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首份年度创客报告:日均诞生183个老板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薛华飞 杨光 霍璟祎 刘佳旎 王冰洁 耿婷婷 2016-01-28 07:27:52 字号:A- A+

    

    这是青岛第一份年度创客报告。我们尽自己所能,从各方面获取信息,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覆盖的领域如此之广,我们能够掌握到的信息也只是沧海一粟。但对于正在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的青岛来说,应该有一份报告,体现一年来这座城市在创新创业创客领域的发展。

    报告中最难获取的数字,是关于创客的人数。我们只能获得工商部分关于新增市场主体的数字,但这个数字并不能算是青岛所有“创客”的数量,也许再将这个数字翻倍才差不多。

    其次就是我市初创企业融资的数字,虽然我们认为这份统计表格已经是青岛目前为止最全的初创企业融资表格,但不可否认,青岛远不止这些初创企业拿到了融资,有些公司可能出于下一步融资的考虑,不愿意发布数字;有些公司则认为这是商业机密,秘而不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2015年青岛拿到融资的初创企业,远远高于2014年。

    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机构、更多的初创公司,愿意参与《青岛年度创客报告》的制作中来,让2016、2017……,今后的报告更加详实准确。

    一、总体情况

    2015年,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青岛市提出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的战略。近一年的时间,青岛的创新创业创客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新的基础更加坚实、亮点频出;创业的群体进一步扩大、人人争创;创客的氛围日渐浓厚、创意无限。

    在众创生态的打造上,青岛从政府部门自上而下构建起了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得益于“千万平米”孵化器工程的建设,青岛的创新创业载体空间充足,各类众创空间不断涌现;“互联网+”、“海洋+”的发展战略,直接在创客的创新创业行动上得到了体现;高新区、西海岸新区、崂山、市北、李沧、城阳……不同区域呈现出了不同的亮点;以海尔“人人创客“为代表的岛城大企业创新模式成为国内的亮点。

    二、政策

    143家企业获高企补贴396余万元,195家企业获研发投入奖励近6000万元,千帆入库企业1573家,政策性扶持创业2.33万人,发放创业类补贴资金2.08亿元……

    数字的背后,是青岛市创业扶持政策在2015年的发力。在战略层面,我市确立了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的战略目标;全市全年出台创业政策总数超过30个;通过对多个环节的扶持,建立起日臻完善的创业生态环境。

    1、创业政策呈金字塔体系

    从全市战略目标的确立和顶层设计的完善,到各相关部门具体细则的制定,再到各区市因地制宜的执行,从宏观到微观,青岛市在2015年逐渐构架起金字塔式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

    2015年6月,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计划通过39条内容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提出重点打造“一谷两区”三大重点创新区、集聚和服务5万名创客等具体目标。

    去年11月,青岛市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将通过设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推进“创新券”试点等措施,努力将科技服务业打造成为新兴高端产业,把我市建成全国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在市委市政府的宏观规划下,相关市级政府部门根据职能划分,共出台了近20个具体的政策措施。

    市科技局于2015年共出台近十种创业创新扶持政策,其中,配合“千帆计划”所制定的实施细则已全部正式出台,形成了千帆“1+8”的配套政策体系。

    2015年6月,由市人社局牵头制定的《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大众创业工程打造创业之都的意见》在创业环境、创业群体等方面提出了实施方案。2015年,市人社局将一次性创业补贴标准由5000元提高到1万元,将一次性小微企业创业补贴标准由1万元提高到最高2万元,并启动了“青岛大学生创业海鸥行动计划”。

    另外,市经信委发布了《青岛市2015年企业技术改造贴息资金扶持项目申报指南》,市财政局出台了《青岛市财政局专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市工商局发布了《关于对创客企业注册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政策措施。

    作为政策体系金字塔的最基层,高新区、市北区、崂山区、平度市等区市和功能区,也结合各自辖区的产业特色,相继出台了多项配套扶持政策。

    例如,高新区出台了《创新创业创客发展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等政策措施,提出到2016年,聚集和服务1000名创客,设立10支创业孵化投资基金,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力争达到100家等目标。市北区今年共制定创业政策4条,对符合条件的创业者给予5000-10000元的创业补贴,并成立了1亿元的科技产业投资基金,设立2000万元的创新创业发展基金。崂山区将每年设立5亿元政府创新创业资金池,同时,实施农村社区居民创业计划,重点培育发展十大“互联网+”特色产业。

