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头发、蓝眼睛,二三十年前,要是在路上碰见一个外国人,大家都会投去好奇的目光,现在在路上碰见外国人已经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开放的青岛像一个大磁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这里。然而,外国人与中国人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会是怎样一种情景呢?住进青岛家庭的美国大学生生活的头两天充满了新鲜,而真正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后他们才感受到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冲击。
洋学生学篆刻练书法
昨天上午,市民仲先生带着美国大学生康纳来到了朋友家,朋友是一名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也是一名能工巧匠,他制作的印章,在青岛小有名气。当康纳走进这个古色古香的书房后,立刻被这种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氛所吸引,这是他在别的地方从没有接触过的东西,而他向往中的中国,也应该是这个样子的。看着桌子上的文房四宝,康纳很好奇,仲先生的朋友先是给康纳介绍了印章,康纳在这些洋学生中是中文最好的,朋友都称他为半个中国人,所以在介绍印章的过程中很顺利,聪明的康纳很快就理解了印章的含义。在雕刻印章的过程中,康纳聚精会神地看着,那把印章刻刀犹如被施了魔法一般,一砍一削,都是那么符合规律。很快,康纳的名字就出现在印章上。收到这么一个特殊的礼物,康纳十分吃惊,对他来说,这个东西是他来中国最宝贵的收获。康纳很喜欢汉字,通过上课和自学,掌握了不少汉字。在第一次尝试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过程中,康纳很快就掌握了握笔和书写的基本方法,通过很短时间的适应和摸索,一下子就明白了写毛笔字的要领和方法,渐渐地书写开始变得流畅。康纳的书法字体自成一派,韵味十足,气势不凡,犹如一位书法大师在挥毫。最后,落款时潇洒地写上自己的大名:康纳。
感受中国人的大家庭
好不容易没有了辅导班,苏珊娜和宫郑享受了一个难得的周末,中午她要与宫先生一家人去看望宫郑的姥姥。“我周末的时候,也会经常去看望老人,这在哪里都是一样的。”苏珊娜告诉记者,美国文化崇尚独立,老人家庭基本上都是 “空巢”。日常生活要么是老人自己搞掂,有条件的可雇个保姆或请个钟点工,要么就搬到老人公寓(类似中国的敬老院)去住。在那里,有许多老人为伴,有专职员工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美国的老人年龄到达规定后,只要付一定的基本房租,就可以申请入住老人公寓。公寓分高低档次,高档老人公寓入住者享受全天候的医疗服务。
普通老人公寓数量最多,面向中低收入者,入住老人需拿出自己的1/3收入交给公寓,剩下的费用缺口则由政府买单。美国老年公寓的条件较好,24小时管理,配有保健人员;有图书馆、计算机房、健身房、停车场等设施,每周放一次电影,还提供两小时 免费卫生服务,定时有人上门帮忙。老人住一房一厅带独立厨厕居室,每天公寓送一顿午餐盒饭,有肉有菜,并配牛奶与水果。苏珊娜了解到,在中国,很多老人不喜欢住敬老院,而是喜欢跟家人一起住,希望儿女没事都可以常回家看看。
尝尝山东的大煎饼
虽然中国弟弟很内向,但是陆津还是很喜欢这个“弟弟”的,而松松也貌似逐渐熟悉了这个来自大洋彼岸的“哥哥”。昨天李向东带着松松和陆津一起去菜市场买菜,让陆津体验一下中国最基本的生活。一大早,他们3人就出门,路边的商贩们看着李向东身边站了一个外国人,看着这个“陌生人”干活的速度也减慢了。李向东一边向陆津介绍蔬菜,一边告诉他这些蔬菜如何分辨新鲜度,旁边的商贩也会随声附和几句,介绍这种菜怎么做才会好吃。对陆津来说,这样买菜还是比较特殊的,因为他们在美国,基本都是到超市买菜,而蔬菜多是成品或者半成品,而且一次买很多放冰箱里慢慢吃的。买完菜后,李向东又买了一些水果,随后带着陆津和松松回家。李向东这次特意给陆津准备了一份特殊的主食,那就是山东大煎饼。李向东做了几个拿手菜,然后示范着如何裹煎饼吃。第一次吃煎饼,陆津显然不是很适应,当他咬第一口的时候,没想到煎饼会这么硬,经过一番努力后才终于尝到了这种山东美味。“我觉得他跟我们美国的一种食物很像,只不过在美国,这个东西的外皮很脆、很酥。”陆津告诉记者,他认为煎饼也是一种“派”。
