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国际博物馆日。设立这个节日,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在青岛的30家博物馆当中,青岛市博物馆档次最高、规模最大、馆藏最多,按理说里面有数以万计的奇珍异宝,又是免费参观,应该游人如织才对,但最近几年,市博物馆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与国内一些热门的博物馆相比,显得门庭冷落。昨天,我们的记者也到市博物馆实地探访。
2008年起,青岛市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在参观者中,除了学校和旅游团队,散客数量每天都保持在500人上下。这天上午,市博物馆迎来了一个重庆的旅游团,团员全是退休教师,很多人是文史爱好者。
市博物馆创建于1965年,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24万件,其中介绍青岛历史的“青岛史话”展馆规模最大,几乎占据了一个楼层。
受制于历史等因素,市博物馆文物虽多,但精品偏少,精品陈列中,本地出土并反映青岛文化的,更加稀少,在国内100个一级博物馆中,市博物馆综合排名常年徘徊在50名左右。不少喜欢逛博物馆的游客反映,展厅设置比较常规,地域特色不明显,看完印象不深。
11点多,在旅游团的催促下,重庆游客李仁杰把展厅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他说馆藏基本能反映青岛的历史变迁,但是和三峡博物馆相比,最大的差距不在文物本身,而是展览的方式和理念。
李仁杰说,青岛博物馆按历史时期设展,比较正统和官方,而三峡博物馆乡土气息浓,很多是反映城乡生活变迁的。
其实在市博物馆的互动展区,游客可以动手做木板年画,馆内也有讲解员和语音导览器,只是每次的费用从10元到40元不等。据了解,市博物馆每天的观众人数一般在1000人上下,平均参观时间也就一个来小时,分散在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显得空空荡荡;甚至很多青岛市民都不知道博物馆在哪儿。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博物馆人气不旺?这种现状又该如何改变呢?
馆长表示,博物馆不同于车展、景区,也不同于歌舞剧演出,要获得市民和游客的青睐,还需要时间。为了提升人气,博物馆也在积极地转变办展理念:“市民喜欢什么,就展出什么”。今年庆祝博物馆日的6大活动中,就有大家喜闻乐见的玉器展,一上午就吸引了五六十位市民专程赶来参观。
馆长表示,和数字化技术一样,“从娃娃抓起”也是他们的工作重点。这几年,博物馆和很多中小学互动,培养了一大批对博物馆兴趣浓厚的中小学生。
参观博物馆应该从娃娃抓起,然而现在的学生对于博物馆的认识却比较模糊。青岛二中在今年的直升考试中,出了一道跟博物馆相关的题目,这些初中尖子生的回答让学校有点失望。
在4月21号的青岛二中直升考试中,有一道题目是,二中想建一座学校博物馆,里面应该放什么内容,才能体现学校精神。虽然学校不方便提供当时学生的答案,但是从校长的总结当中可以看出,一些学生的回答难以令人满意。
前天,记者带着这个问题,在十九中采访了一些学生。许多学生表示,从小课业繁忙,没有时间到博物馆去。在十九中的采访,记者没有发现对博物馆完全没概念的学生。不过,许多学生需要记者提示才能说出较为完整的答案。关于博物馆的认识,记者也采访了其他学校的学生。
记者发现,许多学生和市民都去过青岛市博物馆,不过,问及印象深刻的藏品,大家都说不上来。有市民表示,青岛的博物馆跟其他地方相比,改进的空间还很大。
其实,岛城目前的博物馆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从市文物局博物馆处的最新数据,目前我市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就有30家。
已注册的这30家博物馆可分为公立和民间两类,公立博物馆由国有文物单位主办,像迎宾馆、纺织博物馆、青啤博物馆,以及青岛市和下属各区市的博物馆等,都属于这一类。截止目前,青岛市共有5家私人博物馆在山东省文物局注册,正式成为民间博物馆,它们分别是莱西胶东民俗博物馆、城阳韩家渔盐民俗馆、胶州九兴艺术馆、金石艺术博物馆和青岛钢琴博物馆。此外,青岛还有未注册的私人博物馆、艺术馆十几家,这也是青岛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不可忽视的一股新型力量。
青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脉和丰富的资源,这也是办好博物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中,除去迎宾馆、也就是总督府旧址博物馆、青啤博物馆等少数几家经营较好外,岛城大部分博物馆都面临相同的尴尬:游客数量偏少,缺乏专业人才,运行资金紧张。改变博物馆经营惨淡的局面,一方面博物馆要改变靠罗列展品、堆积文史资料办馆的理念,争取办出特色;另一方面,博物馆的运营成本又非常高,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扶持力度,为博物馆这项公益文化事业撑腰,同时,家庭学校也应从小引导孩子们热爱传统文化,走进并了解博物馆,只有这样,岛城的博物馆才能真正迎来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