    2、创业生态获多维度优化

    持续性地完善当前青岛的创新创业生态,为创客们提供更加优越、便捷的创业条件,这是2015年青岛市各类创业扶持政策的共同目标。

    创业孵化载体相关政策的完善是其中最大的亮点。去年,我市发布的专门针对创业孵化载体的政策多达6个。

    其中,市科技局于2015年4月中旬出台的《青岛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房租补贴实施细则》规定,国家级孵化器年度房租补贴总额最高150万元,市级孵化器总额最高100万元。12月底,《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建设支持创客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加快众创空间建设支持创客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出台,对区(市)政府、运营机构等给予支持,并规定科技创新券由众创空间发放,每个众创空间年发放额度最高100万元。目前,全市孵化器总数已达120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4家,新增入孵企业1514家。

    2015年8月,市人社局和市财政局出台《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奖补办法》,规定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省级创业示范园区等创业服务机构最高可获得500万元的奖补资金,对直接购买或租赁已开发闲置房地产楼盘的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补资金。

    此外,各区市也纷纷针对创业载体出台配套措施。市北区规定新建众创空间资金补助50-100万元;崂山区将以“一道一园两街”为重点,提供创业载体300万平方米以上;城阳区对成立联盟(协会)、进行种子或天使投资、聘请创业导师的孵化器和创客空间,给予10万-20万不等的资金补贴;平度市对认定为国家、青岛和区市级孵化器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奖励。

    除此以外,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科技合作机构等作为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的重要力量,也都在去年拥有了“量身打造”的扶持政策,包括《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风险补偿补贴专项资金实施细则》、《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补助资金实施细则》和《科技保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

    这些针对创业服务机构的各类优惠政策可以看做是对创业者的“间接”扶持,而2015年,针对创客个体制定的“直接”扶持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载体

    1、孵化器

    2015年全市已认定的孵化器数量达120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4家,大学科技园3家,均居全国计划单列市之首。全市去年新增孵化器43家,新增入孵企业1514家,创业企业数量显著增长。

    从地域分布来看,城阳区和李沧区分别有23家和21家孵化器,位居前两位;崂山区14家;市北区、西海岸新区和高新区各有12家;市南区则有9家;胶州市、即墨市、平度市和莱西市各有4家;此外蓝色硅谷核心区有1家。

    从孵化器建设面积来看,截至2015年11月25日,全市孵化器建设新开工213.05万平方米,竣工187.73万平方米,投入使用171.06万平方米。全市已建和在建孵化器1140.03万平方米,竣工984.17万平方米,投入使用588.08万平方米。

    在孵化器的类型中,除了综合性孵化器之外,各区市结合自身发展特点而创办的专业性孵化器越来越多,所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包含了互联网+、智能硬件、海洋经济、新材料等众多方面。并且在新增孵化器中有许多是通过传统企业模式转型升级而来,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发展时间较久的企业,纷纷开始走向转型之路。

    2、众创空间

    在孵化器之外,作为创客载体之一的众创空间发展也很迅速,全市现有众创空间建设项目78项,已培育创业团队和企业1525个,其中6家众创空间被纳入国家级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除本土的众创空间外,我市还引进了黑马会、创大、binggo咖啡等国内著名的孵化机构,对于整个青岛创新创业环境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3、创业咖啡

    作为通过整合本地资源,为创业者以及投资人搭建信息对称、项目对接、资本对接的创新型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创业咖啡兼具了公共会客厅、行业协会和创业孵化器的功能。据不完全统计,青岛目前的创业咖啡至少超过10家。

    青岛的创业咖啡既有相对独立运营的,例如车库咖啡、创益咖啡等;也有依托于各自所在的孵化器或众创空间的,例如青岛创业咖啡、蓝贝创业咖啡等。但是无论何种形态,它们的主要功能都并非一间咖啡厅,而是一个平台。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投资人等将创业咖啡作为洽谈的第一选择,一个创业咖啡甚至一个咖啡吧台成为了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标配。

青岛理工大学在孵化企业和团队共142家 (样本分析)

    四、行业

    2015年6月,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重点强调推进产业模式创新,创新发展“互联网+”和“海洋+”,出台“互联网+”和“海洋+”发展规划。

    通过选取部分样本调查发现,“互联网+”和“海洋+”已经成为我市创新、创业领域的两大行业特色。

    1、互联网+

    (1)大学生创业首选互联网方向

    据青岛市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的数据显示,孵化中心2015年度共新增87家入驻企业,其中,涉互联网企业达30余家,占比超过34.5%,

