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9岁娃7年未见妈妈一面 留守儿童母爱缺失(图)

来源:青岛早报-- 2013-05-29 05:46:38 字号:TT

9岁娃7年未见妈妈一面 留守儿童母爱缺失

9岁娃7年未见妈妈一面 留守儿童母爱缺失

  一周能听到一次妈妈的声音,对莱西姜山镇中心小学9岁女孩车裕媚来说,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儿。从她两岁起,妈妈就出国打工了,母女俩此后再也没有见过面,唯一能让她记住妈妈模样的,仅是几张已经发黄的结婚照片。小裕媚说,妈妈今年年底可能就要回家了,这对她来说可是一件大喜事。小裕媚的老师表示,母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失,已经或多或少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发展。

  孩子>>>

  7年没和妈妈见面

  昨天上午,记者在莱西市姜山镇中心小学见到了车裕媚。透过教室的窗口记者看到,小裕媚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英语课,当老师点到她的名字回答问题时,小裕媚起身回答得干脆利落,看见记者镜头时,她咬着嘴唇显得有些腼腆。

  “两岁时妈妈就出国打工了,以后再也没见面,每天都盼着妈妈回家。”课间时,小裕媚和记者聊起了天。今年9岁的她话语中却透出与同龄孩子不一样的成熟和懂事。小裕媚告诉记者,奶奶告诉她,妈妈在她两岁的时候就到韩国打工去了,因为爸爸和爷爷都在外打工,也不经常回来,所以她的学习和生活就由奶奶照顾。

  “7年没见到妈妈了,每天都好想她,经常梦到妈妈突然回来了,醒来后才知道是做梦,自己就哭了。”小裕媚说,她现在最盼望的就是妈妈能回来,因为妈妈出国时自己还小,妈妈的模样自己已经没有一点印象了,只是在几张发黄的结婚照里经常“见”到妈妈。妈妈有时一周打个电话回来,但很多时候好几个月都没有一个电话。

  奶奶>>>

  不让孩子受一点委曲

  “为了让孩子舒服些,特意做了这么个小车,每天接送上下学。”昨天上午11时20分,一阵下课铃声响过,小裕媚和同学挥手再见,径直跑向早已等候在校门口的奶奶。小裕媚的奶奶身边停放着一辆很特别的三轮车,车后厢上支起了一张篷布,里面还安装了一个小软座,小裕媚坐上去感觉很舒服。小裕媚的奶奶说,孩子的妈妈常年不在家,她就想方设法让孩子生活得舒服些,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曲。

  “别看妈妈不在身边,裕媚很懂事,经常帮着干家务活。”昨天中午,记者跟随小裕媚来到她家。小裕媚从柜子里翻出几本相册,指着里面的照片说:“这就是妈妈,可惜全是结婚照。因为平时妈妈工作条件所限,7年了连在视频里都没见过她,所以我也不知道妈妈现在是什么模样了。”

  小裕媚的奶奶说,每年孩子过生日,她妈妈都会托人送或者从国外寄来漂亮的衣服和学习用品。这个时候,也是孩子最开心的时刻。

  老师>>>

  缺母爱影响孩子成长

  “要好好学习,等着妈妈回来。”小裕媚告诉记者,她平时学习很用功。她说,如果自己学习不好,妈妈回来也会不高兴的,想念妈妈也成了小裕媚学习的动力。

  在学校采访的时间里,记者注意到,小裕媚在班级里人缘很好,周围的同学都喜欢和她交谈,孩子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

  “缺少母爱,对孩子影响肯定不小。”小裕媚的老师告诉记者,虽然小裕媚学习成绩不错,但由于长期缺乏和母亲的交流,性格上有些内向,尤其是她妈妈长时间不打电话时,孩子的情绪就会有很大变化,人变得不爱说话,学习成绩也会突然下降,孩子之所以比同龄孩子显得成熟懂事,也许和长期见不到妈妈,造成的心理压抑有关。

  “小裕媚学习成绩很好,总在班级里前几名。”小裕媚所在学校的韩校长告诉记者,他们全校有30多名留守儿童,小裕媚的情况最突出,她的妈妈也按期给学校打电话,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链接】

  部分学校开设“父母专线”

  “全市的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村中小学校,我们一直在想办法帮助留守儿童,让他们的童年更快乐。”记者昨天从市妇联了解到,目前全市约有8000多名留守儿童,而大部分集中在莱西、平度、胶州和即墨、黄岛等地。多年来,除了当地妇联等部门做了一些工作外,他们要求各学校创设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亲情热线电话等,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

