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船“向阳红09”搭载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圆满完成历时百余日的长途科考后,于19日中秋佳节抵达江苏江阴苏南国际码头。
——“回家喽!”“中秋快乐!”
——“欢迎回家!”“过节好!”
10点30分,“向阳红09”船徐徐靠泊,科考人员和接船人员挥臂高喊,互致节日问候。
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是“蛟龙”历时最长的一次“远征”。6月上旬起航至今,来自20多家单位的120多名科考队员在“向阳红09”船上送走端午,迎来金秋。2013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里,他们在南海蛟龙冷泉区、蛟龙海山区,东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和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采杞海山区,开展了3个航段21个潜次的下潜作业和38个站位的常规调查。
航次现场指挥部在验收会上向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飞和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金建才等汇报了航次成果。
现场总指挥刘峰表示,本航次全面验证了“蛟龙”号超短基线、长基线两套定位系统的性能;在南海观察到活的冷泉-贻贝生物群落和碳酸盐岩;验证了我国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巨型底栖生物具有地理分布较广的特点;对深海洼地、海丘和基岩出露等不同地形特征的海底进行了结核覆盖率精细调查;发现了采薇海山东西两侧巨型底栖生物分布差异性;获得了大量的地质、生物样品和高清观察资料;进一步检验、完善了“蛟龙”号的作业能力;培养了业务化运行的专业人才队伍。
本航次中,10名中国科学家乘“龙”下潜开展科学考察,从海底世界带回了珊瑚、海参、海葵等71种共390只生物、161枚结核、8块结壳、32块岩石和180公斤沉积物等样品,实现了“蛟龙”号从海试走向科学应用的跨越。
2012年夏,“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至7062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的海底进行作业的能力。
“冲击深度的海试和搭载科学家的应用性下潜非常不同。海试多选择平坦的海底,应用性下潜要根据科学需求,驾驶‘蛟龙’在各种复杂地形甚至悬崖峭壁间航行、爬坡和作业。科学家在身边,我们获取深海样品也更有针对性。”潜航员唐嘉陵说。
“蛟龙”号将于明天回到它诞生的地方——中船重工702所,进行全面检修和维护。母船“向阳红09”预计23日回到青岛母港,全航程113天共计16505海里。(记者 余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