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思政课的魅力
——访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冉教授
日前,借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高校思政课专家李冉教授来青讲学的机会,我们就当前广泛关注的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热点问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1.问:李冉教授,中办国办8月14日的意见,就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和强有力举措,您认为这将对学校思政课发展产生哪些直接影响?
答:《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就是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顶层设计,立意深远,意义重大。《意见》的主线就是通过小学、中学、大学的一体化,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体化,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我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青年一代,是复兴一代、强国一代。如果青年不认同我们的理论、不认可我们道路,那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的。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信仰体系、铸就理想情怀的系统课程。以前,思政教育往往是各自为政,各个部分衔接不够。现在,推动小学、中学、高中、本科、硕士、博士思政教育的一体化,使其有效衔接和循环上升,这就是最高的顶层设计,也是全党、全社会都要去做的重要工作。
2.问:李冉教授,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18日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八个统一”,您能否从切身感受上谈谈看法?
答:我认为,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非常重要的。思政课实际上讲的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讲的是我们的理想信仰。思政课教师就像“红色牧师”,我们首先要将理论吃准吃透,然后才能讲得准确精当。思政课和专业课不一样,其他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自己的科研成果、讲自己在某一领域思考创新,但思政课教师首先要考虑政治性。你是党的人,做的是党和国家的事业,这一点必须不能偏,不然思政课就没有意义了。我们还必须讲学理性,要加强理论研究。思政课表面上是讲理论,但实际上是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过程。一个抽象的理论,你要将其还原为丰富的实践过程,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反刍,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和理解。所以,政治性和学理性是统一的,也必须是统一的。
3.问:李冉教授,您被推崇为思政课的“魔法师”,能将枯燥晦涩的理论讲得深入人心,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是如何把“最难上的课”上得如此精彩,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答:我认为,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读懂学生,才是讲好思政课的大前提。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考虑学生的想法,了解他的理论困惑与思想需求,而不是从老师出发,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出发。以学生为中心的关键点,是要进行一个转化。教材体系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但教学体系却是鲜活的。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想法和需求来重构教材,才能将学生更好的“放”进课堂,才能真正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现代的年轻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只有真正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堂、有效提高学生投入度的课堂,才是真正好的课堂。
4.问:李冉教授,您能否通过个人科研体会谈谈,为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思政课教师应当如何努力以扎实的学术功力为学科建设提供更好的学术支持?复旦大学在这方面是如何倡导和鼓励的?
答:作为思政课老师,我们必须要有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要通过加强理论研究来增强课程的思想性,进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对此,复旦的经验就是“组织起来”,集思广益,实现“大兵团”作战。学校充分调动起全校与思政课相关的教师,投入充足资金,研究重大课题,制定详细规划。系统性的研究会形成系统性的成果,我们以此来作为思政课强有力的支撑,实现课堂反哺,也完成由理论体系向学术体系的转化。长此以往,久久为功,一定会作出成绩!
(赵梅英)
李冉,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李冉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中央国家机关党课宣讲辅导员,中央“马工程”专家。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