【“洋”眼看中国·生活篇】
中国的爸妈像保姆
“中国的爸爸妈妈太贴心了,照顾起儿女来事无巨细,这让我感到有些不适应。”李雪梅住进了她向往已久的中国家庭,虽然相处的日子很快乐,但是李雪梅还是深深地感受到了中美家庭的差异,在中国家庭居住,让她体会到中国家庭孩子的幸福。“中国爸爸妈妈总是会考虑很多事情,安排很多东西,将我们照顾得很好,我们基本不用操心什么。”李雪梅说,由于夏天要经常换洗衣服,李雪梅把要洗的衣服换好准备晚上洗,可是当她从外面回到家的时候,换下的衣服已经被中国妈妈洗好并放在阳台上晾着。“在美国,我们需要自己洗衣服,或者是兄弟姐妹轮流洗衣服,很少有爸爸妈妈帮着洗衣服的。”
李雪梅说,中国爸妈的关心,让她享受到了小时候才会有的待遇。“在家里,做家务是一种赚取零用钱的方式,要把家务又快又好地做完,才能得到最高的零用钱,可是中国的孩子基本上不用做家务。”李雪梅说,虽然中国爸妈很贴心地为她洗了衣服,但她还是希望自己的东西自己洗。
每次吃饭总是很撑
活泼开朗的斯蒂芬是大家的“活宝”,他经常做出搞笑的表情把大家逗乐,来到中国家庭后,他跟中国的爸爸妈妈弟弟相处得很融洽,但是在相处的过程中,斯蒂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他来说,中国的饭桌实在是太丰盛了,其实美国人吃饭都很简单,一点水果,一块牛排就可以搞定了。现在每次晚饭,中国爸爸妈妈都会准备四五个菜,而且吃饭的时候,中国爸爸妈妈会不停地给他和中国弟弟夹菜,但在美国,l岁多的孩子基本上都能自己吃饭,父母将孩子“绑”在椅子上,把食物放在小桌上,让孩子自己用小刀叉吃饭。在幼儿园,几个月大的孩子要独自喝奶,2岁以上的孩子全部用刀叉吃饭。“在美国,我们都是一人一份,吃完就没了,但是在中国,吃完之后,他们会说再来一碗。”斯蒂芬说,由于盛情难却,他不好意思拒绝中国爸爸妈妈的好意,总是会把饭菜吃光,这让他感到每顿饭吃得都很撑。“在美国说NO就是NO的意思,不像在中国,会有客气的意思。”斯蒂芬说,他正在试着了解中国文化,在他看来,虽然文化不同会有摩擦和碰撞,但是他在中国家庭呆得很开心。
教孩子中美不一样
在斯蒂芬看来,中国的父母很爱小孩,但是他们爱的方式也许有些问题。“你怎么还不睡觉?都几点了!”这是斯蒂芬在中国家庭每天都会听到的话,中国爸爸妈妈每到晚上,总是会对中国弟弟唠叨。虽然斯蒂芬知道,父母这么说,是温暖的关爱,其实他并不接受这种关怀,这些话他听得还是比较厌烦的。“在美国,父母会用软一点的口气提醒孩子及时睡觉,但不会天天都说。”斯蒂芬说,对孩子尊重,给孩子自主权,以便在自由的环境中完善孩子的个性,这是大多数美国父母的信条。美国父母与孩子谈话,一般语调平和亲切,很少听到他们粗声粗气地训斥孩子,即使在孩子做了错事时,也是循循善诱,反复讲道理。孩子承认错误并表示悔改后,家长总是要说声:“我们爱你。”
“我的爸爸妈妈认为他们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最重要的是给予孩子爱,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斯蒂芬说,所以他们总是把“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之类的字眼挂在嘴边。其实,美国的父母既尊重孩子的个性,又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孩子要讲文明、懂礼貌,学会交朋友,这是父母对孩子的基本要求。美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停留在枯燥的讲解上,而是以身作则。比如不随地吐痰、爱护公共设施、尊重老人和对人彬彬有礼等。
由于得到了父母的爱护和尊重,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购买什么式样的家电、汽车,如何布置房间、处理家务,孩子都以小主人的身份与父母商讨,父母也都愿意倾听孩子的意见。“不要强制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情,那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与个性。”斯蒂芬说,这与中国爸妈的教育观点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