歼-15舰载战斗机即将阻拦着舰。李唐 摄
中新网沈阳9月16日电 题:中国航母舰载战斗机的“从零到一”
“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一点点整理出来的,目前组训模式已经趋于完善。”回顾中国海军舰载航空兵部队的发展,北海舰队航空兵某部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秦朋飞如是说。
歼-15舰载战斗机阻拦着舰。李唐 摄
2013年5月,中国海军第一支舰载航空兵部队在渤海湾畔正式组建,标志着航母部队战斗力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2015年“9·3”阅兵、2017年朱日和沙场阅兵,还是今年4月南海海域海上阅兵式,绰号“飞鲨”的歼-15舰载战斗机每一次亮相都备受各方关注。
歼-15舰载战斗机进行夜间滑跃起飞训练。任文涛 摄
“最开始国内是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海军“功勋飞行员”徐汉军曾是歼-15舰载战斗机的一名试飞员。他告诉中新网记者,试飞过程中,他们提出了很多需要改进、验证的问题,经过一轮轮试飞试航,最终摸索出该型舰载机舰基起降的训练方法,“试飞出一个能上舰、能作战、能执行任务的歼-15舰载战斗机”。
“前面的人一点点开路,后面的人一点点学”。飞行员裴英杰表示,“边走边学”是中国舰载航空兵部队的现状。一批批飞行员不断探索、完善中国舰载航空兵部队的发展体系,既要在学习训练中提升自身能力,又要考虑为后续学员创造什么样的环境。
歼-15舰载战斗机夜间在母舰甲板上着舰成功。任文涛 摄
2013年7月,中国首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和着舰指挥官通过航母资格认证。这之后,又有数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通过了航母资格认证。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备自主培养舰载战斗机飞行员能力的国家。
在该部飞行员孙宝嵩看来,近年来,中国已经建立起较为成熟、完善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教育培训规范,这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有法有规有依据,才能从事新飞行员的培养,为舰载机飞行员规模的迅速扩大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夜间起降训练结束后,歼-15舰载战斗机转运至机库。任文涛 摄
甲板上的“惊天一着”只是开始,紧随其后的是航母舰载机的战斗力建设。2017年初,辽宁舰航母编队完成了首次远海训练,先后开展了建立侦察预警体系、空中拦截、对海突击和防空反导等科目演练。舰载机实弹射击演练成为此次训练的一大看点。
随后,舰载战斗机夜间起降取得成功。歼-15舰载战斗机成功在夜间进行滑跃起飞和阻拦着舰,标志着辽宁舰舰载机具备了夜间起降技术,也被视为中国航母舰载战斗机的又一次技术突破。
夜间着舰是航母舰载机飞行训练中风险系数最高的科目。黑暗中看不到参照物,只能依靠仪表、数据,许多飞行员都曾出现对空间位置的感知错觉。飞行员王亮认为,舰载机夜间起降好比在黑暗中写字,只有非常熟悉才能写好。“无论是心理还是技术上都需要做重点准备”。
航母远海训练则为舰载机实兵训练提供了重要平台。今年4月参加中央军委在南海海域举行的海上阅兵式后,辽宁舰航母编队又一次赴远海大洋开展训练。其间,多批多架歼-15舰载战斗机与海军陆基航空兵开展了“背靠背”的自由空战训练。“体系作战”是这次训练的关键词之一。
孙宝嵩表示,经过多次随舰出海训练,舰载机的上舰数量和起落频次有所增加,与航母的协同配合也更加顺畅。“这是一个逐渐熟练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目前,这些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日常训练重点已从舰基起降转向战术科目,训练内容更加贴近实战,多机编队协同配合成为常态。在裴英杰眼中,“上舰”只是一个“小目标”,培养一定的体系作战能力才是航母编队、舰载机应该着眼的重点。
