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正文

青岛日报专版:让中国电影超级IP落地青岛

2019-05-30 15:50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2019年5月30日青岛日报6版截图

让中国电影超级IP落地青岛

——与会嘉宾热切期待青岛影视产业成为全国文旅融合的新范本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梁辰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青岛影视产业实际上在描绘着一个关于“诗与远方”的产业版图。在山东影视精品创作及产业发展座谈会上,与会嘉宾普遍认为,青岛影视产业将不仅为中国电影工业化贡献力量,还将为中国“诗与远方”的文旅融合提供鲜活范本。

而“工匠精神”“IP开发”成为嘉宾们主题发言中青岛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词。其中的精彩观点,为青岛“影视+旅游”产业融合提供了宝贵启示:一方面,以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东方影都为代表的青岛影视产业园区,不仅要为影视拍摄提供国际标准的硬件设施,在秉承鲁剧品牌的“工匠精神”的基础上助力中国工业化,成就更多接近于好莱坞制作水准的中国大片;另一方面,青岛还应致力于将影视产业园打造出的中国原创内容IP,落地于青岛的文旅场景中,从而形成“一站式”旅游度假目的地,实现迪士尼式“自造IP—自体制作运营—实景落地”的一条龙产业链。

与会嘉宾也对青岛影视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不管是“东方好莱坞”还是“中国迪士尼”,都不是青岛“影视+旅游”产业融合的终极目标。未来,青岛将描绘出“中国原创IP落地特色旅游项目”的新画卷,践行着中国电影工业化崛起的“青岛担当”,讲述着独一无二的青岛文旅融合故事。

秉承鲁剧工匠精神打造青岛影视精品

所谓一切领域的突破,都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影视产业尤其如此。不少与会嘉宾都提到,作为后起之秀的青岛影视产业,要打造出具有成为大IP潜力的电影精品,可以从“鲁剧品牌”的发展历程中汲取经验。

“一部作品要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除了思想上的深度,还要有一种在工艺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张宏森说,从上世纪80年代的《武松》《高山下的花环》《今夜有暴风雪》,到后来的《闯关东》《誓言无声》《琅琊榜》,鲁剧品牌的打造,无不凝聚着广大创作人员、广大艺术工作者的深沉思考和不倦追求。“从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镜头到每个表演形态的变化,创作者们都不敢有丝毫懈怠。正是对细节孜孜不倦的打磨,才促成了鲁剧品牌的成功。”

而正如几十年前鲁剧“摸着石头过河”的奋斗历程一样,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东方影都(以下简称东方影都)也在探索着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比如《流浪地球》拍摄时使用了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8座摄影棚,置景车间加工制作了1万多件道具,置景延展面积近10万平方米,相当于14个足球场,包括运载车、地下城、空间站等都是实景搭建……其各个方面的尝试都是国产科幻片的第一次,而这种从0到1,也是质变的开始。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侯克明认为,中国电影正经历由传统小作坊制作向高科技、标准化、大制作的转变,东方影都顺势而为,通过打造中国电影重工业基地,助力中国电影工业化,成就更多具有含金量的新时代“中国大片”,其在规划之初就是非常具有远见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毛羽表示,他参观了青岛东方影都的摄影棚,看到其中的道具制作、场景设置越来越精致,后期制作水平也越来越精良,深感这正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体现,“只有对每个制作环节严格把关,才能赢得观众,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东方影都40座高标准摄影棚为电影,尤其是重视效特效的科幻魔幻电影提供了充足的拍摄空间和稳定的制作环境,优质的场地设施和日渐完善的配套服务让更多的中国光影构想变为现实。”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执行董事孙宏斌表示,青岛东方影都在硬件设施方面已经具备国际一流标准,下一步的目标就是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原创IP,比如对入园拍摄的优质影片进行投资、提供数字技术服务等,从而构建起一条完整的影视生态链。

传承“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人。让青岛影视从“青岛取景”“青岛拍摄”的低端产业供给,发展为“青岛原创”“青岛出品”的高端影视业态,需要培养、引进大量的专业影视人才。山东影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晋亮表示,“山影正在筹划一个以影视产业的职业教育和实习为基础、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影视技校,专注培养影视基础性人才。我了解到青岛也有很多影视学校,可以联动影视产业园与专业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到“工匠精神”时,与会嘉宾普遍希望青岛能够在工业化上做足文章,小作坊式的生产或许能产生个别高质量作品,但并不能保证整体质量,工业化生产却能控制环节质量,在保证稳定输出的同时提高作品的整体质量。

