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个头背着大大的琴盒,接连进出四个艺术考级的考场,学校门口父母焦急地等待着考试的结果……这是山东省艺术水平考试青岛考点外的情景。今年的考生人数高达1.5万人,参考人数再创新高,近年来,“考级热”现象逐年升温,越来越多的家长舍得给孩子花钱参加特长班。记者在考级现场看到,大多数考生至少有一名家长陪考,误工费、学费、乐器置办费等算下来,“学艺术”已成了家庭支出的“大头”。
人物
一个月准备两场考试
艺术水平考试的种类各种各样,既有长笛、钢琴这种乐器类的项目,也有主持、声乐这种才技类的考试,有些考生参加的特长班多,考试也就报得多。市南区实验第二小学二年级的韩儒逸考完试刚走出校门,还没有来得及摘下身上的号码牌,就急着和一同参加完考试的小姐妹们讨论刚刚结束的考试过程。韩儒逸的妈妈王女士说,女儿很小就开始学舞蹈,每天至少要练上一个小时,今年才8岁就已经报了舞蹈5级的考试。王女士说,除了舞蹈,韩儒逸还在学习钢琴,这次考完舞蹈后就要开始准备钢琴四级的考试,两个考试安排的时间紧,所以只能让孩子牺牲一些玩耍的时间去练习。
弟弟追着哥哥的步伐
许多参加艺术等级考试的学生家长都是为了孩子以后的考学做准备,不论是小升初、中考还是高考,能够拥有一张教育部门认定的等级证书,也算得上是给孩子未来的出路做了两手准备。
今年开学上初一的高乃翔参加的是单簧管8级考试,除此之外他还参加了书法、机器人的特长班,每年辅导费少说也得上万元。“我孩子的学习成绩还不错,学习这些艺术特长也只是希望能培养他的兴趣,并没有什么考学的功利心。”高乃翔的妈妈牟女士告诉记者,孩子从三年级开始学习单簧管,期间也考过其他类的等级考试,但是山东省的考试是第一次参加,“他有一个哥哥单簧管比赛在全国拿过奖,所以就激励着他,希望能早点追上哥哥的脚步。”
件件乐器价格不菲
面对种类越来越多的艺术等级考试,家长们在眼花缭乱的同时,也在一边往外不断地掏腰包给孩子的前途买单。大大的琴盒,小小的个头,记者在校门口看到不少来考试的孩子都拿着和自己身高形成强烈反差的乐器盒。这些乐器便宜的几十、几百元,稍微上点档次的,像一些西洋乐器小提琴、单簧管之类的,甚至要花上几千元才能“像那么回事”。
目前市场上钢琴、萨克斯、小提琴这一类乐器的售价均不菲,记者在淘宝网上看到,小提琴大多数售价几千元,有的品牌商家甚至卖到几万元。相比较而言,钢琴价格要比小提琴更高,如果买一台给孩子练习用的钢琴,少说也得八九千元,甚至有的家庭会花上四五万元。
面对如此高昂的练琴成本,部分学生家长选择让孩子在琴行租琴。据有关人士透露,目前岛城琴行租琴大多是半年为最低起租时长,一个月租琴费300元至500元不等,这样算起来,给孩子报一个乐器特长班,一年开销最少也得花费上万元。
辅导费一年近万元
市民姜女士的儿子在银海学校上五年级,今年是第一次带着孩子去考小提琴8级,她告诉记者,孩子学习小提琴4年多了,每年不包括置琴费的话差不多都要花费过万。“我们一开始是在琴行学的。”姜女士说,随着孩子拉琴的水平不断提高,现在孩子是单独跟着老师一对一学习,每周都去上课,每次学琴时间40分钟,学费200元。
像姜女士这样给孩子在特长培养上花大价钱的家长不在少数。记者了解到,岛城现在有不少家长每年给孩子在特长考级上的花费都要好几万元。“我们家的年收入大约10万左右,给孩子的特长辅导就花了将近三分之一。”市民李女士表示,在孩子身上的投入,就算再多也必须舍得花。
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一个孩子只报一个辅导班,上课频率每周一次,每堂课学费200元,一年下来,特长班的花销也得将近1万元,如果算上暑期的加班学习或是考前的复习,花销会更大。
一年级孩子会四项才艺
