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记者手记】:为了不能忘却的悲伤!
ICU外休息区,陪护的家属照顾着刚满月的孩子
医护人员抢救伤员
2013年11月24日清晨7点,冬意渐浓的青岛,寒风彻骨,彻夜的雨下得干脆而决绝。冷清的隧道1路公交车急驶在胶州湾隧道里。隧道就像青黄两端的一条血脉,一端探入两天前被燃爆瞬间点燃的悲伤源头,一端定格在每一个都感同身受的青岛人心里。7800米的距离外,52条鲜活的生命悄然消失,52个家庭天人相隔。
故事一:双下肢截肢的小赵
青岛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里,38岁的小赵是被收治的33名伤员中,受伤最重的一位。黄岛爆燃事故中,正在工作岗位上的他被强烈的冲击波击中,瞬间失血性休克、双下肢毁灭、多发肋骨骨折。为了保住性命,医生给他做了双下肢截肢手术,麻醉和手术一共进行了4个半小时。幸运的是,手术艰难地成功了。
小赵是市政公司的职工。他的妻子对我说,虽然丈夫的腿没了,但是自己的男人仍能保命,家还没垮,已是万幸。如果梦魇般的爆炸和血肉分离的痛苦不算可怕,那么,可怕的将是,当小赵从昏迷中清醒,他会发现双腿已经不在;甚至,更可怕的是,一生难以抚平的伤将他的余生搁浅在轮椅上……
独家 【记者手记】:为了不能忘却的悲伤!
医护人员抢救伤员
为了采访内容更加深入饱满,记者们一致要求去ICU探望。就在这时,在ICU外焦急等待探望的家属们非常气愤地“驱逐”了我们。“凭什么让你们拍!我们还没有见到!”这是ICU外,家属们众口一词的理由。
突如其来的燃爆夺去了他们挚爱的人宝贵的健康,让他们陷入无以复加的伤痛。现在,残忍的我们却要来再次揭开尚未愈合的结痂,甚至想要为理所应该的救援“唱赞歌”,这是他们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的。
换位思考,如果站在ICU门外的人是我,我会允许记者拍我的家人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人们常说:“逝者已矣,生者坚强。”如果换作自己,再坚定的字眼都形同虚设、自欺欺人。媒体不能为了抓眼球而忘记自己的良心和底线,这个时候,不打扰也是一种祝福。
独家 【记者手记】:为了不能忘却的悲伤!
心理专家对伤员进行灾后心理疏导
故事二:艰难的心理修复
黄岛区中医院里,3批来自青岛第七人民医院的心理专家,为一百余名伤员逐一做了心理排查。经检查,其中5名伤员需要重点心理干预。
“几十吨的石块儿、停在路边的车,全部飞了起来,几秒钟后,又重重地砸在我身旁。有个人的头被碎石击中,红色的血和白色的脑浆从太阳穴往外冒……”这是一位亲临事故现场的中年阿姨,揪着眉头、双拳紧握,回忆说的。听她说,事发两天以来,恐怖的画面时常在她眼前闪回,就像一个逃离不开的噩梦,被鬼压床一样怎么也醒不过来。
七医精神科科长董继承说,灾难后,人们的心理会处于焦虑、抑郁的状态,因此加强灾民的心理疏导很重要。通过语言、肢体辅助,搭建过去和现实的联系桥梁,让他们重建安全感,是救援进行中必须要加入的重要元素。
心理疏导,不是简单的找个专家坐在病人床边,记者拍几个镜头这么容易的。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干预、糅合病人配合和医生责任的艰难过程。我看着那位阿姨,愁容满面,眼神毫无生机,虽然体表的外伤很快痊愈,但是心理的创面却难以修复。
独家 【记者手记】:为了不能忘却的悲伤!
“青岛好人”江志展
江志展徒手营救4名伤员,左侧胳膊和腹部受伤
故事三:活着还能救人,是福气
在黄岛区中医医院,记者无意间路过一个热闹的病房,病房里出来一个人拉住我,说,快来采采我们身边的“青岛好人”!
