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地点:
天游园(康有为故居纪念馆) 福山支路5号褐木庐(原宋春舫戏剧图书馆)福山支路6号
俯瞰黄海之滨,在郁郁葱葱的鱼山之麓上,一片红瓦顶的欧式老建筑仿佛是这座城市中那些心里装满了故事的老人。
就在这片建筑当中,一条并不偏僻却格外幽静的小路——福山支路上,两栋相邻的建筑因他们曾经闻名于世的主人而在青岛的文化史上占据了特别的席位:一栋位于福山支路5号,雕栏玉砌,遗留着当年主人的显赫与富华,它的名字叫“天游园”,是晚清名士康有为的故居,如今已修复开放为纪念馆;一栋位于福山支路6号,简约清淡,连“名牌”也寻不见了,好像藏身于市的隐士,而当年它却是赫赫有名的私人戏剧图书馆“褐木庐”,创办人为我国著名的海洋科学家、戏剧家宋春舫。
康有为在青岛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四年,是他从历史颠簸中转而亲近自然、感怀宇宙的四年。宋春舫在青岛的十年岁月也是他人生中最后的繁华。两位名人虽不同期,却跨越时空比肩行走在福山支路的曲折小径上。
走上一道木质的旋转楼梯,到达纪念馆的二楼,康有为的书房“天游堂”里还留存着他周游世界时一直随身携带的书箱。两侧的几间厢房里,他的书法艺术陈列,他在“世界之路”上搜集的各种藏品展,让人见识了那个在青岛潜心研究书法碑学开创 “康体”的人文大家,看到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之路上的比较文化史观的形成。
浏览过程中,偶遇在友人陪伴下来参观的美国客人吉姆,这个对东方文化十分感兴趣的外国人,盯着康有为的遗墨,久久没有离去。
故居纪念馆馆长李群毅介绍说,纪念馆1987年就局部开放,2000年9月经修复后正式对外开放,成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元旦,纪念馆改为对外免费开放,游客数量一下子激增,每年都有超过6万人次光顾。在故居一楼开辟的一处“万木草堂”书吧,汇集了200多种康有为文化史料及几百种青岛地方文化史料,连普通游客也会进来问一句“有没有康有为的 ‘大同书’?”至于有些珍贵版本的 《康有为海外游记》,如今已经脱销。
“天游园”里的文脉
康有为故居前临汇泉湾,后依小鱼山,是一栋砖石结构的三层德式楼房。走进 “天游园”,铁艺大门之内仍保留着当年的石板路,路旁一丛丛的绿色灌木,开着不知名的白色小花,散发出一阵阵幽香。正是六月初夏的好时节,枝繁叶茂的树下藤椅上,有人正娴静地品着茗茶,絮絮地聊天。
记者抬步走上纪念馆前的户外石阶,正对面的门厅里是一尊康有为的青铜塑像。他表情凝重,炯炯的目光好似看着很远的地方。馆内工作人员指着门外与纪念馆一墙之隔的文登路小学说,以前并没有这些建筑,从康有为故居往南走一百米就是大海。想来,这应该是康有为选择这一居所的主要原因吧。
从纪念馆前厅向左侧依序前进,走廊上一幅康有为肖像油画,题字“大同一梦君先觉”,让人恍然回到晚清。走过狭窄的长廊,“康有为生平史迹展”浓缩了他作为维新运动领袖、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的一生。展厅对面是复原的客厅,里面只有几把古香古色的太师椅和简单的古董陈列,据说这里是康有为当年与晚清遗老们时常会晤的场所。
对康有为颇有研究的青岛文史专家巩升起介绍,清宣统帝退位后,士大夫阶层多流寓青岛,当时避居青岛的晚清朝臣就有数十位之多,其中不乏硕学巨擘。于是,在青岛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文化混融现象,遗老遗少们与西方传教士进行了复杂的文化对话,而这也是康有为1917年第一次青岛之行的一重文化背景。
“褐木庐”里的书香
从“天游园”出来,仅仅跨过一条两米多宽的小路,就是“褐木庐”的所在。这是一栋简简单单甚至有点方方正正的建筑,简单得有点像普通民居,它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私人戏剧图书馆“褐木庐”。可惜的是,如今住在“褐木庐”里的居民,鲜有人知道它的“前世风情”以及它的主人宋春舫。
宋春舫,浙江吴兴人,13岁就中了秀才,1912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就去了法国、瑞士留学,并在日内瓦获得硕士学位,精通英语、德语、拉丁语等多种语言。回国以后,他曾在北大、清华等名校任教。1928年至1938年,他的足迹留在了青岛。