记者采访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家长给孩子报的课外特长班都不是单一的,有的孩子一周甚至要跑五六个特长班。在艺术水平考试的现场,一个有着四项才艺的“小才子”引起记者注意。“孩子虽然年纪小,我们让他学的可不少,除了学主持,每周他还有国际象棋、街舞、乒乓球的特长班。”敦化路小学一年级学生于新越的妈妈陈女士说,这次孩子是来考主持4级的,早上出门的时候还特意给孩子穿上小西装帮助他好好发挥。
别看于新越刚上一年级,可他已经学了两年主持,“我们开始也没有想让孩子以后走艺术这条路,就是孩子年龄还小,我们家长想尽量发掘一下孩子的潜力。”陈女士告诉记者,孩子学的主持班每周上一次课,每次一个半小时要交60元,相比那些学乐器的辅导班,价钱要稍低一些,但是加上报的其他特长辅导班,实际上每年也要一笔不小的开支。
八成家长舍得花钱
面对目前市场上花样越来越多的特长辅导班,记者采访了五六十位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家长。其中,八成多的家长表示,愿意为孩子的特长做投资。
女儿在上海路小学读书的章女士表示:“身边的孩子很少不上辅导班,别的孩子都在学,要是不给自己的孩子也报个班,那不就等于输在了起跑线上。”章女士说,报特长班,就是跟上大家的节奏,他们为了让孩子先人一步,从孩子两岁时就计划着给孩子培养一个特长,思来想去觉得女孩子学个舞蹈既能怡情又能养性,于是这舞蹈就从3岁一直学到了现在,“现在学校里有什么文艺活动,孩子也很愿意表演,我们家长也觉得投资投到了点上。”
不该为孩子乱投钱
与章女士想法相反,不赞成孩子从小就参加特长班学习、考试的家长也占到了采访的两成。这些家长主张解放孩子的天性,认为孩子有权利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我们并不是反对孩子参加这类特长班,我觉得特长班可以报,但应该是建立在孩子的兴趣之上,如果孩子对家长强制安排的辅导班并没有多少兴趣,那孩子学得痛苦,我们家长看着也心疼。”一名学生家长说,学校也会组织民乐班、航模班等活动,如果单纯为了孩子的兴趣,也没有必要花大价钱外出学习。
采访中记者发现,有不少学生家长认为孩子的快乐比考级证书要重要得多。市民崔先生认为,孩子能开心是第一位,如果孩子有感兴趣的辅导班他会支持,但前提是孩子主动学,而且他会教育孩子一旦学习就不能随意放弃。
六成学生没坚持到底
近年来,不论是山东省艺术水平等级考试,还是各种各样社会组织的艺术等级考试,无一例外都出现了考生年纪低龄化的趋势。在艺术等级考试的现场,有许多小小年纪就开始学习舞蹈和声乐的孩子,当记者问到他们是喜欢参加培训班时,不少孩子看看身边的父母后,才从嘴角里挤出“喜欢”两个字。
如今,艺术考级的孩子越来越多,又有多少能够坚持下来走艺术这条道路?记者随机采访了已经步入高校的大学生,结果发现竟有六成以上的学生放弃了小时候的特长。青岛大学中文系大二学生小王,从小学开始学习钢琴,并在初中时拿下了钢琴十级的证书,考出十级后小王就很少再碰钢琴了,“说实话,我自己不太喜欢钢琴,后来也没有参加艺考,还是凭文化课成绩参加的高考。”小王直言,当初学钢琴父母“逼”的成分更大一些,“小时候练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所以考出证之后,我也没想往那方面发展。”
在记者采访的学生中,也有不少表示很庆幸父母当初对自己特长的培养,中国海洋大学的张同学就是受益者之一。“我从小就不喜欢书法,可是我父母每天都逼着我练字,一开始还很抵触,但是久了也就习惯了。”他认为,孩子在小的时候都是贪玩的,幸亏父母在他小时候半强迫式的培养,才让他今天有一项能够“拿得出手”的一技之长。“字写得好让我在学校里很受欢迎,不仅能在一些书法比赛中大展身手,而且也能让老师和同学们对我另眼相看。”张同学说,直到现在他还会每天坚持练上半个小时的字。 (记者 于顺 实习生 崔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