  有一部分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学校都开设了 “父母专线”,让留守儿童随时可以听到远在外地父母的声音。另外,他们还建立了12个留守儿童服务站,并配备了图书、电脑等设备,招募了大量志愿者来到服务站帮助留守儿童辅导功课等。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市一直在广泛开展 “代理家长”活动,让更多的社会志愿者参与进来。学校以教师为主,由一个老师负责几个孩子,再就是由当地的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组成专门机构,安排专人负责留守儿童工作,定期和留守儿童联系,建立一种亲情的来往关系。

  【进展】

  留守儿童有了“临时妈妈”

  “虽然妈妈不在家,但现在我有一位‘临时妈妈’了。”昨天上午,小裕媚高兴地告诉记者,经过学校老师的牵线,她现在和莱西市区一位“妈妈”结对子,对方还带着她到青岛玩,并送来了许多玩具和学习用品。今年放暑假,如果妈妈还没回来,她的 “临时妈妈”就会把她接到市区住一段时间。采访结束前,记者还得知一个好消息,小裕媚的父亲在好几个月后,昨天突然回家,这让孩子十分高兴。

  “现在上百名留守儿童有了临时‘妈妈’。”昨天上午,莱西姜山镇妇联主席李丽告诉记者,为了让像小裕媚一样的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今年,他们为留守儿童找到了志愿者当“临时妈妈”。全镇目前约有300余名留守儿童,已有100多名农村留守儿童有了“临时妈妈”,希望有更多的志愿者,为这些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母爱的天空。早报愿意为留守儿童搭起一个平台,有报名担当“临时妈妈”的市民,可发送短信到记者手机号码13553070886,写明自己的姓名、年龄、居住地等情况,记者会将资料转交给当地妇联。

  “姜山镇是青岛地区留守儿童最集中、人数最多的乡镇。”李丽告诉记者,10多年前,姜山镇当地的居民就形成了出国打工的潮流,像西岭、前岭等村,都是出了名的出国打工专业村,许多村民纷纷出国,特别是婚后出国打工的情况十分突出。

  “今年将建一所留守儿童乐园,主要丰富更多留守儿童的业余文化生活。”莱西姜山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近期筹划投资建设的留守儿童乐园将配备图书、电脑和娱乐器材,还将安排一些志愿者,对留守儿童进行辅导,让全镇300多名留守儿童的童年更加丰富多彩。

9岁娃7年未见妈妈一面 留守儿童母爱缺失

9岁娃7年未见妈妈一面 留守儿童母爱缺失

  一岁多的孩子无奈与父母分离,被爷爷奶奶带回老家抚养,虽然父母割舍不下却不得不痛下决心,在工作与家庭之间,有时不得不做一些必要的抉择,哪怕仅仅是暂时的。昨日,1岁4个月的辰辰坐上去泰安的火车,在父母渐远的身影中成了一名 “寄养儿童”,虽然多了许多亲友疼爱,但却离开了父母怀抱。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压力增大,“寄养儿童”已经成为一个群体,但心理专家提醒:最好的早教是有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很有可能会在寄养儿童身上出现。

  送儿回老家心中不舍

  前天上午,在火车站候车室,市民李女士时而追在乱跑的儿子身后,时而抱着儿子玩游戏……半个小时后的列车,将把刘女士的公公、婆婆送回泰安老家,1岁4个月大的儿子辰辰也将被两位老人带回老家抚养,虽然难以割舍,但刘女士考虑再三还是同意了。

  “儿子那么小就要离开,心里特别舍不得,可现实中有挺多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得不让儿子回老家待一段时间。”刘女士抱着辰辰,眼里噙着泪水,哪怕是几天的分离她都心如刀绞一般,何况这次儿子要离开青岛至少一个月。火车启动前5分钟,刘女士隔着玻璃和儿子挥手,小宝贝透过玻璃看见妈妈,高兴地哈哈笑,努力从爷爷怀里爬起来找妈妈,站在小桌子上“啪啪”地拍窗户。可随着火车启动,辰辰趴在车窗上的身影渐渐远去,站台上只剩下刘女士夫妻两人的身影和止不住的泪水。

