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网上挂号 违章查询 

万和春卖豆腐脑起家 最早排骨1元一份(图)

来源:青岛晚报-- 2013-05-06 15:22:58 字号:TT

万和春卖豆腐脑起家 最早排骨1元一份

万和春卖豆腐脑起家 最早排骨1元一份

万和春卖豆腐脑起家 最早排骨1元一份

  如今的台东商圈,餐饮业繁荣,饭店林立,逛累了,吃什么还真得好好考量一番。倒退二三十年,“到台东吃万和春排骨米饭”就是一代人不约而同的选择。改革开放后的青岛,万和春的老板王世河第一个挑起了饭店的招牌,也成了青岛第一批辞职下海的人。从1979年没有门头的小饭店起步,到后来创出响当当的商标,再到融入商业竞争中,万和春的第二代老板王涛说,中国梦在他的心中就是实实在在做实业,就是“有梦就去追”。

  没名字写上“饭店”就开张

  “万和春这个商标是我爷爷创立的,那时候叫字号。老人在老台东菜市二路那里挑着担子卖豆腐脑,旧时候小买卖也有招牌,爷爷1941年立起了万和春的字号。之后公私合营,小摊不存在了,父母也在青岛铸造机械厂就业。改革开放之后,父亲总想着开饭店,从工厂辞职,也劝母亲办了停薪留职,用我们家套三的房子换了威海路上的门头房,他们是青岛第一批辞职下海的人。 ”说起父母开饭店的事,王涛直说佩服

  父母的决定改变了王涛的生活轨迹,家里房子换成了商铺,父母住在店里,他就搬去了姥姥家。 1979年刚开业的时候,饭店没有招牌,打开门写上饭店两个字就算开张。当时饭店还没有专做排骨米饭,而是经营坛子肉和豆腐脑。上世纪70年代没有雇用工人的说法,王世河夫妻俩一人管厨房,一人当伙计,忙了就请亲戚帮忙,经营着这个小饭店。

  寻秘方曾在箱底沉睡多年

  排骨米饭的秘方是有一次王世河在翻箱倒柜收拾旧物的时候发现的,老一辈人压箱底的秘方里记录了排骨的选料、火候等等技术。“在旧社会排骨是拿不上桌的东西,不登大雅之堂,饭店是做大鱼大肉的,所以这个方子就一直被搁置。我父亲发现了商机,买材料研究,很长时间才定下了现在饭店用的方子。 ”最早的排骨1元一份,米饭2毛钱。

  饭店开了2年,渐渐有了人气,到1985年,青岛的饭馆开始多起来,王世河想到了注册商标,他沿用了父辈的万和春字号,去工商局登记。领回执照的那天,王世河请人用油漆在墙上书写了“万和春”的大字,后面还加了个带圈的R。这个注册商标的符号引来不少顾客打听,那个年代,极少有人知道商标的意义。

  最火的时候,万和春每天限量供应,只在中午卖1000份,售完为止。连王涛每周回家看望父母都不一定能抢得到排骨米饭。 1993年,因为母亲身体不好,已经毕业并就业的王涛放弃了工作,回到饭店子承父业,成为万和春排骨米饭的第二代老板。

  有梦想更要敢迈出第一步

  现在,万和春已经从最初在台东的小店,发展成了有20多家快餐直营连锁店的企业,还获得了“青岛特色小吃排名首位”的荣誉。万和春“排骨砂锅米饭”、“海水豆腐”也双双被评为“中华名小吃”。王涛又将事业发展到商贸领域,2002年,他开起了大家乐KTV,如今已有了10家连锁店,成了岛城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中国梦是我们每个人的梦组成的,我希望能把祖辈的品牌传承下去,在商业竞争激烈的现代做良心餐饮。 ”王涛说,“像我父亲那样,执着专一对待自己的创业梦想,勇敢迈出第一步。我们就是在践行实业兴邦,用实际行动去实现中国梦。(记者 赵黎)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