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敌人眼皮底下办厂支援根据地

来源:青岛晚报 作者: 2015-08-17 13:03:24 字号:A- A+

敌人眼皮底下办厂支援根据地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为目的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最大限度地孤立少数反共顽固派的同时,各地党组织还广泛开展了各方面的统战工作,与国民党党政军界、广大的劳动人民,以及教育界、地方士绅名流等各界爱国人士都建立良好的统战关系。在青岛,爱国工商人士和知识分子以办实业为掩护,向根据地输送战略物资和技术人才。

  爱国志士辗转来青抗日

  抗战时期,青岛的统战工作主要由中共胶东区党委统战部领导下进行的。统战部组成了以徐行健、崔岩、张佩甫等爱国商人为主的统战工作骨干。他们在青岛进行抗日,并联络爱国工商人士和知识分子办实业,实则进行抗日活动。

  徐行健、崔岩原在东北经商,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引起日本鹰犬的追逐,不得已逃离东北,1934年到山东泰安开办裕通汽车公司,以搞运输为抗日救亡服务。七七事变后,公司的汽车被国民党军队征用,徐行健辗转到鲁南参加了八路军的抗日工作,崔岩辗转来到青岛,担任中日合营的青济胶厂经理。 1940年,徐行健来到青岛养病,结识了在青岛搞实业的张佩甫。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张佩甫开始走上革命道路。

  开办药厂提供急缺药品

  当时青岛日伪统治严密,抗日活动必须十分隐秘。为取得合法身份和立足点,徐行健、崔岩等人团结了一批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自筹资金和厂房,于1941年春在奉天路(今辽宁路)开办起斯宜药厂。徐行健任经理,开厂房的目的是一方面解决活动经费,一方面帮助胶东抗日军民解决部分急需的药品。当时崔岩、曲佩光任副经理,张佩甫任厂务主任。徐行健从济南聘来进步青年丁方桐任仓库保管,并计划招收一些青年来学制药,参与到根据地工作中。

  然而,药厂生产的止痛片、止咳药水、止血药棉无法继续生产,原因是日伪政府不准中国人制药,迟迟不发营业执照。当年底,斯宜药厂因生产药品受限制,药厂只好停办。但是,在办厂期间,参加办厂的人员和一批负责药物制作的技术人员曾在因、陈志藻等受到徐行健的教育和影响,萌发进步思想,并以此为起点,进入革命队伍。

  巧妙取得青济胶厂经营权

  1941年,日军对根据地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从市内通向根据地的水陆要道都有重兵把守,想把八路军需要的物资运到根据地绝非易事。当时青济胶厂在青岛四方供销业务的车辆经常往来于市内和胶东几个县之间,正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因此,徐行健提出将该厂的大权抓过来,利用该厂开展活动。但当时的技术厂长是德国人,对于开展工作来说是个大障碍。徐行健等人就想办法,在日、德人之间制造摩擦,联合日本人排挤德国人,终于迫使德国人辞去技术厂长职务,崔岩乘机推荐张佩甫任厂长。由此,青济胶厂的生产和经营权就控制在崔岩、张佩甫的手中,也成为了向根据地输送物资、人员的掩护基地。

  为支援根据地,徐行健等三人又在青岛市内前海沿太平路11号租了一幢独院小楼,开办了罗利贸易行,作为青济胶厂的代销店,兼营西药商品。这两个企业成为向胶东根据地输送物资和技术人员的秘密联络点。

  打通秘密交通联络线

  1942年春,徐行健和胶东区党委统战部取得了联系,统战部指示:设法向根据地运送急需的棉布、药品、医疗器械等军需物资;动员经过考察的爱国青年,特别是科技人才到根据地去参加抗日;团结各阶层民主人士,并密切注视敌伪政治军事动向,及时向组织报告。当时,日军疯狂扫荡抗日根据地,根据地物资奇缺。徐行健等人在组织的具体安排下,用崔岩及其他人的捐款在掖县开办地下纺织厂,以东兴隆商号作掩护,秘密生产棉布。 1943年开始生产,到抗日战争胜利,这个厂共生产棉布5000多匹,军服35000多套。

  东兴隆也是区党委统战部的秘密交通联络站。徐行健等以该商号为掩护,从青岛向胶东根据地输送物资和人员,形成青济胶厂——罗利贸易行——东兴隆——胶东区党委秘密交通联络线,先后动员30多名技术人员、知识分子到根据地,并担负情报传递、来往交通的接待和培训从市内送来的进步青年。

  照片故事

  爱国船员发动起义

  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了一张1945年 “隆华三号”爱国船员杀敌起义时使用的皮包和该船的检查薄。这起事件还要追溯到1944年12月中旬,“隆华三号”爱国船员举行起义,将船开到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柘汪镇(现属江苏省连云港市)。

  “隆华三号”是新造的仿美式甲板的大型木帆船,3桅9蓬,长约40米,载重500吨,属汪伪华北联营社所有。该联营社是日本侵略军为统治中国航运强行组成的,挂汪伪旗帜,实权操在日本人手中,航行于青岛、长崎(日本)、塘沽之间,以商业运输的名义为侵略战争运送物资。 12月中旬,“隆华三号”满载由青岛生产的白棉布、绒布4万多匹以及白糖等物资,起航开往日本。 9名船员中,水手长滑宝发(滑凤鸣),水手田均庆(田均)、金登俊(金少华)等,都是天津人,从小相熟,感情笃厚,都痛恨日本侵略者。出航后航行了3个昼夜后,大家议决起义,以斧头、铁棍为武器,击毙船长等日本人,俘虏日本大副,而中国船员无一伤亡。十几天后的一个黎明,前方出现一个小岛。原来此处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柘汪镇,这一天是1945年元旦刚过,“隆华三号”的到来,为根据地庆祝抗战第八个新年增添了更加喜悦的气氛。八路军领导迅速调动部队和群众,日夜起卸“隆华三号”载来的物资,水驳陆运,人欢马跃。卸完物资,接着拆船,船未拆完,日军从连云港出动飞机和炮艇前来抢船,但为时已晚,只将一个空船残骸拖了回去。

  根据地领导十分重视“隆华三号”船员的爱国壮举,认为这是对侵略者政治、经济的沉重打击,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青岛城市工作的重大成就,也是爱国船员拥护抗战向往根据地的光荣行动。 4万多匹棉布和其它物资,对遭受敌人长期封锁、环境艰苦的根据地军民来说意义非凡。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于波 整理报道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蓝天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