    比例远超其他创业领域。这些互联网企业全部为毕业五年内的大学生,以电子商务、网络科技为主营业务。

    根据青岛市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的调查统计,我市大学生创业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网络科技等互联网相关领域,这个比例约占所有创业行业领域的40%左右。

    (2)O2O项目受初创者和资本青睐

    青岛日报/青报网《青岛创客》全媒介平台在2015年4月30日开启“创客秀”项目征集,经过报名、筛选,截止12月底,共有187个项目在青岛日报展示。在这187个项目中,涉互联网项目共计67个,占比37.0%。其中,O2O项目数量最多,共计27个,占互联网类项目的40.3%。

    这些O2O项目几乎涵盖了餐饮、租房、兼职、家装、交通、培训、物业等各类生活服务行业。

    在“青岛创客”微信公众号发布的青岛本地企业融资表中,共有19家初创企业在2015年完成了天使轮和PreA轮融资,公布了投资方和融资额度。其中,16家企业的项目属于互联网类。

    在这16家企业中,O2O项目有5个,分别是:管家帮忙、师门镖局、就业街、e点兼职和无限社区,涉及本地生活服务、高校服务、求职就业、高校兼职和物业等垂直领域,融资额度从100万到600万不等。

    (3)综合型孵化器中互联网企业占比偏高

    报告选取了盘谷创客空间和青岛国际创新园的统计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以盘谷创客空间为例,2015年度共有53家企业入驻,其中,互联网相关企业多达44家,占比高达83.0%。

    这些互联网企业中,从事网络技术项目的有17家,电商项目16家,O2O项目11家。

    以青岛国际创新园为例,截止2015年12月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园区入驻的中小型创业企业总数为89家,涉互联网企业共计42家,占比47.2%。其中,软件信息类项目共21家,占比23.6%;电子商务类项目共21家,占比23.6%。

    (4) “互联网+”的政策“红包”

    互联网创业之所以能在2015年度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政府政策对“互联网+”行业的扶持。2015年,青岛不仅从宏观全局层面上发布了《青岛市“互联网+”发展规划(2015-2020)》,还在各类就业创业政策中为电商等小微企业送去福利。

    2015年12月,经市政府同意,市发改委发布《青岛市“互联网+”发展规划(2015-2020)》(以下简称“《规划》”),确定了我市“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规划》提出,争取到2020年,我市初步形成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此外,在2015年1月5日,我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明确城乡一体就业创业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创业和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实施办法》中。首次将创办“网店”的小微企业纳入一次性小微企业创业补贴的申领范围。

    2、海洋+

    (1)专业型孵化器作用凸显

    截止2015年底,蓝谷核心区创业中心一期——海创中心接洽项目96个,完成注册46个,完成在孵企业/项目备案31个。孵化器内海洋产业领域项目达50%以上,主要分布在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及海洋新能源领域。

    位于市南区的连城海洋生物科技孵化器,是一家专门接受海洋类创业项目的孵化器,目前已有在孵企业18家,“海洋①号”创业苗圃内预孵化项目20余项。创业项目涉及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地质、海洋生态、海洋新技术等“海洋+”新产业,其中,海洋水母繁殖、观赏、自动捕捞加工综合技术开发项目申请专利10余项。

    由于技术、知识背景等方面的局限,海洋类创客项目的创业群体呈现出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特点。依托蓝谷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重大平台项目的带动作用,目前,蓝谷创业中心一期——海创中心各类人才已达642人,80%以上为涉海专业人才,其中博士占1/3,外籍人才21人,留学归国人才18人。

    连城海洋生物科技孵化器的创业者中,高校、科研院所的硕士、博士占比约70%。

    (2)重点区域定位鲜明

    蓝谷核心区定位为“海洋+”创新策源地。依托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深海基地等平台建设,整合科研力量,落实研发计划,在海洋基础研究、近海和深远海应用技术研究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海洋高科技成果。依托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试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型小微企业培育能力。突出创客空间、孵化器建设,为成果转化提供便利场所。

    西海岸新区定位为“海洋+”高端产业集聚区。依托西海岸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提高海藻化工、海洋生物酶制剂、海洋生物功能材料和海洋绿色农用生物制剂等产品的生产能力。

    红岛经济区定位为“海洋+”新兴产业孵化区。构建了蓝色生物医药孵化中心、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等蓝色创新平台体系,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信息服务、水下机器人等蓝高新产业。