我市著名文史学家鲁海告诉记者,宋春舫是个“大忙人”,“他的身份很多,社会活动也特别多。”据了解,宋春舫曾在沈鸿烈当政时期被聘为市政府参事,而当时的市政府参事仅有两人;他是青岛观象台海洋科第一任科长,被视为中国现代海洋科学的创始人,还是我国现代论坛上最早研究和介绍西方戏剧及理论的戏剧家。上个世纪40年代,著名学者郑振铎在他的著作《晦庵书话》里特别提到,中国近代既是科学家又是喜剧家的人,只有丁西林和宋春舫。巧合的是,这两人都落脚在青岛。(丁西林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他验证了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的实验,又提出了测定引力常数9的绝对值方法;同时,他又热衷于戏剧特别是喜剧的创作。他先后两次寓居青岛,分别是今日的鱼山路27号和鱼山路36号。)
而宋春舫的藏书家身份,更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添彩。这位被誉为“世界三大戏剧藏书家”之一的文化名人,以搜集戏剧图书为“痴”,藏书中有一半为英、德、法文版图书。
据鲁海介绍,宋春舫当年从海外购进了大量的中外文戏剧图书,来青之后他就在福山支路上购下一楼(今福山支路6号),开办了一座 “褐木庐”戏剧专业图书馆。褐木庐的英文名是Cormora,据说是宋春舫最喜欢的三位剧作家Corneille (高乃依)、Moliere(莫里哀)、Racine(拉辛)早期中文译名的首字。褐木庐的藏书非常丰富,大约在1934年前后就已经达到9000多册,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戏剧专业图书馆。“不仅在青岛的翻译家如洪深、章铁民、张友松、孙大雨等人都找他借书,就是外地甚至外国的读者也纷纷写信,向褐木庐借书。”
据了解,宋春舫非常珍爱自己的藏书,不仅设专馆来收藏,而且还精心为其设计过藏书票。2007年,曾有网友在网上晒出一张当年的褐木庐藏书票,书票上画着打开的书本、羽毛笔及B、C两个英文字母合成的墨水瓶图案,简单而有意境。
考究书房首推褐木庐
康有为曾打算在俾斯麦兵营开办大学,但北洋五师占用此处,他无力将其迁出,大学梦就此束之高阁。不过,最新发现的史料证实,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成立后,康曾为学校捐了十万大洋的图书。”
——文史学者 巩升起
我看见过的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庐’为第一。在青岛的一个小小的山头上,这书房并不与其寓邸相连,是单独的一栋。环境清幽,只有鸟语花香,没有尘嚣市扰。”
——梁实秋 《书房》
名人纪事●康有为
废帝宣统题写“天游堂”
1917年冬天,康有为第一次登临青岛,发出了“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中国第一”的深情赞叹。青岛卓荦的山海气象给了这个经历过变法、流亡、保皇三重巨变的人以莫大宽慰。也就在此时,他对青岛的关注从“历史”开始移情于自然文化,更萌生了在此有一处憩园的想法。
1922年底,中国政府收回青岛。转过年来,康有为来青居住。起初,他租住在客栈里,后来便住进了福山路6号(今福山支路5号)的一栋“节楼”——德占青岛初期的旧提督楼。1924年,他花一千块大洋将此楼买下来,并将废帝宣统曾为他题的“天游堂”悬于堂中,宅邸庭院则称为“天游园”。
对于这座别墅,康有为甚为满意:“屋虽卑小,而园甚大,望海绿波,仅距百步”,“风景极佳盛暑不热”。
居住在青岛最惬意
青岛文史专家巩升起认为,青岛是康有为亲近自然、感怀宇宙的一个充满种种可能性的精神磁场。“康有为自号 ‘天游化人’。‘天游’作为他的一种盛行于大同世界的精神理想久已运化于心,但作为一种具体的生命风范,是在青岛获得切实实现的。”
当时,康有为在青岛的居住以避暑为主。远离京城的政治纷争,他在青岛的日子最惬意。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优美诗作,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是《乙丑夏五月重还青岛感赋》:“海气苍苍岛屿回,山巅楼阁抗崔巍。茂林峻岭百驰道,又入仙山画里来。”城市的自然美感、艺术格调与宜居情怀,在他的字里行间有着传神的揭示。