江志展,一个看上去憨厚的山东汉子,44岁,老家在即墨,定居黄岛辛安,给一家个体打工,是一名货车司机。22日,江志展像往常一样,开着面包车出去送货。行至刘公岛路北海花园附近,骤然响起的爆炸声将他连同车一起炸翻。等回过神来,江志展艰难地从断裂成两截的车里爬出来,顾不上左臂的疼痛,靠着求生的本能,一路狂奔。
“救命啊!……”四分五裂的柏油马路上,一个70多岁的老人紧紧抱着怀里的孩子,动弹不得,高声呼救。江志展奋力将二人拖到较为安全的路边。
接下来,江志展还徒手营救了另外两名伤员。“有个人被倒塌的治安亭卡住了,我跑过去,他满脸都是血,挣扎着已经没力气了。我拿起碎石块砸碎了玻璃,把他也拖到路边!另一名伤员腿被碎石砸断,但是我已经没了力气,只能守在他身边,等待救援……”
恰巧,一辆小货车驶来。江志展和货车司机联手把4名伤员全部搬上车,自己却徒步走到两公里外的医院。
“当时的情况,你知道那是爆炸吗?”“为什么不赶紧逃走还要救人?”“为什么你不和他们一起去医院?”……
一群好奇的记者团团围住刚刚输完液的江志展。面对记者的狂轰乱炸,江志展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淡淡地说:“活着还能救人,这是多大的福气。要是你是我,你也会这么做的。”
在心底,我很为“青岛好人”骄傲。因为扪心自问,在自己生命岌岌可危时,还能对别人伸以援手,坦白地说,胆小的我未必能做到。然而,正是有了江志展这样的“青岛好人”,我们才能安慰自己,生命薄如纸,无比脆弱,但是生命也韧如丝,希望总会绝处逢生。
独家 【记者手记】:为了不能忘却的悲伤!
故事四:ICU门口抽搐的老奶奶
青医附院黄岛分院ICU重症监护室外,有一大片的休息区。ICU因为不允许家属陪护,所以特别支了数十张硬板床,免费供应给陪护的家庭。我走到一个正在就着咸菜吃馒头的大哥面前,轻声问:“您是这次爆炸伤员的家属吗?”大哥摇摇头,告诉我,这片儿都是长期在ICU住院病号的家属,爆炸住院的家属还没来得及在这儿“安家”,都在ICU门外等候。
ICU是个“神秘”的地方,之所以神秘,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却都不了解,是因为进来的都是病情严重甚至未脱离生命危险的人,而外面的,都是经历大悲痛而屹然不倒的人。很多年前,我的祖父住院,我进过一次。当时探望时,我站在探望走廊里,远远地隔着玻璃,看望有可能变成植物人的祖父,欲哭无泪。
黄岛分院ICU门外,两排凳子上坐了比平常多好几倍的人,他们多是这次受伤的人的家属。每周1、3、5、7下午两点半到两点四十五,允许探视。我坐在他们身边,再也问不出任何问题,因为他们的焦虑和无望我无法感同身受,但是莫名的窒息感让我如坐针毡。
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坐在马扎上,扯着湿透了的帕子擦泪,哭到抽搐,我的眼眶一紧。ICU里一定是她至亲至爱的人,她的心疼无处言说。
尾记:为了不能忘却的悲伤
这可能是唯一一张照片,记录了中石化输油管线燃爆事故发生前漏油点的现场情景。中石化潍坊输油处安全科长王全林用手机摄于22日7时32。约3小时后爆炸发生,照片中的施工人员全部已不在世。这里中石化施工人员21人,除一人站位较远幸免于难,9死,8失踪,3伤。叹!
无论是事发地还是医院里,悲伤弥漫。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杜绝重演悲伤!
与逝者相比,能活着已是幸运。高位截肢的小赵、横祸逃生助人的江连展、哭到抽搐的老奶奶、心理重创的中年阿姨……与照片上这20位逝者相比,又是何其幸运!但幸运的他们,今后的天空中,又会有多少阴霾?!
悲伤已经发生!悲伤不要再重演!!为了这些不能忘却的悲伤,愿逝者安息,生者痛定思痛、警钟长鸣!
愿悲伤永不再重演!!!(记者 谢小真 周琦)
上一篇:48小时生死大营救
下一篇:青医市立医院救治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