    五、区域

    1、市北:激活传统产业积淀

    作为曾经的工业企业聚集地,市北区借助老工厂搬迁释放了大量的场地资源,同时,也遗留下较为深厚的产业资源积淀。在此基础之上,市北区建立了橡胶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纺织谷80·创工厂、中航工业青岛科技园等侧重特定领域的创业孵化机构,使它们成为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重要载体。

    2015年,市北区还加大了创业扶持力度,2015年4月市北区成立了“市北创客邦”创业品牌,并通过“一圈两片三点泛群落”的布局,进行区域内创新创业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同时,市北区还成立了规模为1亿元的科技产业投资基金,设立2000万元的市北区创新创业发展基金,对众创空间给予50万-100万的补助,对入住众创空间的创业项目、团队、人才给予5000到10000元的创业补贴。目前,市北区已建和在建的众创空间达12家,到2016年底,市北区的目标是建成两条特色创业街区,10至20家众创空间,培育集聚创客群体万人以上。

    2、李沧区:向细分产业发力

    金翅鸟电子商务孵化中心是电商的大本营,李沧制造业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制造业服务新平台,青岛M6创意园是虚拟现实与文化创意项目的聚集地……李沧区现有的创业孵化载体,其优势在于确立了符合自身特点的产业方向,使同类型、同链条的创业项目实现聚集效应,让这些创业平台在孵化创客项目的同时,也孵化着一个个新的细分产业。

    在李沧区的规划中,刚刚实现全线通车的东西主干道金水路也将承担“创业主干道”的功能,在金水路及其周边的四流中路、重庆中路、北崂路、郑佛路、合川路等地,聚集了托普创业创新工场、中艺1688科技孵化器、李沧制造业科技企业孵化器、李沧区创业广场、鲁强机械模具科技孵化器、青岛军创园科技企业孵化器、金翅鸟电子商务孵化中心等13家创业孵化机构,形成了一条具有特殊功能的创业孵化带。

    3、崂山区:高端创业服务资源集聚

    崂山区依托大企业、科研院所,构建区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以“区校共建”模式,与青岛大学和清控科创合作,整合青岛大学本部周边区域载体空间,打造开放式、全要素的“青岛创客大街”;与海尔集团合作共同运营“海创汇”创客空间,共同出资成立创客空间投资基金;与青岛市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中心合作,建设青岛市第一家投资引领型创客孵化平台——青岛(VC)众创空间。

    以青岛创客大街为代表,崂山区引进和开拓国内高端创业服务资源及先进模式,提升区域科技服务能力,先后引进中关村创业大街运营商——清控科创、华南地区专业孵化器运营商——广州创吧、《创业家》传媒打造的中国最大创新创业商圈——黑马会、中关村创业大街的投资型孵化平台和创业者专属社区——Binggo咖啡落户青岛创客大街。

    4、西海岸新区:大学生创业氛围浓厚

    以光谷孵化器为核心,西海岸共十五个孵化器为区内创客提供孵化服务。目前,光谷ouv+孵化器内共有注册孵化企业约70家,在孵40家左右。

    依托雄厚的高校资源,西海岸大学生创业氛围浓厚。各学校有相应政策出台,并成立校内孵化器,扶持和推动大学生创业。如青岛理工大学孵化基地目前注册企业59个,创业团队83个。

    共计142个创业企业和团队,按照所从事行业类别划分土建工程类15个、机械制造类6个、能源开发类5个、电子商务信息类26个、外语外贸人才类6个、文化传媒类34个、创意综合类31个、网络科技19个。

    5、城阳区:创客载体发展迅速

    2015年,城阳区新认定了青岛海洋生物工程孵化器等14家区级孵化器,新增孵化面积11.79万平方米;和青岛天安数码城孵化器等2家市级孵化器的认定。

    为了进一步促进众创空间的发展,城阳区成立众创空间协会,将全区众创空间建设运营单位联合起来,建立信息、资源、人才、资本互通模式,打造具有我区特色的互助共赢的众创空间合作机制。重点打造在孵企业融资平台、全区众创空间招商、信息、培训“四个平台”。

    6、高新区:做高端创业生态

    青岛高新区一直着力于发展完善涵盖“孵化载体、创客服务、创新要素、科技金融、政策支撑”等“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全力打造“蓝贝”创新创业特色品牌。

    高新区孵化载体建设不仅速度快,而且具备较强的聚合能力,短时间内便吸引了众多团队项目集聚,高新区也将大力度的优惠扶助政策推向了这些企业,并着力打造内部“自生长”的良好创业生态,“贝客汇”就是由高新区创客自发组织成立的交流平台,从2014年11月成立至今,已先后举行沙龙60余期,线下活动近百场。

