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讯 68岁老汉利用3年时间,从黄河岸边长清县的齐长城西端开始,沿齐长城遗迹徒步近3000里,走到黄岛海滨,回家后创作近百米长的齐长城国画成卷,并按照文献复原出齐长城的一段关隘。昨日,记者在市民王德胜家采访了解到,这名八旬老汉近日将第七次出发,徒步考查齐长城的穆棱关,为复原这段关隘的模型做准备。
3年间创作百米长卷
记者走进王德胜老人家看到,满墙都挂满了绘有齐长城的国画长卷。“这些国画长卷都是我3年来徒步采风回来创作的。”身板硬朗的王德胜老汉告诉记者,他从小自学国画,退休后直接就把家中最大的房间当成自己的画室。2011年,王德胜在小珠山见到齐长城遗迹,就有了创作齐长城国画长卷的念头。“我的几个朋友也有这个想法,商量完第3天就背上背包出发了。”王德胜介绍说,3年间,他们3人从齐长城最西段靠近黄河岸边的平阴县开始,沿着齐长城的遗迹一路往东走,一直走到齐长城最东端黄岛海滨。“我们也不是一次走完,先后出发6次,将整个齐长城走了两三趟,总里程得接近3000里。”王德胜说,齐长城从西到东1200多里地,他们每次出去接近一个月,然后乘车回家,将这一个月考察的齐长城遗迹创作成国画长卷。国画长卷中汇集了齐长城沿途的摘月山、锦阳关、西峰关、穆棱关等重要关隘和山口。3年间,王德胜已经徒步走过长清、莱芜、章丘、泰安、张店、博山、安丘、诸城、黄岛等多个齐长城贯穿的地市。
完成齐长城模型
创作完近百米长的齐长城国画长卷,今年3月,他又开始着手制作齐长城模型。在王德胜宽大的画案上,摆放着历时3个月完成的锦阳关段的齐长城模型。王德胜告诉记者,由于齐长城工程浩大,他首先选择制作位于济南和莱芜交界处的一段名叫锦阳关的长城。整个模型按照1:50比例制作,山体完全按照原貌复原,城墙、烽火楼全部用石膏块堆砌而成,然后用刻刀雕刻出长城的纹理。城楼上方的阁楼的瓦片,是老人用包装盒中间的瓦楞纸染色制成,精细之中带着艺术构思。模型制作完毕,王德胜还在长城模型内部安装了线路灯泡。打开开关,烽火楼的窗口和烽火台上就闪烁橙红色的“火光”。锦阳关的金丁朱红大门还能自由开关,透过大门能看到里面的建筑结构。
遗迹损失严重复原难
“齐长城遗迹损失严重,模型制作需要依仗历史资料和当地文化部门提供的帮助。”王德胜告诉记者,3年来他徒步齐长城几个来回,而其中能真正见到保护完好的城楼、城墙、烽火台非常少,多数遗迹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其中还有人为损坏。王德胜介绍说,他们途经安丘的摘月山、老子庙一带的齐长城时,看到一个农民开着推土机,将一段通往烽火楼的石坡推平。“制作模型和国画长卷不一样,必须要准确还原最初的样子。”为能最大限度恢复齐长城原貌,王德胜每到一处无法辨认的齐长城遗址,他都要详细查询资料,并到当地文化部门寻求帮助。他这两天正在搜集穆棱关齐长城的资料,很快就要第7次出发徒步考察齐长城。王德胜告诉记者,他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将整个齐长城复原,让后代能直观地看到齐鲁文化的一段历史脉络。(记者 赵健鹏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