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求证:传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整体承包 官方辟谣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谢小真 2015-07-30 16:08:19 字号:A- A+

求证:传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整体承包 官方辟谣

7月29日,网友爆料称,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将被个人承包。

求证:传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整体承包 官方辟谣

7月30日,市北区市场管理中心答复,不存在市场整体出租的情况。

    【青岛新闻网独家】

    青岛新闻网7月31日讯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有着“小商品王国”美誉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便久负盛名。7月29日,网友爆料称,“小商品市场将被私人承包”。7月30日,青岛新闻网从市北区市场管理中心获得答复,不存在市场整体出租的情况。

    7月29日,新浪微博网友“绝对不按套路出牌”爆料,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当年退路进市,许多业户在这里做了10多年生意。今天(29日)收到一条消息,让一些业户搬离并签字。“这种事谁会同意?做生意做得好好的,你们说承包就承包吗?这对一些老业户公平吗?求说法!”

    消息传出后,立即引发市场内业户的不满,部分业户拉帘歇业。青岛新闻网了解到,7月30日上午,小商品市场内几无市民及游客的身影。

    7月30日下午,青岛新闻网从市北区市场管理中心获得答复。市场建设服务一中心表示,不存在传言所说的市场整体出租问题。市场建设服务一中心将最大努力为广大经营业户创造良好的经常环境,也希望广大经营业户不传谣、不信谣,安心经营,共同维护好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

    青岛新闻网追问是否将对市场进行装修整顿,市场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并未作出明确答复。(青岛新闻网记者 谢小真)

求证:传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整体承包 官方辟谣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资料图(图片来源:青岛老照片)

    新闻延伸:历经35载的小商品王国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所在的大鲍岛地区是青岛最早的商业中心。20世纪70年代末,即墨路是一个卖旧家具、旧自行车的自发市场,一些人徘徊在即墨路两侧,向人们兜售自行车票、电视机票等购物票。

    1980年11月,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建成,以即墨路、李村路为中心,横跨4条支路。整个市场摊位达1340个,从业人员3000多人。当时的即墨路人潮涌动,名扬全国,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和当时武汉的汉正街齐名。

    1997年10月,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退路进室,迁到聊城路47号市901重点工程 (青岛市地下中心商业街)的配套工程内,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地上、地下各两层。从此,对于青岛人来说,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有了更亲切的名字——“901”。

    据市901重点工程指挥部商场部提供的数据,2006年年底,即墨路小商品城共设有经营性区域3000余个,5000多业户参与经营,从业人员上万人。周一至周五客流量达5万人次,周六、周日则超过10万人次,年营业额超过两亿元。

    据记载,即墨路小商品市场产生了青岛第一批个体户,也孕育出第一批百万富翁,他们成为改革开放的首批受益者。

求证:传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整体承包 官方辟谣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资料图(图片来源:青岛档案信息网)

求证:传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整体承包 官方辟谣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资料图(图片来源:青岛档案信息网)

    网友记忆:小时候最喜欢去那里

    网友weiwei_an:小时候最喜欢去那里,现在有十几年没去过了。开车根本不可能去,不开车更麻烦。

    网友卧澜夜雨:即墨路也是承载着童年记忆的地方,几经变化,不知会不会从此湮没?

    网友lztdmm:闻着咸咸的海风,听着熟悉的家乡话,美美地去淘自己喜欢的小玩意儿,难忘!

    网友格格3018:爸爸送的第一块电子手表就在那里买的,五块钱!

    网友小珠糖糖:小时候跟着妈妈逛,后来大了跟同学一起,在大棚子里从头逛到尾!记忆犹新的就是某年腊月二十九,捡了个大便宜!仅三十元淘到了我心爱已久的红皮鞋!

    网友西人:当时每家店都有一根很长的挑杆,看好哪件老板就挑给你看,至今记忆犹新。    

    社区热帖>>>>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集体停业 疑私人承包要赶走所有商户

    小编带您回忆一下我们“901”的发家史~

    1980.11:到即墨路买新衣

    1980年11月,被誉为“小商品王国”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开业,主要经营草编制品、苏杭织锦面料、服装、小百货、皮革制品等。熙熙攘攘的人群,一应俱全的商品,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在岛城市民日常生活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里,保留着许多青岛人忙年时到这里买过年衣服的新年记忆。即墨路小商品市场不仅活跃了整个西部城区的经济,也让许多商人掘到了白手起家的第一桶金。

    自发小摊贩聚集即墨路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已处于计划经济末期,物资依然极为贫乏。此时的即墨路是一个卖旧家具、旧自行车的自发市场,一些有商业头脑的人开始在这里活跃起来,他们徘徊在即墨路两侧,向人们兜售自行车票、电视机票等购物票。