    与此同时,高新区还十分注重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以凝聚全国乃至国外的优秀项目资源。已经举办的“青苹果计划”、“红苹果计划”共计吸引了来自国内外200多个创业团队,最终落地项目52个,另有约70个项目有意落地。

    7、蓝色硅谷核心区:聚焦“海洋+”

    作为“海洋+”创新策源地,蓝色硅谷核心区在这一年中呈现出勃发的态势,其海洋产业链条的研发端逐渐得以充实——国家深海基地、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海洋国家实验室等重大项目相继正式启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40余个项目也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

    截止到年底,蓝色硅谷核心区已累计开工建设各类科技孵化器16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约107万平方米,投入使用面积约47万平方米。这些创业孵化机构的共同之处就是聚焦海洋产业,凸显海洋特色。以正式投入使用的蓝色硅谷创业中心一期海创中心为例,2015年,这一孵化器完成31个在孵企业与项目的备案,其中,涉海项目超过了50%,包括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新能源等不同领域,孵化器内80%以上为涉海专业人才。

    六、大学生

    我们对创客群体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创客,进行了单独的调研。

    1、创业现状

    据青岛市人社局数据统计,2015年,青岛市共有记录有大学生创客(含毕业五年内)4400余人,较上年略有增加,增加数量约为200人。创客数量占大学生总数的6.4%,为全国大学生创业最高比例。截止到2015年底,青岛市共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者4401人。

    从数据统计来看,大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网络科技等互联网相关领域,这个比例约占总领域的40%;且大学生创业的科技含量也在逐年升高;另外,看好青岛的经济环境,外地大学生(非青岛户籍且不在青岛上大学)前来青岛创业数量很多。

    2、孵化生态新亮点

    (1)青岛市大学生众创空间

    依托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构建了全市首个低成本、全要素、开放式的大学生众创空间。新的众创空间于2015年7月17日启用,现有700余平方米的区域,下设创业展示区,创客区、活动路演区、商务洽谈区等四大功能区域,为大学生提供服务更多元、功能更完善、内容更丰富的创业服务。自启用以来已累计举办各类创业主题活动共计23场。

    (2)湛山创客工厂

    本年度湛山创意工厂二期扩建工程顺利完成,并更名为湛山创客工厂。8月份,新的管理办法制定完成正式实施,并加大企业入驻招商工作力度,截至年底共吸纳50余家企业入驻,带动就业1000余人。

    (3)青岛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

    “青岛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由团市委发起成立。在集合各高校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把岛城的大学生创客们组织起来,为他们提供导师培训、平台孵化、创意交流等服务,帮助更多大学生把创意想法变为现实。

    联盟成立以来,已经成立了高校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5个,开展大学生创客培训营7期,累计培训大学生创客2000余人,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评审会和路演活动11次,为35个大学生创客团队配备了导师。

    3、青岛各高校亮点

    (1)中国海洋大学

    2015年,中国海洋大学新增学生创业注册企业14家(法人为在校生和毕业两年内的校友)。学校设立“海创服务站”,为全日制在校生和毕业五年内校友(以每年7月1日为限)中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或团队进行持续帮扶、一站式服务。包括:为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会议场所,注册地址;帮助创业企业办理不超过30万的免抵押小额保证贷款;为团队提供免费培训,配创业导师;与崂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合作设立海大绿色通道,创业团队在校内办理企业工商注册等。

    (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学校出台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深化创新教育,改革创新体制等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保障。成立大学生创业中心,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并依托大学生创业中心,组织创业讲座和交流100余场次,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创业比赛30余次,外派学生参加创业交流学习100余人次。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每年投入100余万大学生创业基金,通过赛事奖励、专项支持、重点帮扶等方式,加强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资金扶持。

    (3)青岛大学

    2015年,青岛大学与崂山区政府共同打造“青岛创客大街”,提供集孵化、路演、展示、食宿、会议、娱乐和社交于一体的创业服务生态体系,为大学生、科技工作者和草根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和开放式的众创空间。目前学校内部人员(在校学生、毕业5年以内的大学生、科研人员等)已成功注册40余家企业,培育百余位大学生创客。

