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90年代一台电脑超5000元 市民工资不到300元

来源:青岛晚报 作者: | 责任编辑:浪淘沙 2014-08-08 13:49:02 --字号:TT

    时下,电脑和手机这些个人上网终端设备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员,而早在18年前,岛城刚推出面向公众接入互联网的服务时,个人家用电脑还属于“高大上”,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曾经谈网色变的我们却发现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如今,随着家用电脑及智能手机等个人上网终端设备的普及,以及在配置硬件上的脱胎换骨,让人们时刻感受到网络带来的便利。回想曾经的往事,我们感慨颇多,通过不同年代的场景转换,串联出时代前进的脚步。

    场景一

    电脑曾经“高大上”

    上世纪90年代初期

    上世纪90年代初,当很多人还不知道电脑为何物时,在原青岛海洋大学任教的季林却辞职下海卖起了电脑,这也让他成为岛城最早一批借助科技浪潮下海创业的 “IT弄潮儿”。

    “我记得很清楚,1992年10月1日开业,我正在门口擦玻璃,从海大出来一个人说要买10台电脑。开业第一天就有生意,而且是10台电脑的大单,这在当时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青岛市电子信息商会会长、青岛海洋电子董事长季林回忆起当年的往事,仍难掩兴奋。“如果是放在今天卖,那简直太简单了,但在那个年代,一年能卖出10台电脑就不错了。”季林说,他连借带凑装了7万块钱前往北京中关村,买了显示器、机箱、主板、内存条等硬件,组装起12台电脑。

    等将货运到海阳的这家仪器厂,季林又傻眼了。原来他仅是一个备选,谁家的计算机好,就用谁家的。“结果对方那边开了3台电脑,有两台没亮。”季林说,自己装的10台计算机一开,全部好用。就这样,季林的第一单生意就成了,10台计算机卖了七万多块钱,成本回来了,自己还额外挣了两台计算机。

    就在季林赚取 “第一桶金”不久,1992年10月28日,位于吉林路、章丘路和儿童公园广场两侧的青岛科技街正式揭牌,在3000平方米的临时网点房里,45家企业成为首批入驻科技街的业户。“青大电脑、高校电脑、海纳特电脑、科城电脑、五环电脑、奥深电脑、电子学校经营部、海运电脑、瀚海网络……”当年参与科技街筹备工作的柳文君回忆说,那个时候,电脑这些高科技产品离普通老百姓还太远,业户一个月能卖上一两台电脑就算不错了。

    “当时电脑绝对是个新鲜事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大上’,大家除了想知道电脑什么样之外,更想知道电脑到底能用来干什么,想要将电脑卖出去,就要先教会人们用电脑。”季林说。

    场景二

    买电脑先得上培训班

    上世纪90年代中期

    和季林的想法一样,那时的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电脑培训班,前来培训的人员多是银行、税务、海关等单位的财务人员,人们更多地认为电脑的主要功能就是“计算机”。1992年的暑假,在大连路上的一个电脑培训班,家长张百亮带着当时只有10岁的儿子来听电脑课。“老师们开始以为是我去培训,没想到是让孩子去学电脑,都说我思维很超前。”60岁的张百亮如今已退休在家,回忆起当年带儿子去上培训班的决定仍引以为傲。

    “1993年,儿子上小学四年级,我请培训班的老师帮他攒了第一台286电脑,当时不懂什么配置,唯一的要求就是能用,记得花了5205元,显示器还是那种单色的。”张百亮说,当时的电脑配置和现在比起来也是非常“寒酸”。

    要知道当年工薪阶层的平均工资不足300块。可见购买这样一台电脑还是一笔很大的开销。细数下来,张百亮一家至今已更换过8台电脑。“前六台都是我给孩子买的,从286到386、从386到486,基本上两三年就淘汰了,后面的电脑用的时间相对长一些,这些年,所有的积蓄都用来培养孩子了。”张百亮付出的心血也换来了回报,2001年,他的儿子张进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美院。

    场景三

    兴起电脑“攒机热”

    上世纪90年代末期

    到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青岛电子信息城的建立,电脑配件市场火爆异常。也就是从那时起,“DIY”已经是全国最流行的词语,几乎所有的IT商家都涌入电子信息城,国内外300多家知名品牌在这里聚集。对此,青岛市电子信息商会常务副会长、青岛巨星科技总经理鲁少杰深有感触,1999年,他是首批入驻电子信息城的业户之一。“我们的店铺就在一楼扶梯旁,位置绝佳,信息城开业第一天不到5分钟,我们就‘开壶’了。”鲁少杰说,电子信息城超高的人气给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益。高峰时,光信息城一个门市一个月卖的电脑,相当于很多外面公司一年的销量了。

    青岛科技街管委办主任刘庆华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末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驾驶、英语、电脑,是打开新世纪的三把金钥匙,那时有许多家长,为了子女将来不在竞争中落后,省吃俭用攥下钱来,在这里给孩子买下了人生的第一台电脑,就是这么一台普普通通的电脑,寄托了无数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也将许多天真懵懂的孩子就此引入了IT科技的大门,这些孩子今天都已经长大成人。

