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 正文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伦敦街头军人被砍杀 路人:凶手试图切下器官

来源:新华国际-- 2013-05-25 15:16:10 字号:TT

  两男子行凶后发表政治言论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5月22日报道】英国22日发生自2005年“7·7”爆炸袭击以来的第一次致命的恐怖袭击。两名男子在伦敦街头用刀具杀害了一名士兵。

  接到路人报警后,警察赶到现场并射伤了两名袭击者。两名袭击者随后被分别送往伦敦的两所医院。

  据英国政府消息人士透露,两名袭击者在凶案现场高喊“真主伟大”。有报道称,两人还拍摄了袭击过程。

  英国独立电视台新闻频道获得的一段录像显示,在凶案现场一名满手是血的黑人男子挥舞着刀具对着镜头叫嚣,发表了一系列包括“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在内的政治言论。他说:“我很抱歉妇女们今天不得不目睹这一幕,但在我们的国家,妇女们得目睹同样的场面……我们向万能的真主发誓,我们永远不会停止与你们战斗。”

  袭击开始于下午2:20左右,两名男子驾驶汽车在伦敦东南部伍利奇的约翰·威尔逊街上撞倒一名男子。两名袭击者随后跳下车,开始用刀袭击受害者。

  据目击者描述,受害者为一名年轻的白人男子。当地下议院议员尼克·雷恩斯福德说,受害者可能是附近的伍利奇兵营的士兵。

  一个名叫詹姆斯的目击者说:“我们看到了两把刀具。他们挥刀砍向那个可怜的人……他们试图切下他的器官或别的什么东西。”

  【西班牙《国家报》网站5月23日报道】周三在伦敦伍利奇,两名男子手持刀具和手枪在距离军营三四百米的地方袭击一名男子。英国媒体已经确认受害者是一名军人。

  有一些目击者指出,两人将受害者拖到路中央之后,想对他进行斩首。英国广播公司指出,其中一名行凶者可能是尼日利亚人。目击者指出,两人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操一口伦敦口音的英语。

  当警察赶到时,两名袭击者还在现场转悠,要求行人用相机为他们拍照。他们还允许一些女性(而不是男性)去照顾受害者。在电视台播放的视频中,一名

  20岁左右的黑人左手拿着刀具,双手沾满血迹,说:“你们永远不会安全。赶走你们的政府,它一点儿都不关心你们。”

  反恐警报拉响首相紧急回国

  【西班牙《国家报》网站5月23日报道】两名男子周三下午在伦敦东南部用刀具杀死一名英军士兵。政府拉响反恐警报,并召集国家安全委员会紧急会议。首相戴维·卡梅伦从巴黎返回伦敦,并在行前与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联合举行的记者会上说:“我们过去遭受过这样的袭击,我们都取得了胜利。”

  英国国防部周三晚没有确认受害者的身份也没有确认他是军人。国防大臣菲利普·哈蒙德出席了由内政大臣特雷莎·梅主持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与会的还有警方和情报部门的代表。白金汉宫指出,女王随时跟进事态的发展。在一个小时的会议之后,国家安全委员会决定,伦敦所有的军营进入警戒状态。英国首相将在周四上午再次主持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5月23日报道】英国首相卡梅伦23日就伍利奇凶案发表讲话。他对遇害士兵表示哀悼,并说英国不会向极端主义妥协。

  他指出,在伊斯兰教内完全没有给这次骇人袭击任何的理据,“事实是穆斯林社群对英国有莫大贡献”。

  卡梅伦在事发后缩短法国访问行程回国,在23日早上召开紧急会议,与内阁官员和顾问讨论如何应对。

  卡梅伦承认保安和情报部门早已有两名嫌疑人的记录,但他说在现阶段不会进一步评论。

  有报道说,疑凶曾经以录像的方式宣称英国士兵经常杀害穆斯林,因此他们也要杀害英军士兵。

  惨案说明“新型恐怖威胁”难防

  【西班牙《国家报》网站5月23日报道】伦敦22日再次遭遇伊斯兰恐怖主义的噩梦,伍利奇地区发生一起凶杀案,两名年轻人用刀杀死一名士兵。这次事件的严重性虽然不及2005年7月的连环爆炸案,但因为这是一起直接针对英军的袭击而具有象征意义。

  一些目击者用手机拍摄的画面经由电视和社交网络传播之后,引起了巨大反响。虽然政府不愿确认这是一起恐怖袭击,但似乎已经毋庸置疑。

  专家认为,行凶者的作案方式是得到了“基地”组织的启发,例如有表现欲,作案后不逃跑而是等待警察到来,选择公开杀戮的形式。

  【英国《独立报》网站5月22日报道】反恐专家称,伍利奇凶杀事件“不同于”先前的恐怖袭击,它标志着英国面临“新一轮恐怖威胁”。

  前飞虎队指挥官约翰·奥康纳警告说,这样的事件是否会再度上演仍是个未知数。

  奥康纳向英国广播公司表示:“在我看来,此次事件不同于以往我们看到过的那种常见袭击或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恐怖袭击计划。”

  他说:“这个国家正面临新一轮恐怖威胁……关键是它可能发生在任何地方,这是令人头疼的一点。”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