    (4)青岛理工大学

    2015年初,青岛理工大学嘉陵江路校区获批黄岛区科技孵化器——“青岛理工大学意联科技创业孵化器”、同时获批“青理意联创客空间”、长江路校区获批“青理商联创客空间”、市北校区获批青理建联创客空间。目前青岛理工大学孵化基地注册企业59个,创业团队83个,共计142个创业企业和团队,按照所从事行业类别划分土建工程类15个、机械制造类6个、能源开发类5个、电子商务信息类26个、外语外贸人才类6个、文化传媒类34个、创意综合类31个、网络科技19个。

    七、融资

    2015年,青岛创业投资领域表现活跃。政府层面加大了引导基金的财政投入力度,面向青岛市产业升级转型方向,新增了多支引导基金;各职能部门、区市纷纷响应,面向新兴产业组建响应基金;在各个板块的资本市场上,上市势头良好;基金业集聚财富区发展,投资阶段普遍前移,对我市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多的资本支撑力量。

    1.市级政府引导基金 加大出资力度

    2015年,不只是青岛市“创新之都、创业之城、创客之岛”行动实施的元年,也是青岛市政府引导基金集中爆发的元年。

    今年年初,市政府出台《关于规范设立与运作青岛市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的通知》,明确提出:2015年,市财政预算安排引导基金8亿元;以后逐年加大投入,2017年年底引导基金规模达到50亿元。要求引导基金分为引导基金母基金和产业引导基金,母基金下设蓝色高端新兴与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业和信息产业、商贸业、文化、农业等六只产业引导基金。这份《通知》被看做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的指导意见,对于引导基金的管理体制、运作机构、出资比例、产业方向、考核监督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体现出我市从创业投资的角度,进一步增强财政对于引导基金的支撑力量。

    在实际运作中,根据我市11月公布的“三实”台账,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新参股设立3只子基金,总规模6.55亿元,其中政府出资规模1.5亿元,拟于近期首批出资1亿元。蓝色经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拟新参股设立2只子基金,总规模4.15亿元,其中政府出资规模9000万元。

    6只产业引导基金中的工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第一批7只子基金已签约,总规模11亿元,其中政府出资规模2.7亿元,拟于近期首批出资约1亿元;蓝高新与现代服务业引导基金、商贸业引导基金、文化产业引导基金、现代农业产业引导基金已组建理事会,拟订了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2.各职能部门、区市联动 面向新兴产业投入

    首先,各职能部门和各功能区联动。6只产业引导基金由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商务局、市文广新局、市农委等部门分管运作,此外,西海岸新区、高新区、崂山区也分别设立了各自的引导基金。

    其中,高新区引导基金2015年成立3支新基金,基金总规模3.75亿元,引导基金出资撬动社会出资达到5倍。2015年投资项目企业 11个,投资金额近2亿元。崂山区与科创资本合作,组建规模10亿元的引导基金,用于扶持青岛创客大街孵化企业。

    其次,投资方向上体现出我市创业投资和产业转型的方向。从引导基金的投资方向来看,我市有意引导创业企业在发挥我市原有的制造业优势下,实现工业转型,向蓝高新、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方向发展。

    此外,针对中小企业创业过程的不同阶段,引导基金细化了阶段性扶持政策。具体体现在进一步规范了我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的管理办法;新设立10亿元的转贷引导基金,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支持,帮助企业破解续贷难题;建立了大众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面向初创期、种子期企业及创业者提供风险投资、天使投资、贷款担保等融资服务;设立孵化投资基金,多渠道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创业;组建运行了全国首个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已完成3个项目1.2亿元投资;设立了海立方创客创业基金,着力打造创客平台。

    根据市财政局提供的数据,2015年,青岛市级产业引导基金总规模将增加到15亿元,重点用于工业转型升级、互联网工业发展、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发展等。

    3.股权投资行业保持增长势头

    基金业集聚发展是我市今年创投行业发展的突出特点之一。借鉴境内外基金业集聚发展的成功经验,我市优先支持市南、市北、李沧、崂山、城阳、黄岛、高新区等,加快资本大厦、PE中心、财富汇、基金家园、财富岛、基金园区等载体建设,加快引进PE、VC和各类金融机构集聚发展,打造财富管理新亮点。相关区市分别与160多家基金对接,工银瑞信、南方基金、天弘基金、中融基金等24家国内知名基金公司已达成合作设立基金机构的意向。

    根据青岛市股权与创业投资行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截至2015年末,全市注册的股权与创业投资企业(含基金管理人与基金公司)343家,其中基金企业191家,管理企业153家,注册资本合计352亿元,实缴资本139亿元,较2014年分别增加了25%、100%、58%。其中,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企业89家,注册资本合计86亿元,到位资金合计73亿元。总体来讲,行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①注册数量规模持续增长

