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黄渤海放流中,牙鲆鱼再次成为最重要的放流鱼苗。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褐牙鲆一直是我市增值放流的主品种。褐牙鲆经济价值高,同时也是比目鱼中食性最凶猛的鱼类之一,成鱼后在大海中几乎没有“对手”。
据海洋专家介绍,我市近岸海域渔业生物资源量相对较少,除小黄鱼和星康吉鳗等少数种类,优势种类多为生命周期短、个体小、资源更新快的小型低质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一些传统经济种类如大头鳕、真鲷、褐牙鲆等踪影罕见,白姑鱼、带鱼、高眼鲽、海鳗、银鲳、短蛸、鹰爪虾、三疣梭子蟹、金乌贼等越来越难以捕获。过度捕捞和环境退化是导致黄渤海近岸海域渔业生物资源量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牙鲆鱼属于本地鱼种,放流后成活率相对较高,同时牙鲆鱼属于短距离洄游鱼种,因此本地渔民对牙鲆的回捕率肯定要高一些。 ”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牙鲆鱼不同于鲅鱼等长距离洄游品种,相对较容易跟踪和捕捞。市海洋与渔业局曾委托中国海洋大学做过两年放流苗种跟踪调查,放流的品种都属于地域性较强的品种,一般都在岛城近海活动。据介绍,增殖放流褐牙鲆的成活率在70%-80%,成鱼体重达到 1斤半后,近海捕捞率在 25%-30%。增殖放流既改善了海洋环境,保护了鱼种,还为渔民带来了经济效益。青岛康诺尔海洋生物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超介绍,褐牙鲆鱼苗的培育期为110天,1尾成本价约0.8-1元:“这次放流的30万尾褐牙鲆,身长约6至8厘米,1公斤约800尾,目前价格在70元左右;30万尾褐牙鲆约4000公斤。 ”据专家介绍,野生褐牙鲆经过3年的生长期,最小的也会有1公斤多重,每公斤批发价480元上下,而养殖褐牙鲆重量在500-700克的,批发价仅在每公斤54元左右。
据中国海洋大学捕捞系专家介绍,褐牙鲆在近海缺少天敌也是放流受宠的重要原因。褐牙鲆由被捕食引起的死亡主要发生在仔鱼、稚鱼期,此时较大个体的褐牙鲆、大泷六线鱼和杜父鱼都是其天敌。同时,率先伏底的体长3厘米以上的褐牙鲆稚鱼常常将后伏底的体长短于1.5厘米的稚鱼当成饵料捕食掉。
青岛褐牙鲆是中日韩“混血儿”
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我国褐牙鲆人工孵化育苗初步实现于1965年。上世纪70年代末进入大规模苗种生产研究,青岛是全国最主要的研究城市,并不断优化品种。自2003年起,黄海水产研究所专家采取将中国牙鲆选育群体与日本牙鲆选育群体交配,筛选出雌鱼作为母本,与韩国选育牙鲆群体的父本进行杂交,得到三杂交后代“鲆优1号”。2010年通过验收和专家审定,青岛褐牙鲆已高成活率和适应性成为养殖和放流的好品种。
品种特点
褐牙鲆在青岛俗称牙片、偏口鱼。身体呈卵圆形,双眼都位于身体左侧,是比目鱼中的一类。个体硕大、肉质细嫩鲜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市场十分广阔,经济价值很高。
区别鲽鱼
比目鱼中,眼睛在身体右侧的称为鲽,在左侧的称为鲆。
分布海域
分布于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沿海,为黄渤海重要的经济鱼类。中国沿海均产,黄海、渤海全年可捕捞,以秋冬季为盛渔期。 食性凶猛 凶猛肉食性鱼类,为黄渤海比目鱼类中食性最凶猛者,以小型鰕虎鱼、枪乌贼等为食,成鱼在海中几乎没有敌害。种内相残引起死亡较多,体型大的稚鱼常以体型小稚鱼为食。
变态过程
刚成形的仔鱼与普通鱼类一样,双眼对称生长,但全长长到1.1厘米至1.25厘米时,右眼开始自头的背部向身体左侧移动。 1.6厘米左右时,右眼上移至左侧完成变态,开始伏底营底栖生活。
生活习性
牙鲆为暖温性底栖鱼类,短距离集群洄游。稚鱼期开始底栖生活,喜欢砂质海底,有潜砂习性,喜欢将身体埋在泥砂中。
增值放流
增值放流的褐牙鲆体长在5厘米左右,在胶州湾、灵山湾、琅琊台湾、鳌山湾均有放流。
比目鱼的眼睛如何凑到一起?
比目鱼的眼睛如何凑到一起?针对市民的疑问,市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从卵膜中刚孵化出来的比目鱼幼体,完全不象父母,而且跟普通鱼类的样子很相似。眼睛长在头部两侧。每侧各一个,对称摆放。它们生活在水的上层,常常在水面附近游泳。大约经过20多天,比目鱼幼体形态开始变化。当比目鱼的幼体长到1厘米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比目鱼一侧的眼睛开始搬家。它通过头的上缘逐渐移动到对面的一边,直到跟另一只眼睛接近时,才停止移动。不同种类的比目鱼眼睛搬家的方法和路线有所不同。比目鱼的头骨是软骨构成的。当比目鱼的眼睛开始移动时,比目鱼两眼间的软骨先被身体吸收。这样,眼睛的移动就没有障碍了。比目鱼的眼睛移动时比目鱼的体内构造和器官也发生了变化。比目鱼已经不适应漂浮生活,只好横卧海底了。比目鱼是名贵的海产。渔业上把它叫做牙鲆。牙鲆的身体一般长25厘米到50厘米,最大的牙鲆有70厘米。牙鲆会根据季节的更替,做短距离的集群洄游。在我国沿海,牙鲆有广泛的分布。黄海、渤海的渔民们用海底曳网捕捞牙鲆。新鲜的牙鲆可以食用或者制作成罐头。牙鲆的肝脏还可以提炼鱼肝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