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辉煌
老字号引领一代消费潮流
在展览现场,春和楼现场制作的香酥鸡引来不少市民凑热闹。今年57岁的孙学舵师傅在春和楼已经34年了,在春和楼主做香酥鸡和面食。 “我在劈柴院干了两年才去的春和楼,当时能在春和楼工作是非常自豪的,过年回家都有人愿意捎着你,不用自己掏路费。有名的春和楼蒸饺,当时限量每天只卖 15000个。”孙学舵告诉记者。如今,孙学舵所在的档口在高峰期一天还能卖出700多屉蒸饺。孙学舵感慨说,改制时春和楼曾遭遇困境,但自己从未想过离开,对他而言,春和楼不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营生,更是一种难舍的情怀。
文史学家鲁海也对青岛的老字号怀念不已。“我结婚时,在中山路的万宝银楼给我太太买了条项链。那时中山路上的福禄寿电影院,都是直接从好莱坞进大片,《魂断蓝桥》、《乱世佳人》我在上世纪40年代就看过了。当时的祥记行书店,很快就能买到《TIME》等美国杂志,实在是让人难忘。 ”鲁海说,在当时的青岛,流行不讲名牌讲名店,能到中山路买件商品都是非常骄傲的。
待追忆
中山路曾是岛城第一商圈
“目前总部注册在市南区内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有10家,在市南区经营的老字号企业近20家,在青岛各区市居于首位。 ”焦誉仪说。而据鲁海回忆,在老字号鼎盛的上世纪30年代,在中山路上的老字号就有近60家。
“过去青岛小,就这么一个商圈,不在中山路买没地方去啊。绸布业两大家谦祥益、瑞蚨祥,著名的饭店顺兴楼,是当时名人聚会的热门场所,胡适、蔡元培都在这里请人吃饭,梁实秋还在书里写在这里吃到了一生中最好吃的水饺。新南京理发厅,女演员都在这里烫头发。正对着四方路的万国洗染店,是专门清洗毛料衣服的店铺。 ”鲁海回忆道。随着票证的使用,中山路更是成为青岛市民“定点消费”的场所,后来随着青岛城市扩张的步伐,一批新的商圈不断出现,中山路老字号的辉煌也渐渐远去。
“陆续很多老字号闭门谢客,有的只剩下招牌,比如谦祥益,也有很多老字号搬离中山路,但无一例外都是因为在中山路待不下去了。万宝银楼搬到了威海路的台东商圈,青岛饭店也搬到了香港中路商圈,聚福楼搬到了台东三路,但这些老字号也很难再继续之前的辉煌。 ”鲁海告诉记者。
谋出路
老商圈掀起“复古风”
在鲁海看来,老字号的没落除了城市扩展,商圈增多分流顾客外,最重要的就是老字号的经营方式。 “瑞蚨祥门口过去都专门站着人,一看到顾客进来,通过衣着对顾客的消费能力做一个判断,推荐不同价格的商品,定位是非常精准的。如果你买了布,立刻就会给你介绍裁缝。 ”鲁海回忆道。
为了挖掘自身的历史,春和楼和馅饼粥都做了很大的努力。春和楼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己曾特意找文史界人士帮忙,四处搜罗与春和楼有关的历史文物,将寻找的成果出版了几本书,供感兴趣的人详细了解春和楼的历史以及与其有关的文化名人。馅饼和粥重出江湖之后,菜品和面食上仍传承老字号的菜单。他们同春和楼整体一样,在装修风格上重点突出老字号的文化特点。在江宁会馆,这种复古的转变让人印象深刻。在劈柴院古色古香的环境当中,食客置身于青岛的里院建筑,一边品尝传统的鲁菜,一边欣赏舞台上的戏剧表扬。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