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青岛召开,是对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种肯定,也是一次激励。乘着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东风,我市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千兆光纤、普及未来教室……明年全市中小学将全面实现“网络空间人人通”。
明年85%学校变智慧校园
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邓云锋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先后投入10余亿元,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坚持扶弱扩优原则,自2011年起,市财政连续三年投入1.04亿元,区市配套资金7637万元,新建、升级736所农村中小学校园网;2014年起,安排市级专项资金对15个经济欠发达镇31所学校进行支持,以信息化手段推动优质资源优先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覆盖,努力缩小城乡差距。青岛市已全面建成涵盖市、区(市)、校三级的青岛教育城域网;全市1089所中小学全部实现光纤接入城域网,实现了“网络宽带校校通”;中小学全面建设完成交互式多媒体教室,100%的中小学教室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
我市以全国教育装备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为契机,推动信息化建设实现两个延伸。首先是推动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向全面数字应用延伸,2014年市本级教育专项资金投入1060万元,区市配套资金3.6亿元,全面启动数字智慧校园建设,完成294所学校数字智慧校园建设,占全市学校总数的24%,计划到2016年,全市85%的中小学建成数字智慧校园。另外,市教育局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由中小学向幼儿园延伸,制定《青岛市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市本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村幼儿园信息化建设方面成绩突出的区市给予奖励。各区市逐步为辖区内公办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配齐设施设备。
明年全市中小学“人人通”
邓云锋表示,我市已经启动了“三个课堂”建设,加快构建优质数字资源开发、应用与服务机制。围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推进 “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应用。
通过未来教室专递课堂建设,实现智慧互联的教育教学模式,目前已建成135对“专递课堂结对学校”,采取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农村学校“一对一”、“一对多”形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成立30个市级 “名师工作室”,通过“名师课堂”等形式,充分发挥全市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的作用,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积极开展“名校网络课堂”建设,试点“一对多”同步课堂教学,全市已推出“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典型区市3个,汇聚全市优质微课1200余节。
我市还探索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机制,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创新。2014年,开发建设青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采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通过空间应用、网络教研、网络集备等推动教学教研活动的开展。平台于2014年9月份正式开通,首批2万用户试点使用,2015年计划为50万学生、5万教师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到2016年,青岛市中小学将全面实现“网络空间人人通”。
推动信息化向三方向延伸
我市正在制定实施“互联网+”系列行动方案,努力打造创新之城、活力之城。我市将通过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教育(一卡通)中心管理平台,探索以大数据为教育教学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方式,构建“数据支撑、智慧互联、优质均衡”的青岛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
下一步市教育局将通过推动教育信息化技术向三个方向延伸,首先是向包括幼儿园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延伸。以推进国家教育装备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全面建立覆盖各类教育的信息化标准,推动设备配备及应用实践,尤其是重视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和学前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手段迅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区域教育、校际教育差距。
另外是向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延伸。以青岛开放大学为依托,推进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和 “青岛全民学习网”建设,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学习支持,推动终身教育开展,为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助力。
最后是向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各领域改革延伸。大力倡导以先进信息技术为引领,建设未来教室、培养未来教师、发展未来教育的理念,以数字智慧校园建设为载体,全面推动数字应用在教育各领域的普及和深度融合,让信息技术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驱动力。
市南区:
千兆光纤覆盖校园
据介绍,市南区计划于2015年完成全区所有中小学接入光纤千兆提速、无线网络覆盖校园办公区域和专用教室、教师配备点阵数码笔等建设项目;100%的学校建有一间自动录播教室、一间机器人活动教室、一间3D打印创新活动室;100%的初中学校建设一间数字探究实验室;在所有中小学全面试点电子书包应用的基础上为全区每所学校再配备一个班的电子书包教室;2015年所有中小学均建成数字校园,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互通。
在软件方面,市南区计划2016年建成10万节中小学微课资源,并将积极推进网络题库建设。据悉,市南区将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市南区将开展“互联网+”教育教学创新模式研究,在翻转课堂研究基础上,通过创设基于网络的课内外学习环境,开发数字学习资源,变革课堂教学,使信息化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行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信息化评价方式,探索以“环境虚拟化、资源网络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新模式,促进学生自主、便捷、高效的个性化学习。此外,市南区还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以C20慕课联盟、视像中国、电子书包、互动网络视频、创客教学研究等项目为依托,发展网络主题探究、项目式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探索更多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环境和方式的数字化评价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教育。
市北区:
用信息化武装教师
市北区着力打破传统课堂壁垒,探索未来课堂教学方向。一方面,打破家校时空壁垒,建设师生个人特色空间,全面开启“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为师生提供良好的资源服务和教学服务,逐步实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另一方面,打破教学资源壁垒,建设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加快构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机制,启动30所学校的未来教室建设,实现视频会议、课堂连线和自动录播等多功能合一,全面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和应用。此外,市北区还着力打破教师发展壁垒,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的生产力,坚持融合、发展、推进原则,提升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
李沧区:
41所中小学全配未来教室
李沧区今年年底前将为全区41所中小学都建设一间未来教室,惠及3.7万名中小学生。四周墙壁上是4块触摸式互动液晶4K高清大屏,3台落地平板 “互动课桌”可供学生小组学习或分层教学,学生坐在360度旋转的环保座椅上,人手一个iPad电子书包与校内外教师进行一对一学习,李沧区的未来教室改变以往教室插秧式的座位,让过去相对固定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自由,实现与校外、区域外学校、教育资源的互通互联。未来教室中将使用电子书包学习,教材、视频、音频、软件、网络学习资源的互通互联,使得师生实现一对一、一对多测评交互。与此同时,李沧区结合学校办学特色,进行个性化配置,如铜川路小学pad乐团、数字手绘,湘潭路小学云数字星球、数字天文馆,区实验小学3D创客体验馆、机器人智慧空间等,让信息化学习无处不在。
数字
85%中小学达现代化标准
在信息技术的有力推动下,以公平优质为导向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正在青岛逐步形成。青岛市已经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杂费、作业本费和中等职业教育学费,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学生可享受学习、生活费用全免费教育。到今年年底,青岛85%的中小学可达到现代化学校标准,70%的幼儿可在公办和普惠幼儿园就读。青岛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均衡度在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一名。(记者 臧旭平 王建亮 制图 王亮)
下载“智慧青岛”移动客户端
查询学校划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