    场景四

    电子信息城“一铺难求”

    21世纪初

    就在这样的攒机热潮下,在电子信息城专门帮客户攒机的孙弦也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当时,我正好赶上了电子卖场发展最快的那几年。当时市场非常火爆,平时过道里挤满了人,周末的时候根本走不动。”33岁的孙弦说,以前网络不发达,许多人对硬件都不怎么懂,别人来买电脑,主要靠业务员推荐,在2006年以前,一台电脑基本上可以挣八九百到一千元,有时候可以挣到两三千。那时,在电子信息城一年打工的收入,能抵得上白领好几年工资。

    21世纪初,整个PC市场正处于热潮中,电脑爱好者扎堆组装机。每天,都有很多人泡在电脑城里淘配件;也有不少人到废品市场淘金,就算是烧坏的电脑,只要零配件没坏,都能拿回来用。为了研究电脑,和曲太大学同班的赵森手持螺丝刀、电烙铁亲自上阵,常常通宵达旦,将电脑的各种配件拆了装,装了拆,好几次弄得短路冒烟,还烧毁过好几个硬盘。

    “从2004年到2007年,青岛科技街也迎来了电子卖场发展的黄金期。”现任青岛兴旺电子信息城市场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柳文君说,随着计算机硬件升级换代,软件不断发展,这3年是行业发展最快的高峰期,那时候电子信息城里的“一铺难求”。

    随着颐高数码广场、百脑汇等大型IT卖场的相继入驻……青岛科技街作为省内最大的电子产品零售市场,其辉煌时期辐射半径一直延伸到胶东半岛。“在那个囊中羞涩的大学时代,几个人合用一台电脑是常有的事。如果谁能用少量的钱,攒一台性能超群的电脑,特别有面子。”赵森说。

    场景五

    电商崛起进入网购时代

    21世纪10年代

    如今,从业务员变身为青岛三禾嘉泰科技负责人的孙弦坐在店铺里,边和网店里的人聊天,边看着网上的肥皂剧。“现在DIY攒机的人少了,多数人都直接从网上买电脑了。”孙弦说,以前一天就得装十几台电脑,现在一个星期也装不了几台电脑。“竞争太激烈了,整条科技街有近千家商户。由于竞争关系,产品价格趋于透明化。装机利润迅速下滑,装一套机器由之前能挣500元下滑到挣100至200元,也就是辛苦钱。”孙弦表示。

    与传统服装卖场逐渐成为网购者的 “试衣间”类似,“电子卖场”商户的柜台,也逐渐演变成网购者试机的场所。“经常遇到这样的顾客,他们进店后,有针对性地找到某台样机,细致试用后便离开,有的甚至连价格都不问。”孙弦说,价格越来越透明,利润空间也随之变小,经营的难度陡增。

    而现在,曾经的高手们也很少攒机了。赵森的办公桌上只放着一台公司配的笔记本电脑,其余的电脑“藏品”都放进了柜子里、箱子里,成为了珍贵的回忆。“现在电脑价格跌,人们一个月的工资就能买一两台笔记本,攒机很难吊起大家的热情了。另外,现在都直接在网上购物了,既方便又省事。”赵森说。

    “电子卖场的衰退正好是京东等电商崛起的时间。”山东三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高鹏说,随着电商服务体系、售后保障、物流配送的进一步完善,这种依靠传统门店销售IT产品的模式进一步被瓦解。早在2007年,公司已经开始寻找新的销售渠道,并积极触网转型做电子商务,成为了京东商城的供货商。除此之外,公司还拓展了其他的业务,包装了自己的产品和品牌,代理品牌也从清华同方单一品牌增加到了国内、国外共4个品牌,到2013年,集团年营业额接近2亿元,而门店的业务只占总体业务量的10%。

    场景六

    智能手机催生“低头族”

    当下

    “这个每天陪伴我们16个小时的手机,正成为人们一个新的“感官”,不管主动使用还是被动被其召唤,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个小玩意儿来感知世界和被世界感知。”十年前,一部名叫《手机》的电影红遍大江南北,那时,手机逐步取代固定电话,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十年之后,智能手机逐渐普及,在掀起新一轮技术革新的同时,手机的功能也不再局限于沟通功能,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台式电脑,成为人们的首选上网工具,还能兼具各种娱乐功能。拿起手机,随时随地都可以浸泡在网络之中。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达到5.27亿。上网设备中,八成网民使用手机上网,使其成为人们上网第一大终端,网民人均每周手机上网时长近12个小时。

    公交车上打游戏,等电梯时刷微博,闲暇时间看视频……如今,很多人不知不觉间就成了“低头族”。移动互联网在随时随地带给人们快乐与便利。“上网、游戏、聊天、购物……除了洗澡,我手机从不离身,连吃饭的时候都得看上几眼。”23岁的小杨笑称,她对手机的依赖,胜过闺蜜与男友。“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整块时间越来越少,但等车、赶路等‘碎片化’时间却越来越多,手机可以随时随地让这些零散时间得以最大化利用。”许多“低头族”机不离手的理由之一,是手机可以节省时间成本。

-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