  工作太忙顾不上孩子

  在一家广告传媒公司上班的小贾,一年前也成为一名妈妈,休完产假后的半年多里,她在单位和家庭之间来回跑,本打算给孩子喂母乳到一岁半,可过度劳累和喂奶不及时,只能提前给女儿断奶。可工作实在太忙,小贾几乎顾不上看孩子,“反正我也顾不上孩子,老人在青岛住着也不习惯,还不如让他们回潍坊老家。”小贾对记者说,她的收入很难请得起月嫂、保姆,而且交给外人带孩子也不放心,她纠结了一个多月才决心让公公婆婆照顾孩子。

  好在潍坊距离青岛很近,只要周末不加班,她就和丈夫一起去潍坊陪女儿,周日晚上再坐火车回青岛,“这样来回折腾有点辛苦,但女儿在潍坊比在青岛好,至少有更多人陪她玩,生活上不用担心。”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青岛的白领阶层外来人口很多,大学毕业后很多人留青打拼,可在工作、住房和家庭的多重压力下,催生了一批“老候鸟”和“小候鸟”。有的老人从老家来青岛帮忙带孩子,有的则干脆将孩子送回老家。

  记者调查发现,这种被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回老家抚养的“寄养儿童”,青岛已经越来越多,除了年轻父母不堪重负外,老人在青岛不习惯也是原因之一。

  经济压力愁坏年轻父母

  对很多外地来青工作的大学生来说,房子是最大压力,一旦有了孩子,夫妻都要上班的情况下,孩子只能让双方父母帮忙照顾。“我婆婆在青岛住了一年多了,从我怀孕的时候就照顾我,期间我妈妈来了两三个月,但她一直适应不了。”送走辰辰后,刘女士蹲在月台上又哭了一会儿,情绪才稳定下来,她说婆婆对她特别照顾,本来她腿脚就不好,每天还要在8层高的楼上爬上爬下,买菜、带孩子晒太阳,洗衣服、做饭也很少让刘女士插手。但刘女士也不轻松,除了白天上班外,她晚上回家还要带孩子,给孩子喂饭、洗澡,尤其当儿子学会走路后,调皮起来很难管教。

  “我家住在6楼,但有两层网点,所以上下楼不轻松,尤其是婆婆关节炎挺重。”刘女士说,除了上下楼和家务的辛苦,小区里能说上话的人也不多,而且公公一直自己在老家工作,虽然不忙,但他的身体不好,也需要人照顾,泰安和青岛相比之下,她的婆婆选择了青岛,但却一直很想带着孙子回泰安老家。

  经济压力一直让刘女士和陈先生夫妻两人发愁,除了每月3100元的房贷,家庭花销每月也有3000多元,其中包括日常饮食、水电费、奶粉、尿不湿、玩具、衣服、汽车加油和保养等支出,如果孩子生病,花费会更高,可夫妻两人每个月的收入勉强才5000元。

  【链接】

  分开与重逢都需要过渡

  “最好的早教,是让孩子在父母身边成长,尽管有很多现实问题难解决,孩子不得不离开父母,但时间一定不要太长。”海慈医疗集团专家提醒说,一两个月的分离看上去不长,但对孩子来说却可能是最重要的成长阶段。

  如果实在不行,最好有一个象征性的东西给孩子,如妈妈买的洋娃娃、爸爸买的玩具等,他虽然看不到父母,但至少还有一样东西让他知道父母、感知父母,这样会缓解他的分离焦虑,减轻日后的负面影响。

  专家表示,而父母和孩子重逢,也不能太生硬,最好完成一个过渡,比如不要让孩子一下子不见爷爷奶奶了,而是有一个过渡期,让孩子重新适应你。另外,在爷爷奶奶家时,有空要经常去看他,并且告诉他,爸爸妈妈是很想他的,只是没有办法才暂时分离。

  【专家说法】

  孩子3岁前应和妈妈在一起

  刘女士和小贾虽然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将孩子送回老家,心里除了不舍之外,还有愧疚。记者昨日采访了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姜桂兰,她表示,如果妈妈不带孩子,妈妈本身会有内疚感,这种内疚会作用到亲子关系中,比如孩子回来后过度宠爱,这样对孩子成长是不利的。

  姜桂兰认为,孩子3岁前应该跟妈妈在一起,因为3岁前,孩子建立的是一种意念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3岁前,孩子跟大人是一对一的关系;3岁后,就是多元关系,是一对多,父亲的角色会更重要些,他会意识到跟父亲、其他人的关系。孩子1岁前,在他的意念中,跟妈妈是一体的,不分你我。孩子放在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养,日后尽管他跟父母在一起,大了后会有些问题,特别是青春期,孩子对妈妈会有愤怒感,并且容易表现出来。

-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