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 正文

青岛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 2015-03-01 06:38:59 字号:A- A+

青岛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红飘带车队、微尘、无偿献血志愿者

    青岛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在青岛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留存的卷宗中,保留着自开展“感动青岛”活动以来十多年间各行各业及社会各个阶层涌现出和推荐的道德模范和文明市民典型事迹,他们当中既有“红飘带爱心车队”、“无偿献血志愿者团队”、“岛城微尘”这样的团体,也有扶危济贫伸手扶助、路见不平出手相助、遇到险情主动援助的个人。这些人物和事迹数以千计,他们的行为彰显着“诚信、博大、和谐、卓越”的青岛精神,体现了新世纪青岛人的开放格局、发展模式和创业观念,又表达了青岛人的生存状态、价值取向和不懈追求。

    2014年,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新成绩、新成效:志愿服务等工作经验在全省会议上推广;蓝天救援队队长李延照被评为首批全国优秀五星级志愿者;姜恩兰等8人入选“中国好人榜”,厉见娟等6人被评为“山东好人之星”,入选人数均居全省首位;分别有60个单位、31个村镇、17个社区被新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分别有3个乡镇、80个村庄被评为第二批省级“百镇千村”工程示范镇、“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在全省优秀童谣征集评选中,我市共有13首童谣获奖,一等奖获奖数量占全省一半,总体获奖质量和数量名列全省第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各部门、各行业与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见义勇为

  岛城从来不乏见义勇为的楷模,他们当中有老年人,也有正在读书的学生;有普通的打工者,也有驻青的解放军战士;有为了伸张正义与坏人搏斗的义士,也有在危难之时不顾个人安危出手相助的勇士。2003年,为了营救一位素不相识的外地落水女青年,岛城市民葛路奋不顾身地跳进波涛汹涌的海中,英勇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2012年5月,平度小伙张鹏在五四广场海边纵身跳入海中,救起一对落水父女后,婉拒了被救父女的现金酬谢,在众人敬佩的目光中,没有留下姓名,静静地离开了现场,22岁小伙为岛城捧回了“全国见义勇为模范”荣誉称号。为了表彰岛城这些见义勇为的个人,青岛市综治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会集中开展奖励活动。

  诚实守信

  2006年11月30日,的哥莫立斌将外地乘客落在出租车上的价值600万元的珠宝及时归还,从那时起,开创了青岛“红飘带精神”。之后,“红飘带”成为这座城市最绚丽的一道风景线。2011年4月1日,出租车司机王升伟再次翻版了莫立斌的善举,面对乘客落在后备厢的19万巨款,他没有动心,通过出租公司找到了深圳失主。如今,这些的哥的姐越发团结,从单打独斗地做好事发展成为集体奉献爱心,“市南区救我救我爱心车队”成员都是来自青岛各个出租车公司的“的哥”师傅,团队的宗旨是帮助7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孕妇等需要帮助的人,团队每天大约接送8至10个患者。在众多诚实守信的典型人群中,我们还不能忘记胶州的姜恩兰大妈,丈夫去世后,她无怨无悔10多年替夫还债,用柔弱的双肩扛起110多万元的沉重债务,谱写了一曲巾帼不让须眉、仁义大德的自强赞歌。

  助人为乐

  创建全国文明城,不仅令这座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市民生活的细枝末节。许多细心的市民会发现,乘坐公交车时主动为老人让座的行为已经在岛城蔚然成风,不少在青岛旅游的外地游客也曾发出这样的感叹:让座已经成为青岛公交车一道靓丽的风景。成为靓丽风景的不仅仅是让座,活跃在岛城的数十支敬老志愿者团队长期以来将爱心和呵护送到老年人的身边。此外,岛城还有1000余人的公共文明引导志愿者队伍上岗,在市区主要交通路口、公交站点、公园广场、旅游景区等,对乱穿马路、乱闯红灯、争道抢行、随意变道、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开展常态化的文明引导、交通劝戒和志愿服务活动。从每年一天的排队日到每天的秩序上车,从与汽车争道到“宁等三分不抢一秒”,乘车排队、上车让座这些生活中的微小细节越发地成为青岛市民的习惯和自觉,彰显着这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

  敬业奉献

  在城市运行中,每个岗位都是不容或缺的环节,为城市文明的发展和传承发挥着各自的力量,比、学、赶、帮、超这五个字,是城市精神赋予每一名劳动者的积极性,也是城市文明不断进步的原动力。胶州市中云街道高州路居委会主任李建慧,帮助社区居民修路、除落瓦、拆危墙,洗脚、请吃饭、送年货,问需问计、建义工队,在大家眼中,她就是大家的一名“勤务兵”、社区居民的“泥瓦匠”,有问题找她准能解决。除了她,还有交运集团青岛温馨校车有限公司驾驶员刘伦杰、市公安局黄岛分局积米崖边防派出所干警牛军鹏、黄岛区铁山卫生院职工张凤香……他们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恪尽职守,用一份责任心、一份进取心、一份对服务人群的爱心,撑起了一片片便民惠民的蓝天,正是他们的兢兢业业,才让青岛这座美丽的城市,焕发出更灿烂的笑容。

  “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这是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微尘”获选的颁奖词。

  微尘:

  善举写出城市大爱

  匿名捐款发现“微尘”

  2004年底,印度洋突发海啸灾难,一对中年夫妇走进了青岛市红十字会,要替朋友为印度洋海啸灾区的灾民捐款5万元,当工作人员问其姓名以便开具收据时,他们留下了“微尘”的化名。在当时青岛市红十字会记录中,“微尘”还有多笔捐款,达到了近20万元。这位热心公益事业、化名“微尘”的好心人,多次捐款且数额较大,但却一直不愿露面。于是,青岛开始了寻找“微尘”的行动。

  肢体残疾的赵毓宝曾经多次捐款,看到许多残疾人难以融入社会,于是他成立了李沧区自强之声艺术团,用艺术表演的形式,带动起20多名残疾人成了助老、助困的热心人。赵毓宝说,每个伸出援助之手的,都是“微尘”,不论以哪种形式,都是一种爱的付出。他曾经看到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退休金走进市红十字会办公室,在募捐花名册上留名“微尘”;一位母亲抱着三岁的儿子,向募捐箱里塞进压岁钱,这名母亲说:“他也当粒小微尘。”

  已成诠释爱心的公益品牌

  从2005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市民认识了“微尘”、走近了“微尘”,“微尘”凝聚起了更多的爱心。很多市民在捐款后,也留下了“微尘”、“小小微尘”、“微粒”的名字。“微尘”已经逐渐超越了一个名字的称谓,成为一个不留姓名无私援助公益事业的群体,一种诠释爱心的精神符号。

  在广大市民的共同参与下,“微尘”从一个热心公益事业的爱心群体,逐渐发展成一个诠释爱心的公益品牌,“微尘”善举被放大为整个城市的行为。2005年6月,“微尘”的所有资料被青岛市档案馆永久收藏,这是建国以来该馆第一次整体收藏一项公益活动的资料,并决定追踪收藏后出现的一切有关 “微尘”的资料,不断记录这个城市的文明足迹,为创建和谐社会增添亮丽风景。

  电影《寻找微尘》先后在全国80多个城市上映,倪萍、唐国强、王玉梅、赵保乐、林永健等一批著名的青岛籍演员,甘做“微尘”,不计片酬,真情演绎了众多“微尘”扶贫救困、互助友爱、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微尘”的名字在青岛的大街小巷、全国各个城市、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被广泛传颂,“微尘”精神也成为青岛的一种文化内涵和文化象征。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龙喵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