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的力量》
“鲲龙”AG600,中国自主研发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又一次试飞即将开始。
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可以满足我国森林灭火、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是国家应急体系的“空中利器”。
AG600拥有4500公里的大航程,可以从中国最北端直飞海南三亚。
独特的大通舱结构设计,一次可救援50人。舱底设有大型储水箱,只需20秒,即可从水面汲取12吨水,实施灭火救援。
AG600选装4台国产涡桨发动机,全机五万多结构件、两万多系统件中,98%由国内供应商提供,主要机载设备均为国产配套,这是一架真正的“中国制造”。
从AG600立项至今,150多家单位、数以万计的科研人员参与了AG600的研发制造,填补了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的空白。
经过上万次试验,调整飞机的上百万个参数,历时五年,AG600团队完成了第一架技术验证机的最终设计方案。
他们又用了两年,在第一代机型基础上,完成了第二架全状态新构型灭火机的设计。
一切准备就绪,飞机即将起飞。
得到塔台通知,飞机缓缓推出,几分钟后飞机顺利腾空。
但研发团队发现起落架没有收放到位,这场试飞匆匆结束。
经过系统排查,大家发现,这次起落架故障是传感器的问题。
飞机的设计制造,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师们正是在这样的点滴改进中,不断完善设计。
2018年10月20日,湖北荆门的漳河水库,AG600要进行水上首飞。
滑行于万顷碧波中的AG600,开始加速。
重达50多吨的大飞机,冲破水的阻力,起飞了!
空中翱翔了近半个小时后,AG600平稳落于水面。
2021年,第13届珠海航展,AG600第一次在公众面前展示汲水、投水系列灭火动作。
2022年中秋,AG600项目的第二架飞机在湖北荆门进行水上试飞。
第三架飞机在珠海完成了陆上首飞。
未来它们都将投入到国家应急体系中承担灭火救援的重任。
大飞机的制造,是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综合体现。
AG600这样的国之重器,横空出世,它们不仅引领中国制造走向尖端,也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
2022年5月,山东青岛,这片庞大厂区,又一列崭新的高铁列车完成总装,接受出厂前最后的测试。
梁建英参与了中国几乎全部速度等级高速列车的研发工作。
眼前这辆时速达到350公里的复兴号列车,正是梁建英作为总工程师主持设计的杰作。
几百米外,与复兴号列车相向而行的,是梁建英和团队的又一杰作——时速可达600公里的磁浮列车。
600公里的时速,接近复兴号列车的两倍,如果这辆列车投入运营,将成为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地面交通工具。
梁建英和团队正在进行列车的悬浮试验。
总重60吨的车体,将离开地面,在轨道上方10毫米处悬浮。
高速列车被动安全防护技术,是世界高速列车领域的一项“制高点”。
梁建英团队整整用了五年来研发,今天,他们准备进行碰撞试验,测试车头的安全性。
今天,碰撞试验的结果没有达到预期。
梁建英带领大家一起排查问题,最终发现是列车车头零件的加工精度和组装顺序出现了问题。
几个月后,梁建英团队再次进行碰撞试验。
结果表明,高速列车吸能装置达到预期水平,司乘空间保持完整,车辆防撞性能优异。
厂里的制造车间,自动化机器人是生产线上的主力设备,下料,组合,成型,在这里,每4小时完成1辆车体的生产。
它们是工业美学和中国制造能力的展现。
随着中国制造竞争力的明显提升,中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着制造业强国大踏步迈进。
《动能的转换》
北京CBD,隋少龙正在紧张注视屏幕。屏幕中显示的挖掘机,位于日本大阪,距离北京大约1700公里。
此刻挖掘机的驾驶室里空无一人。隋少龙和团队,要在中国北京的办公室,遥控这台挖掘机,让它动起来。
隋少龙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机器人领域的研究。
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从中关村传到了硅谷,受到鼓舞的隋少龙决定回国创业。
隋少龙一直对工程机械感兴趣,他特意来到工程机械众多的矿山考察。
他发现挖掘机师傅的作业环境十分艰苦,充满着未知和危险,跌落、坍塌等安全隐患随时存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全生产立法体制机制日渐完善,矿区工作人员也迫切希望能改变工程机械面临的高危作业环境。
隋少龙希望通过自己擅长的机器人技术,改造挖掘机,用技术的突破实现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
这个正在安装的方盒,是团队研发的“指挥中枢”,将它安装在普通挖掘机上,就能像开遥控汽车一样,远程操作挖掘机。
隋少龙虚心向矿区师傅请教,发现很多人工操作技巧,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为自动操作,使挖掘机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2021年12月,研发团队带着经过改造后的远程遥控挖掘机,来到营口港作业现场进行测试。
岸边40米高的岸桥吊驾驶室里,挖掘机师傅遥控船舱里的挖掘机,清理舱内的煤炭,测试非常顺利。
这一次,通过远程操作系统,隋少龙团队在北京操控远在日本的挖掘机顺利完成了S弯障碍行走、定点旋转等一系列动作,测试获得圆满成功。
近年来,像远程挖掘机这样的新技术、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新动能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
十年间,新技术引领的新业态不断涌现,同时,传统产业也在积极应变和创新求变中转型升级。
肖鹏来到位于广东湛江的一家钢厂,这是2015年他参与建设投产的国内最新的千万吨级钢厂。
曾经,钢铁冶炼产生的粉尘、排放的废气,一度是中国主要的大气污染源。
再加上钢铁产能严重过剩、钢材价格持续下跌、产业布局不合理,7年前,中国钢铁行业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
肖鹏奔走于各个钢厂,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的升级改造,为企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开“药方”、做规划。
漫天扬尘的原料场,是一个巨大的污染源,这也是肖鹏团队找到的突破口。
他们为露天原料场加盖了顶棚,减少污染,在原料仓里加装了摄像头、激光扫描仪等一系列设备,通过扫描、三维数据建模,实时计算出仓里原料剩余的数量。
现在,超过100万平方米的智能原料场,转运原料已经完全实现无人化操作,中控室里只需要4名操作员远程监控,大大提升了作业效率。
高炉下,鱼雷罐车正在接炽热的铁水,30多分钟后,罐车被装满。
肖鹏和团队成功将无人驾驶技术创新应用到铁水运输项目上,每天,在这条1000米长的线路上,740多趟铁水罐车自行穿梭,完全不需要司机驾驶,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约4000万元。
成品仓加工完成的钢卷,被送到5000多平方米的成品码头,无人驾驶的行车正在24小时自动吊装钢卷、装船,运往世界各地。
2016年起,肖鹏和团队参与了全国乃至全球数百家钢铁企业的升级改造,淘汰了低端产能,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为全球钢铁企业的升级转型提供解决方案。
2021年,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从2013年的第35位大踏步前进到第12位。
创新、创造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牵引着“中国号”经济巨轮乘风破浪、稳健前行。
大型纪录片《征程》:
第三集《智造的力量》
第四集《动能的转换》
播出时间:
CCTV-1 2022年9月28日22:30档
CCTV-10 2022年9月29日 20:08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