在青最想办三件事
在青岛的岁月中,有三件事寄托着康有为的救世缅想:其一,创办万国道德会;其二,办博物馆;其三,创办大学。当时,他在济南、青岛两地成立了孔教会,后改为万国道德会。他在自己的寓所也举办过有文字说明的博物展览,展出他在游历西方各国时搜罗的各国文物与艺术品,算是非正式地实施了自己的博物馆理想。但第三件事,却未能如愿。
康有为曾打算在俾斯麦兵营开办大学,但是北洋五师军队占用了此处,他无力将他们迁出,大学梦就此束之高阁。“不过,有最新发现的史料证实,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成立后,康有为曾为学校捐了10万大洋的图书。”巩升起说。
后人为纪念馆捐展品
1927年春,康有为在青岛的英记酒楼赴同乡宴会,喝了一杯橙汁后腹痛如绞,回家后呕吐终夜,次日凌晨便撒手人寰。当时的日德医生诊断为食物中毒。但坊间也有传言说是有人投毒。
巩升起介绍,康有为故居要开辟为纪念馆的消息传出后,康家后人和康门弟子捐赠了大量展品,其中康的儿媳庞莲捐出的最多,康的弟子刘海粟也为纪念馆留下了墨宝。
“去年,康有为在台湾的孙子康保延又发现了祖父的一些珍贵遗墨和史料,台湾与广东的博物馆都想收藏,康保延与在北京的妹妹康保娥商量,康保娥毫不犹豫地表示‘给大陆,给青岛’。”巩升起说,上个月康保延给他来信,这位82岁的老者刚刚读完巩升起在《康有为青岛遗墨》中所著的跋文,深为感谢青岛对康有为晚年精神世界的理解。
名人纪事●宋春舫
建议在青设海洋研究所
1922年,青岛主权回归,蒋丙然出任青岛观象台台长。1928年7月,蒋丙然邀请宋春舫来青避暑,宋欣然应约。
来青后,在与蒋丙然交谈中,他提到,中国的海岸线很长,但真正具有基础研究条件的现代滨海城市却不多,因此建议在青岛建立海洋研究所。之后,他把这一论点写进《海洋学与海洋研究》,发表在上海的《时事新报》上。
论文发表后,蒋丙然将它呈给时任胶澳督办赵琪。赵琪看后十分赞赏,但认为一时间还难以成立一个有规模的研究所,便决定先在青岛观象台设海洋科。就这样,宋春舫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海洋科首任科长。
宋春舫从国外采购了海洋仪器和参考书籍,带领着一群有志于海洋研究的年轻人开始了定期观测预报青岛港潮汐、测量胶州湾水温变化等工作。在其组织下,这里还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个海洋科学杂志《海洋半年刊》。
1930年秋,中国科学社在青岛开年会,宋春舫、蒋丙然倡议在青建设海洋科研机构,得到了蔡元培等人的支持。而后青岛市决定,第一步先建设一个水族馆。“宋春舫很富裕,而且也特别舍得投资在自己钟情的事业上。当时建水族馆,山东省政府捐款1000大洋,而宋春舫个人就捐款600大洋。”文史专家鲁海说。
“褐木庐”备受推崇
在青期间的宋春舫当政府参事,负责海洋学研究,还时时不忘自己最钟情的戏剧事业。“褐木庐不仅是图书馆,也是一家出版社。”鲁海告诉记者,当时有很多宋春舫的戏剧作品,都是以褐木庐的名义出版的。
著名学者梁实秋在《书房》一文中曾写道:“我看见过的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庐’为第一。在青岛的一个小小的山头上,这书房并不与其寓邸相连,是单独的一栋。环境清幽,只有鸟语花香,没有尘嚣市扰……”
远在上海的戏剧家李健吾也久慕“褐木庐”大名,他说:“梦自己有一天飞到青岛,飞进他的书库,在那些栉比的书架中翱翔。”
据说,1950年李健吾来青,还曾寻访过褐木庐旧址。如今,褐木庐里的那些书芳踪何在?令人无限怅然。
在青期间究竟住在何处?
褐木庐大名鼎鼎,但不是宋春舫居所。
据了解,宋春舫初来青岛住在黄县路上,地址不详。后来他出资在金口一路开办了一家万国疗养院(实际算得上是小旅馆),胡适来青时曾住过。在后来出版的《胡适日记》里,胡适明确提到,1930年8月他第一次来青时住在“福山路新1号”宋春舫的家中。而1938年出版的英文版《青岛行名录》里介绍名人住址时,将宋春舫的府邸标记为“福山路1号”。
“青岛地名几次变迁,福山路新1号和福山路1号到底是不是同一地方?”鲁海有些疑问。如今,福山路1号被挂牌为洪深故居,鲁海认为,当年洪深租住了宋春舫的房子,他期待着这个疑问能得到知情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