    2015年,全市股权与创投投资在机构数量、注册资本、实缴资本方面,都较2014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由于IPO阶段性暂停等一系列原因,增长速度相较2014年有明显放缓迹象。

    ②基金规模仍然偏小

    在191家基金企业中,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下的42家,占比22%;5000万元到1亿元的46家,占比24%;1亿元到2亿元的55家,占比29%;2亿元以上的48家,占比25%。单支基金平均规模偏小,但也涌现出4家注册资本超10亿元的基金,其中规模最大的注册资本超过40亿元。

    从均值来看,我市股权与创业投资机构平均注册资本1.03亿元,实缴资本平均0.41亿元。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市股权与创业投资机构正处在成长期,还缺乏一批有实力、有品牌、有规模的私募股权管理机构的现实状况。

    ③区域分布尚不平衡

    从区域分布上看,注册数量较多的分别是崂山区(92家)、高新区(87家)、黄岛区(57家)、市北区(47家)、市南区(34家);注册资本较多的区域分别是崂山区(173亿元)、黄岛区(65亿元)、高新区(49亿元)、市北区(37亿元)、市南区(11亿元)。全市股权与创业投资行业区域分布相对集中。

    ④有限合伙成为主流

    2015年,全市191家基金企业中,有限合伙企业133家,有限责任公司55家,普通合伙企业3家。有限合伙形式成为基金公司主流的组织形式。

    4.资本市场上市踊跃 新三板最突出

    2015年全年,我市共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6家,全市上市企业总数达到41家,发行股票44支。其中2015年12月3日,青岛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全省首家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银行,也是第三家登陆香港H股的青岛企业,并创造我市首发融资规模最高纪录。其他5家上市的企业分别为,A股上市的国恩股份,中天能源,城市传媒;香港上市的海尔智能健康;德国上市的中德生态集团。此外,我市另有1家企业已通过证监会发审委审核,7家企业在会待审,7家企业在证监局辅导备案,培育重点拟上市企业80家。

    2015年,A股经历了4个月的IPO暂停期。但我市新三板企业挂牌活跃,全年共新增三板挂牌企业44家,是2014年全年挂牌企业数量的3.8倍;总数达到56家,是2014年末的4.8倍。年末全市还有14家企业正在股转系统排队等待挂牌。

    从地域分布来看,区域集群加速形成,全市已成功打造出几个新三板挂牌“小高地”。其中,市南区挂牌企业达到14家,崂山区9家、西海岸8家,从数量上领先于其他区市。

    从行业分布来看,具有青岛传统行业优势的仪器设备和新材料行业,挂牌数量最多,分别为13家和10家;软件信息行业挂牌8家,势头猛进;以零售、电商为代表的现代商业挂牌5家,环保新能源和物流运输行业均有4家,较为活跃;建筑、农业和服装业相对薄弱;金融服务、教育、医疗卫生等其他服务业8家。

    作为区域性资本市场的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截至2015年末挂牌企业达到318家,聚拢推荐、服务会员机构221家,银行、券商、担保等金融单位70余家,180余家挂牌企业通过多元化方式实现融资27亿元。

    5.投资阶段前移 行业投向体现城市产业发展

    在投融资行为方面,基金机构的关注点普遍前移。一般情况下,创业企业上市需要8-10年,而我市引导基金的运作周期为7年,为完成退出,引导基金参股的基金投资阶段普遍偏向相对成熟的企业。而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的兴起,今年我市创业企业中涌现出一些富有潜力的亮点项目,吸引资本进入,基金机构的关注阶段前移,有机构也在青岛完成了种子或天使轮的投资。

    据青岛日报/青报网《青岛创客》全媒介平台收集到的《2015年青岛创业企业早期融资统计》(见附表)显示,在我市进行的创业融资活动中,种子阶段的融资投资方多为个人投资人或孵化机构。而机构参与的天使融资,额度通常在百万级。但个别技术突出或已经有市场基础的项目,也可以在天使阶段拿到千万级的融资。