    1980年,国家已经开始放开对市场买卖的限制,并开始号召各地办市场,政府开始管理已经比较出名的即墨路,把所有在路边做生意的人登记在册,并颁发了营业执照。

    上海新款式一周到青岛

    一直在潍坊老家贩卖自行车座套的冷延乐两手空空来闯青岛,看到政府为即墨路小商贩颁发营业执照并统一管理后,他瞅准了这个机会,便在即墨路买下了一个摊位,“一开始我卖劳保用品,在两棵树中间挂一根绳,就算是摊位。每天用车把货推来,晚上再推着回去。”后来,冷延乐开始做贩卖箱包和服饰的生意,当时箱包和流行服饰比较紧俏,冷延乐就从上海进货,销售最流行的款式。“电视上流行的服饰,一星期就能到青岛,上海有什么新款式,3天之内就能到各个小摊。”

    到上海进货都买底层票

    由于当时交通工具不发达,摊主们到外地进货非常辛苦。到上海一般都是坐船去,买底层票。“天气热时,船舱里的温度有37℃,根本就睡不着;船上饭又贵,我们都带着那种煮干的面条,饿了用水泡着吃。”这种吃苦劲和灵活的经营方式让冷延乐攒下了第一桶金。而一些早就想经商的人更是纷纷涌入这个地段,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在即墨路经营的商家从十多家发展到了几百家,经营范围也不再只限于即墨路,连周围的李村路、沧口路都布满了商户,市北工商局给每个商户都划定了一米宽的经营范围。

    六百米市场能逛上半天

    第一次有市场的青岛沸腾了,大家纷纷到这个市场上看看新鲜,买点生活用品。1982年,当时的市北区政府为即墨路市场搭建了一连串的大棚子,市场商户再也不用担心阴雨天无法营业了,这个市场也因此变得异常繁荣,几百米的大棚内商户林立,而购物的人更是摩肩接踵。“五六百米的市场,走一趟就要回家好好歇歇,因为太拥挤了,东西也多,一逛就能逛上半天。”冷延乐说,较早入驻的冷延乐的生意开始蒸蒸日上,还有更多的商户打算进入这个市场经营,但市场用地已经满员,一些商户走后门、找关系,千方百计地争取能进入市场经营。

    成为中国三大市场之一

    1984年,青岛即墨路小商品市场上沙发、草编、电视机、针线等一应俱全,新人结婚买东西必须去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此时,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已经和武汉的汉正街、沈阳的五爱街并列为中国的三大市场,名声都传到了国外,提起中国很多人就能联想到青岛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许多人慕名而来,这也是市场里为什么每天都有不少外国人的原因。

    1997年即墨路市场退路进市后,从市场刚创建时就开始做箱包生意的冷延乐也搬进了新商场。此时,他已经在市场内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只要懂经营,这是个只赚不赔的地方。”冷延乐说,他经营了这么多年,已经攒下了上千万的资产,房子、车子、家庭……冷延乐在即墨路市场内实现了他一个又一个的人生目标。

    相关链接

    退路进室还用老招牌

    1997年10月18日,经营了十七年的小商品市场结束了它的“马路生涯”,市北区政府在聊城路附近新建了占地1.48万平方米的新商城,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退路进室。“把道路让出来,现在的交通就减少了很大的负担,把马路边上的市场搬进商场,经营更加安全、规范。”市场管理所的张福寿所长介绍。

    虽然搬离即墨路,“即墨路”这一响当当的招牌被保留下来。新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由上下四层商场组成,商户数接近两千。囊括服装、草编、工艺品、小百货、箱包、鞋帽、珍珠、钟表等九大类经营行市。并设有中央空调、消防监控、客货电梯等等辅助设施。历史悠久的小商品市场,走进了现代化的大商场。

    目前,小商品市场已捎带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圈,南到胶州路、西到中山路、北到馆陶路、东到黄台路,商业圈涉及商业门类更是广泛,将整个西部城区带活了。

    (记者 宋新华)

    青岛最早淘金者从即墨路暴富

    说起上世纪80年代末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不少市民脑海中是户外大棚、人多拥挤的印象,可对于46岁的郑海平来说,这里是她人生转折的福地,也是搏战商海的起步之所。作为青岛最早一批“淘金者”,郑海平从皮鞋做到餐饮,更是最早一批选择在云霄路开海鲜饭店的人。从小摊到大店,郑海平与这个城市一起经历了商业从起步到繁盛的岁月。

    摆起小摊,啃火烧去进货

    1988年年底,两人在即墨路相中了一个摊位,当时的即墨路还是户外大棚,每到周末人山人海,就像是摆在中山路上的李村大集。由于郑海平做过皮鞋,两人也将首个项目放在了零售和批发皮鞋上。

    起初他们跟着朋友到广州进货,为了省钱,他们购买了低价硬座票,从青岛到广州要二十多个小时,买不到坐票两人就在座位底下休息。进货之前背着硬面火烧,带着点咸菜,一路应付三餐。 “到了广州以后我们俩入住旅馆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咸菜掏出来,用风扇吹吹,这样不容易坏,回来以后还能再吃。 ”

