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10月9日讯 随着十一黄金交上的安全答卷,青岛胶州湾隧道也创出了自通车以来,保持了全天候开通,未发生一起火灾事故,未发生一起人员死亡的交通事故。技术上采用抗海水侵蚀高性能喷射混凝土,工艺上运用新型防排水技术和材料 ,管理上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隐患,从最坏处着眼,在可控的范围内将风险降到最低。
运行三年无重大安全事故
2011年6月30日,青岛胶州湾隧道正式通车。在7.8公里海底大通道的牵引下,大青岛终于迎来东西海岸比翼齐飞、青黄两地同城一体的新时代。如今,整整三年过去了,胶州湾隧道正按照设计预期发挥着巨大功效,累计通行车辆2490万辆次,年递增17.84 %;通行公交车超过160万辆次:近1亿人次海底往返胶州湾两岸,助力大青岛协调发展。下一步,伴随着青岛市路网的进一步完善,预计胶州湾隧道将在现有车流量增幅基础上,再增加30%左右的通车量。
通车三年时间,胶州湾隧道保持了全天候开通,运行平稳、有序,车辆通行安全、顺畅,设备、设施运转正常,实现了建设和运营的平稳过渡和有效衔接。
截至目前,胶州湾隧道未发生一起火灾事故,未发生一起人员死亡的交通事故,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未出现一次交通堵塞,事故发生率远低于国内外同类项目的实际水平和专业机构的预测数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胶州湾隧道工程于2006年1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2007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经过近4年夜以继日的奋战,攻克了多项世界级难题,实现了抓质量、保安全、促工期、控投资的目标,创造了国内外海底公路隧道工程领域的多项记录。今年4月18日,在通车试运营两年多后,胶州湾隧道工程以98.06分通过竣工验收,标志着隧道建设程序的最终完成并步入正式运营。回首8年多的建设及试运行历程,胶州湾隧道工程组织、运营管理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今后我市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标准建设运营相辅衬
作为高水准的海底大通道,在高标准建设后,也需要高标准的运营管理相辅衬。基于这种认识,青岛国信集团在缺乏相关借鉴经验的情况下,提前介入,自主摸索,制定了“设施完好、制度完善、应急完备、服务完美、档案完整”的精细化运营养护目标。根据各类设备设施的特点及重要性等制定了年度养护计划,对各类机电系统、附属设施进行定期养护。大大降低了设备故障率,保证了通行的硬件安全。
在安全和应急管理上,青岛国信集团实行以“中央控制室为中心、运营主管为核心”的运营管理模式,依托112路图像对隧道全线进行无缝监控,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突发事件、抗洪抢险、应对雨雪雾等恶劣天气、重大交通事故等应急管理小组,逐步建立健全了政令畅通、信息共享、上下联动,反应迅速的隧道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组织管理体系。同时,组织精干力量成立了一只60多人的抢险突击队,加强值班和信息收集,发现问题及时汇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响应级别,启动相应的处置程序,确保应急保畅工作落实到位。
应急通道250米内通道逃生
结合工作实际,青岛国信集团还不断完善隧道突发事件、抗洪抢险、应对恶劣天气、意外停电等专项应急预案。以应急疏散体系为例,按照先前设计,隧道内有21个人行通道和10个车行通道,一旦发生突发情况,可以保证人员250米内通过通道逃生。可是经过通车后的进一步论证,如果隧道内发生火灾,在10分钟内赶到现场进行处理为最佳,但是对于全长8公里的隧道来说完全达标存在困难,于是,青岛国信集团在隧道中部地段专门设置了应急机动队24小时值守,并配备摩托车,保证隧道内任何一点出现问题都能在几分钟内得到第一次处理。
为了创造良好的通行环境,进一步提高安全层级,青岛国信集团交通公司还制定了高标准的隧道清洁制度。将隧道环境清洁细化为地面清扫冲洗、边沟及排水沟清理、装饰板保洁等主要内容,保洁工作分“巡、捡、扫、擦”四项内容,主要由清扫班组完成,每天夜间对路面进行机械清扫并捡拾白色垃圾;白天在收费广场安排人员随时捡拾垃圾。每月冲洗路面,降低扬尘,同时也降低了风机的开关频率,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每隔三个月对隧道两侧的装饰板进行清扫,清扫一次需要4个人连续工作20余天。
在这一系列措施的共同作用下,胶州湾隧道通过重重考验,始终保持正常运行。据统计,胶州湾隧道通车以来,共经历了38次七级以上大风,56次雷雨,冰雪天气15次,迷雾天气100余次;隧道辖区内发生各类交通事故共计121起,其中隧道内发生交通事故99起(平均11天发生一起),车辆和行人违章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所有交通事故和违章事件均得到了及时处置,未影响车辆正常通行。累计抛锚故障及交通事故牵引施救900余次。(记者 朱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