    在此统计表格以外,也有一定数量获得早期投资的创业企业,但出于对企业下一步融资估值等方面的考虑,不愿透露融资的具体信息。

    除了通过传统渠道进行融资以外,今年在青岛也出现了借助众筹方式进行融资的案例。这些项目通过在京东、淘宝等众筹平台上完成产品众筹或股权众筹。

    八、大企业

    创新,绝非初创企业的专利。面对互联网的冲击,青岛部分大企业在2015年自我革新,将“互联网+”融入到自己的产业之中,以一系列创新成果迎接时代变革。

    1.海尔

    2015年,海尔从管理结构和制造模式两方面进行了颠覆式创新,把互联网时代瞬息万变的用户需求,充分捕捉并融合在企业发展中,让企业进入非线性的自演进进程。在进入网络化战略阶段以来,海尔围绕用户需求,提出“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把员工和用户连接在一起。在内部,通过“企业平台化、用户个性化、员工创客化”来重新构建企业的管理体系,去掉中间层,引导员工把用户的利益和需求放在第一位,变身创客进行创业,以网器为媒介与用户社群进行零距离交互。

    为此,海尔打造了“人人创客”的开放式创业加速平台,把决策权、用人权、分配权释放给“小微”创客,打开资源搭建平台吸引外部员工到海尔平台上进行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开放的“人人创客”创业孵化平台上,海尔与利益攸关方共同构建起“共创共赢生态圈”,打通线上、线下的产业资源,实现用户、创客、模块商的聚合,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共同推进企业转型与产业升级。

    根据海尔创业平台“海创汇”提供的数据,海尔仅在内部,已孵化出183个小微生态圈和470个创业项目。其中,百余个小微营收过亿元,22个小微已经或正在引入风投,总估值37.55亿元。在对外方面,“人人创客”平台在全社会孵化和孕育了1153个项目,对接了103个孵化器资源,吸引了4700余家外部生态资源,汇聚了1330家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基金规模已超过13亿元。在此期间,海尔为全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100万个。

    在制造模式方面,海尔推出前连用户,后连制造的互联工厂。海尔对供应商的整合,把供应商变为模块商。用户可以在前端网站,选择适应自己需求的产品模块;模块商在海尔的“海达源”的模块商资源平台上,与用户直接交互,参与前端设计、进行产品研发,完成个性化产品。作为海尔在“中国制造2025”上的先行尝试,模块化让海尔互联工厂在以规模化生产实现个性化定制的基础上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2. 海信

    海信2015年在自主研发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11月25日,海信在北京发布中国自主研发的SOC级画质引擎芯片Hi-View Pro,同时发布了搭载该芯片的智能电视。据介绍,此款自主芯片是国家“核高基”高端芯片产业化的成果,可以大幅度提高液晶电视画面的动态范围、动态对比度、色域、清晰度和运动流畅性,且成本远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

    除了在具有传统优势的家电领域再获突破,海信还大举进军了一片蓝海的精准医疗行业,再次显示了自身的技术研发优势。12月底,海信发布了计算机手术系统和外科智能显示系统,以“精准”作为切入医疗电子技术产业的突破口,帮助医生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个性化定制医疗方案。

    3. 红领

    与海尔互联工厂,有异曲同工之效的,是红领酷特平台打造的互联网环境下的C2M商业生态,提供互联网用户个性化需求和大规模定制之间矛盾的解决方案。红领探索的基于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体系,支持用户进行细节定制,实现“一人一版,一衣一款”的设计与裁剪。这套柔性生产全套解决方案是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实现的,形成了以工业化的手段大规模定制个性化产品的智能制造系统,除了应用在服装行业本身,也可在各行业应用复制。

    红领酷特平台的柔性生产解决方案,在帮助企业进行互联网化升级的同时,还在融资寒冬为企业吸引了复星集团的战略投资。这也是复星在海外时尚领域多次投资后返回国内的一个新举措。复星方面表示,后续将协助红领与复星已投品牌全面对接,未来还会协助红领推进柔性生产全套解决方案在各行业落地,并将追加投资至30亿元。

    4. 特锐德

    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的创新突破用“势如破竹”一词形容毫不为过。作为特锐德全资子公司的特来电,采用互联网思维,依靠国际领先的汽车群智能充电技术和系统,创新电动汽车智能充电系统和充电商业模式,全面引领构建充电网、车联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新能源互联网。

    目前公司在全国80个城市建成落地项目,投建充电终端近30000个,策划待建充电终端超过45000个。在颠覆传统充电桩对汽车充电概念的同时,更在青岛市范围内掀起“公务绿色出行”的创新理念。以“分时租赁、按需付费、全程自助、随借随还”的新能源汽车租赁为基础,以市级机关和区(市)机关单位办公地为节点,采取车辆“X点借X点还”的循环使用模式,已在全市首批试点单位所在地的22处停车场,建设充电终端415个、投放新能源汽车150辆,为公务人员出行提供服务。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浪淘沙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