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获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完成首个航段的科考任务后,由母船“向阳红09”搭载于昨日抵达厦门停靠。
据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航次现场总指挥刘峰介绍,“蛟龙号”在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已下潜10次,包括8次预定下潜任务和2次机动下潜。其中在南海冷泉区和“蛟龙海山”区分别下潜5次和4次,最后一次下潜是探索冷泉区北部区域。虽然最后一次下潜探索新的冷泉区未果,但这次下潜“蛟龙号”创造了6.6公里的近底航行距离纪录,让潜航员对“蛟龙号”的远航能力充满信心。
在10次下潜中,“蛟龙号”采集到了大量海底生物和地质样品,包括大量贻贝、毛瓷蟹、帽贝、多毛类蠕虫、铠甲虾、长额虾、蜘蛛蟹、铁锰结核、火山岩石、不同种类的海参、海百合、海绵和大量碳酸盐岩及沉积物样品等。
“蛟龙号”还在南海测试了长基线定位系统,在海山区的工程下潜中,长基线正确跟踪了潜水器航行,绘制出了航行轨迹,初步达到了定位系统试验目标。至此,“蛟龙号”已拥有定位更为精准的长基线和操作更为简便的超短基线两套声学定位系统,互相弥补,配合使用。
作为唯一一名来自青岛的科研人员,中科院海洋所的李新正研究员跟随“蛟龙号”在第六次下潜中采集到了大量生物样品。
抵达厦门后,“蛟龙号”将进行人员轮换和补给设备及物资。按照计划,明天“蛟龙号”将起航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二、三航段的任务。据介绍,二、三航段将分别在东北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合勘探合同区和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勘探申请区开展近底生物调查、地质取样、海底摄像和海底沉积物剂量反应试验等。(记者 赵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