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 正文

人工增雨背后的故事:没有降落伞 身体曾腾空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任俊峰 | 责任编辑:山峰 2015-10-01 11:28:06

人工增雨员揭秘幕后

    青岛新闻网10月1日讯 受台风倒槽和北方冷空气共同影响,9月30日-10月1日我市有一次明显降雨过程,市人民政府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早早做好了准备,抓住此次有利天气时机,开展了空地结合人工增雨工作。

    飞机与地面齐作业

    可增雨10%至15%

    9月30日12时07分,具备增雨天气条件的黄岛区理务关火箭作业点打响了本次增雨作业的第一炮,随后多个地面作业点在适合的天气条件下陆续开始作业。我市租用的“运12”增雨飞机也已于9月30日下午升空作业,开展全市范围的增雨工作。截至9月30日20时,市人影办共组织飞机增雨1架次,飞行持续时间181分钟,影响范围约8000平方公里,同时组织黄岛区、崂山区的8个作业点进行了地面人工增雨作业22轮次,共发射火箭弹53枚。

    此次增雨为缓解我市的旱情,保障秋收秋种的顺利进行起到了积极作用。市人民政府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将继续密切关注天气,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工作。

    人工增雨已经成为我市改善降水量经常使用的方式,我市的增雨由青岛市人民政府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具体负责。该办公室业务技术科的杨凡,为青岛新闻网记者讲述了他在飞机上的一些经历。

人工增雨员揭秘幕后

4100米高空,杨凡查看飞机飞行航线、机外气温等数据,适时点燃机载烟条

    飞行条件恶劣

    增雨飞机上却没有降落伞

    青岛市目前使用的人工增雨飞机,是临时租用外地公司的“运12”小型飞机,每年的租赁费用在300万元左右。该飞机已经服役了20多年,机上的设施虽然不算先进,但是对人工增雨来说还是够用。该飞机并非密封舱,因此当飞机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一般超过3000米,机上人员就有明显的缺氧感觉。

    杨凡是从2011年开始在青岛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从事人工增雨工作,参加了多次空中作业活动,杨凡说,这项工作其实很辛苦,安全性也是一种挑战,机上人员首先并没有跳伞安全设施,其实要承受普通民航客机难以遇到的颠簸和气压变化。“飞机上备有氧气瓶,大家随时准备吸氧。”杨凡说。而更令人惊讶的是,飞机上并没有安全带、降落伞等辅助设施,“这是因为我们在飞行过程中要不断走动,所以安全带并不适用,而没有跳伞设施,是上级部门对我们的要求。”

人工增雨员揭秘幕后

4100米高空,机载烟条被点燃,开始增雨催化

    难忘经历

    飞机骤然下降屁股腾空

    杨凡说,其实在飞机上除了氧气不足之外,最大的考验还是颠簸,飞机一般要在恶劣天气下飞行,在云层中来回穿梭,因此气流特别强烈,飞机始终处于上下起伏之中,工作人员眩晕的感觉就会很强烈。“这种感觉比晕船还要厉害,是五脏六腑都有反应,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很不适应,后来慢慢就好了。”杨凡说,不晕飞机,是对人工增雨作业人员的首要要求。

    除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同样要过硬。杨凡还记得,有一次他们完成人工增雨作业任务,在返航过程中,飞机周边的云层非常厚,窗外什么都看不清,刚穿过云层,驾驶员发现机场已经在下方,为了能按照计划降落,飞机采取了快速下降的方式,在非常短的时间内飞机骤然下降了数百米,杨凡等机上人员的屁股已经完全腾空,有种急速坠落的感觉,“其实当时还是非常紧张的,那种急速下降的感觉让人有些心慌,好在飞机终于平安落地。”杨凡回忆说。

人工增雨员揭秘幕后

杨凡为记者演示烟条挥发原理

    选择云层最关键

    要瞅准温度和湿度

    当飞机升空后,首先要寻找具备降雨环境的云层,一般在3000米至4000米的高空进行,因此飞机通常会在空中徘徊很长的时间,因为符合要求的降雨云并不算多。杨凡介绍说,人工影响天气的原理可概括地用“触发机制”四个字来描述,即在充分研究自然降水过程的基础上,人工触发自然降雨机制。具体点来说就是:第一,天空中需要有足够多的水汽,也就是要有云,但不是所有的云都有降水潜力,云层要达到一定的厚度,只有那些有降水潜力和开发利用可能的云才可催化成雨,气象学中称为“积雨云”;第二,需要有晶核,使空气中的水汽以晶核为核心凝结成为水珠;第三,温度要低,可以促使水汽凝结成水珠。温度太高了,即使凝结成了水珠,也会蒸发掉。当天空中有足够多的水汽时,把天上的水实实在在地降到地面上来,不让它白白跑掉。

    当飞机进入合适的云层之后,机上的工作人员要负责选择增雨的时机,这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杨凡表示,工作人员在机舱内主要观察两个指标,一是温度,其次是湿度。温度在零下五度至零下十度之间才具备发射的条件。当这些指标达到要求之时,工作人员就会开启按钮,将机翼两侧携带的烟条打开,里面的碘化银就会被气流吹到云层中,产生化学反应,实现增雨作业。

人工增雨员揭秘幕后

出发前,工作人员在机舱内进行准备工作

    不仅能增雨还能消雨

    每年两个时段集中增雨

    目前,除了飞机作业之外,我市通常使用的还有地面增雨作业,二者的原理大概相同。杨凡介绍说,从地面上发射装有碘化银的火箭弹、炮弹,在飞行到一定高度后,把碘化银等催化剂燃成烟剂播撒在云中,增强云中的凝结核,使得空气中的水汽更多地凝结,同时也会对云中的温度产生扰动,形成对流,有利于水汽的增多和下降。

    “通过这两种方式可以实现增雨雪、防雹。”杨凡告诉记者,如果想增加降雨雪的量,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向云层的适当地方释放碘化银,加大降雨雪量;如果是防雹、消雨雪,就要抢在云层形成强降水前加快降水,使云中冰雹胚胎不能发展成冰雹,或者使小冰粒在变成大的冰雹之前就降落到地面。“这就是人工影响天气的两大绝招,通过人工影响天气,让市民生活,农业生产、森林防火、水资源利用趋利避害。”

    根据我市的气候特点,目前人影办主要在每年的3至5月、9至10月两个时间段进行增雨作业。“这两个时间段是每年的春播和秋种的关键时节,关系到一年的收成,所以这时候进行降水量的控制就非常关键。”杨凡说。(青岛新闻网记者 任俊峰 庞为)

人工增雨员揭秘幕后

机载烟条,每次作业可携带10条,烟条内有碘化银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