    来回跑了四五趟,门路渐渐摸清了,两人在即墨路的摊也越干越大。当时郑海平每天9时出摊,从邻居家把七八箱皮鞋推到摊位上,之后一双双摆在架子上,来了顾客忙着招呼,没有顾客也不能懈怠,防止小偷趁机偷鞋,“紧张”的情绪一直持续到下午5时。收摊后她再把鞋一双双摆进鞋盒,放到车子上推回邻居家。这样的日子风雨无阻,遇到大冷天,原本穿38码鞋的她套上41码的军靴,里面穿上两双袜子,上身羽绒服外再套着军大衣,“就像爱斯基摩人”一样。

    1993年郑海平怀孕即将临盆,上午10时她还在摆地摊,11时有了反应,她立即跑到医院,半个小时后儿子顺利降生。

    没进工厂,成卖衬衫“冠军”

    1988年郑海平和母亲都在一家皮鞋厂工作,当时只有19岁的她在师傅眼中是个不折不扣的皮孩子,爱听歌,好动,不愿意干活,效率太低……后来皮鞋厂要合并,都以为郑海平要接替母亲继续干下去,可谁知合并以后年龄较小的她反而被“劝退”了。 “这在当时是件大事,很丢人,妈妈在厂里都没法干活了,我当时也很后悔,一开始觉得在工厂干虽然没太大意思,但总还是有收入,结果被劝退,一下子就蒙了。”为了躲避父亲的责骂,郑海平躲到王哥庄的外婆家,一躲就是半个月。

    在朋友的介绍下,郑海平在中山路的一家小店里卖衬衫,在销售过程中,郑海平十分享受与人交流的感觉,她说自己的推销潜质被开发了出来。当时的衣服并非追求个性,而是大家都一样,“穿同款衬衫就会觉得很洋气。 ”凭借自己的口才,郑某上班不久就卖出了第一件衬衣,挣到27元,对于当时月工资只有40多元的她来说,“感觉距离成为万元户并不远了。 ”

    郑海平每月的销售量都排第一,由于业绩突出,老板还给他送了“大奖”:工资从40元涨到180元,还管一顿中午饭。在站柜台期间,郑海平与丈夫结缘,自己做老板的念头在这对夫妇心中萌生。

    投身餐饮,成云霄路“元老”

    这种奔波忙碌的日子一直持续了10年,郑海平和丈夫也渐渐从小摊主变成小老板,郑海平更是从广州买了一件带毛皮衣,中山路街头一穿,回头率不亚于现在的美女超短裙。

    1998年即墨路小商品市场进行改造,拆掉大棚,所有摊点要入室,当时郑海平有种预感,室内销售肯定不及室外,还没来得及决定是否继续干,“断鞋事件”让郑海平走上风口浪尖。那时她从广州进了一批新货,南方地区温度高,所以厂家制作的鞋底较硬,可这些鞋到了北方,冬天难以“生存”,不少顾客带着断裂的鞋底找郑海平更换。这次事件让她损失惨重,她也就此放弃了皮鞋行业,在弟弟的介绍下,准备投身餐饮。

    一次无意间经过云霄路时,郑海平被其中一家店面吸引:落地窗,面积大,价格低,“第一眼就看中了,立即付钱买了下来。 ”这里也就是现在郑海平的海鲜鱼码头饭店。

    饭店很快开业,可在当时云霄路还十分荒凉,鲜有人光顾,而郑海平也许是做惯了老板,饭店慢慢有了人气,郑海平也决定用海鲜打出自己的名声。为了确保海鲜质量,郑海平和饭店伙计经常跑到澳门路进货。“当时那里还是个船厂,船厂附近停靠了很多小船,每天销售各种新鲜的海鲜。”慢慢的,饭店有了回头客。

    和客源一起增长的,还有云霄路的人气,其他海鲜店也都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现在云霄路已经有上百家饭店了,我们应该算是‘元老’了。”

    即墨路小摊“摆”出不少大老板

    奔波闯荡了20多年,郑海平说自己现在有些“闯不动”了,这几年面积小、易复制,连锁型饭店越来越多,新的餐饮形式让郑海平这名前辈“自叹不如”,“我们还在守家底子,人家在不停地开拓市场。 ”不过与多年前不服输的性格相比,她说现在的自己更加“随遇而安”。“之所以能坚持这么久,和当初在即墨路摆摊有关,你知道吗?那时候好多一起摆摊的现在都做了餐饮,香港97、俊龙饭店、怡情楼……这些店的老板都是从那出来的。 ”

    现在郑海平在极地海洋世界周边买了一个店铺,她希望能在那里开一家饭店。“我一直梦想能有家海边的店,不需要太嘈杂,适合朋友们聊天聚会,同样也能在店里品尝到特别的菜品。”(记者 王婷)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郑言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