而青岛东方影都也确实具有能够保证“稳定输出”的能力——在乌尔善导演的《封神三部曲》拍摄时,为配合马车奔腾一镜到底的拍摄需求,东方影都万米摄影棚内搭建了长达168米的跑道,从而呈现出震撼的视觉效果;现在正在园区内拍摄的电视剧《冰糖炖雪梨》,则在6000平方米摄影棚里搭建了30米×60米符合国际专业赛事的标准冰场。而东方影都水下制作中心,更全面承担了电影《特警队》、国庆献礼片《解放了》水上戏份的拍摄。除室内摄影棚外,目前藏马山外景地也正在建设中,今年7月,为《天星术》剧组量身打造的美国街将建成投入拍摄使用,为《封神三部曲》剧组专门打造的西伯侯府也正在设计建造中。

深挖电影IP价值文旅融合共同发展

如果说“工匠精神”在青岛东方影都的具体表现是强调标准、组织、分工的电影工业化,那么青岛影视产业要打通的下一个关键点——“IP化”,则可以理解为以驱动电影产业链围绕IP进行可持续发展,最终促进IP落地实景、形成影视+文旅大产业发展格局的过程。

“内容是电影行业的基石,而IP则是内容商业化的基础。”万达影视集团总裁兼万达电影总裁曾茂军表示,比如在东方影都拍摄、由乌尔善执导的《封神三部曲》,今后完全可以开发出主题乐园等衍生业态,不仅可以使这个电影项目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新标杆,还可以为中国文旅融合提供新范本。

作为一个经典案例,美国迪士尼就借由迪士尼动画电影这一巨大IP,建立了包含玩具、游乐场、文旅服务等一系列衍生产品在内的迪士尼帝国,在世界各地取得广泛影响的同时也获得了可观的利润回报,反观我国电影市场,虽然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大,许多佳片在国际电影节上也有不俗的表现,但在IP开发和衍生产品开发上却少有建树,青岛在此领域大有可为。

“一般来说,粉丝基础强大且世界观宏大的IP作品拥有更好的延展能力、跨界能力。迪士尼和漫威的很多IP,除了能做电影,还可以做成游戏,或者和线下场景结合,做旅游项目。”曾茂军说。

“青岛影视产业可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培养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IP,之后借鉴迪士尼的模式与旅游结合起来。”孙宏斌也认为,成就更多像《流浪地球》的中国超级IP内容,并将产业链伸延,对原创IP进行全方位开发,使其全面带动周边配套文旅产业,是青岛影视产业未来践行文旅融合的途径之一。

将原创的电影IP落地于青岛的旅游场景,需要的是周密的规划布局和品牌经营上的持久发力。

“中国之前也有过不少IP开发失败的案例,一开始把IP规划得很庞大,在电影拍摄之初就做了大量衍生品的设计和开发,结果电影发行失败,这个IP实际就不存在了。”曾茂军说,基于影视的文旅产业需要通盘考虑影视拍摄的主要功能与旅游发展的长远目标,长短结合、远近统筹,在筹划阶段就将影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在影视+文旅项目的品牌建设上,与会嘉宾也普遍认为,品牌的形成是一个文化因子不断注入与积累的过程。“影视基地要注重与所在地的本土文化、传统文化的结合,并且要持久发力、经年沉淀,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的品牌。同时,也要进行商业上的战略布局,综合运用营销手段,将文化资源真正演化为文化资本。”北京信义时代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信义认为,“影视+旅游”产业融合,既需要影视来提供内涵与品牌,也通过旅游来搭建平台,进行产品的外化。

现在,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的“影视+旅游”产业已经初露峥嵘:不仅邀请了世界一流专业团队对东方影都进行立体策划、立体包装,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对东方影都影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做出全面系统的规划布局。同时,积极推动藏马山影视外景地建设,加快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星光岛、灵山岛、竹岔岛“三岛”联动发展,影视文化、科技体验、海岛度假、海上运动“四大精品项目”组团发展,推出影视旅游精品线路,打响“灵山湾影视文旅”品牌,打造集影视体验、休闲度假、购物娱乐等为一体的世界知名影视文旅度假目的地。

目前,山东首个大型高科技舞台演艺水秀《青秀》正式启幕上演,东方影都日均接待游客突破4万人次,酒店入住率达80%以上。

另外,“一站式目的地”将是青岛文旅融合的一个交汇点。

在座谈会现场,两个场景被反复提及:在影视产业方面,从拍摄、置景到提供音效、视效、剪辑、调色等多方面全流程后期制作服务,从解决团体食宿、交通到签证申请、拍摄器材通关、跨境转账、款项代付、合同与法律咨询、群演及外联,为剧组提供“一站式”量身定制全方位服务;而在旅游方面,白天在主题乐园玩一整天,晚上去看场世界级大秀《青秀》,夜间入住星级酒店群,一站式高端旅游正改变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固有旅游印象。

虽然代表“诗”的影视产业和代表“远方”的旅游产业,一个“to b”一个“to c”,但在“内容+平台+实景”的融汇下,与《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熊出没》类似的影视IP,未来都将为青岛构建出独特的文旅项目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