“与发达国家的舰载航空兵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飞行员徐英表示,随着中国航母事业的不断发展,舰载战斗机的平台将会增加,参加的实兵对抗演练也会越来越多。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前途一片光明,但需要一步步地走”。
相关报道:
“飞鲨”双机出征。李唐 摄
中新网沈阳9月16日电 题:刀尖上的舞者——探秘中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部队
“为什么叫‘刀尖上的舞者’?因为风险大。航母甲板上的跑道决定了你必须精准降落。”北海舰队航空兵某部部队长徐汉军对中新网记者如是说。
随着中国航母事业的发展,舰载战斗机的动态也备受各方关注。初秋时节,中新网记者走进北海舰队航空兵某部,探秘中国海军第一支航母舰载机部队。
歼-15舰载战斗机飞行员们驾驶“飞鲨”进行陆基训练。李唐 摄
2012年11月23日,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在中国航母辽宁舰成功着舰,尾钩拉住的阻拦索在甲板上绘出大大的“V”字。这次特别的降落在中国航母舰载机的发展史上留下浓重一笔,仅在数年内,中国航母舰载机便实现了舰基起降。
白手起家,从零开始。这次“飞鲨”与航母的亲密接触,背后是中国舰载机飞行员的探索与实践。
舰载战斗机飞行员驾驶教练机进行陆基训练。李唐 摄
目前,中国的舰载机飞行员都是从空军、海军航空兵部队择优选拔,在原单位大多驾驶过第三代战斗机,飞行经验丰富。然而,来到舰载机部队后,他们先要适应“舰基”与“陆基”的差异。“在原单位有什么任务,我们都是可以参加、执行的,来到这里后却相当于从零开始。”飞行员秦朋飞说。
飞行员刘孟涛向中新网记者举例说,舰载战斗机降落时需要加大油门,以便挂索失败后再次起飞。这被称为“反区操作”,与普通战斗机的操作方式截然相反。为了驾驶航母舰载机,养成新的“肌肉记忆”是飞行员们首要攻克的难关。
歼-15舰载战斗机阻拦着舰。李唐 摄
驾机着舰是航母舰载战斗机最基本的动作。与陆上两三千米的机场跑道相比,航母甲板的安全降落区只有数十米,远海大洋更无备降机场可言。加之受复杂天气、海况影响,航母随波涛起伏摇摆。不难理解,为何航母舰载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难题。
孙宝嵩仍记得,某次随辽宁舰赴远海训练期间,舰载机返航时遇到海面大片云雾,能见度极差。飞出云层时,战机与航母之间距离很近,对于高速飞行的歼-15舰载战斗机不过眨眼之间。孙宝嵩看准时机,完成一系列操作,飞机尾钩挂住第三道阻拦索。这也是中国舰载机飞行员第一次“出云即着舰”的经历。
有统计显示,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某大国海军已坠毁千余架飞机,数百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发生在着舰时。此前亦有中国舰载机飞行员在训练中负伤甚至牺牲。
“风险”是说起舰载机时常提到的话题,但在这群“刀尖上的舞者”看来,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严格要求、刻苦训练,以及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训练,预防、应对可能遇到的风险。“所以我们提出了‘精准、守纪、零容忍’。”徐汉军说。
去年6月,史晋杰驾驶战机成功着舰,成为“尾钩俱乐部”的一员。“当时天气特别好,大概距离十几公里就可以看见航母。”看着桌上的辽宁舰模型,史晋杰回忆说,触舰的一瞬间,心情很是激动。“这时候会有一种幸福感。第一次挂索成功了,也意味着这么长时间的训练、努力没有白费。”
如今想来,孙宝嵩表示,驾机成功着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航母带给他的震撼是“凭空想象不出来的”。但是着舰瞬间的感受,他却“来不及体会”。“我对自己第一次着舰不是很满意,没有飞得很完美。”
在飞行员裴英杰看来,“上舰”只是成为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迈出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的战斗力生成才是接下来的训练重点。“我们的紧迫感还是比较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