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讯 昨日上午,位于青岛大学医学院的红十字生命奉献厅里举行了一个简短的告别仪式,众多亲朋好友向因病去世的87岁老党员陈启明告别。病重期间陈启明签署了捐献协议书,捐出了自己的遗体和角膜,用于医学教研以及帮助他人重见光明。陈启明是我市第451位捐献者,也是今年第63位捐献者。
病重期间签署捐献协议
“我这一辈子都是国家给的,死后也要将我的一切交给祖国。”今年3月10日,87岁的陈启明在病床上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书。“父亲原本打算去世后将遗体火化,将骨灰撒到浮山上。但后来,他看到了有关遗体捐献的报道后,决定将遗体捐献出来,这样才最有意义。”陈启明的长子陈亚杰说,签署捐献协议的前一天,父亲病情突然恶化,经过抢救才苏醒过来,父亲这才将自己捐献遗体的想法告诉家人。
虽然心中万般不舍,但陈亚杰还是含泪答应了父亲最后的心愿。“之前父亲几乎将所有善后的事情都交代了,惟独捐献遗体这件事从来没有跟我们说,但我们都为老人的这个决定感到骄傲。”陈亚杰说。
为父亲完成最后遗愿
9月28日下午2时许,陈启明因突发心肌梗塞去世,家人通过青岛红十字会通知青岛大学医学院接收遗体。“老人为国家贡献了一辈子,直到现在心里还是从来没装着自己,永远都是在替别人着想。”陈亚杰说,父亲从20岁的时候就当兵,直到1953年进入哈尔滨军工大学,学习了5年海军工程测绘专业,此后一直从事海上测绘工作。
“这是我们为父亲做的最后一件事,一定要完成他的遗愿。”陈亚杰说,父亲在生命的最后做了一个非常令人尊重的决定,给后人树立了榜样,也希望父亲的角膜会让眼病患者重见光明,有人继续替父亲看着这个世界。(记者 刘海龙 摄影报道)
捐献遗体或器官这样申请
从1982年沈福彭老先生成为我市第一例遗体捐献者,到昨天,我市捐遗数量已经达到451例。“特别是近3年来,随着大家的思想逐渐开放,每年都有60至70位捐献者。”青岛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高级实验师刘志才介绍,今年到现在已经有63位市民实施了遗体或器官的捐献。这样,医学院的学生们在上解剖课的时候,动手机会就会更多。
市民如果想在去世后捐出自己的遗体或器官,可以到所在区市红十字会或直接到市红十字会领取志愿捐献遗体登记书,然后在登记书上填好志愿者本人意愿以及直系亲属的同意意见。捐献者去世后,由家属或朋友与市红十字会联系遗体或器官接收事宜。
据了解,2004年青岛红十字会与福宁园公墓联合建设了“奉献林”,所有捐献遗体、器官或角膜等的志愿者在实施捐献后,红十字会都会将其名字刻到奉献林内的纪念墙上,供后人或家属瞻仰。另外,位于青岛大学医学院 “红十字生命奉献厅”也可免费提供给捐献者家属举行告别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