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票务销售的侯方宇见证了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大剧院;档案馆的周兆利见证了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聚焦岛城;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技师周勇见证了时速高达380公里的新一代动车从青岛出发…… “十二五”期间,一道道文化大餐新鲜上桌、一件件创新科技改变百姓生活,让市民领略到拥抱“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展。
【关键词】演艺文化
文化精品走进百姓视野
■出场人物:侯方宇
近几年岛城文化消费持续活跃:电影票房在2015年首破4亿元;大剧院投入使用之后每年都上演数百场演出,以舞剧《红高粱》为代表的本土文化精品越来越多地走进百姓视野。“文化创客”们也日感大有可为。这些大大小小的变化,活跃在岛城演出票务一线的侯方宇深有体会,从中演票务通到北京微影时代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分部经理,侯方宇在自己的工作变迁中见证了从2010年到2015年这5年青岛演出市场的蜕变与飞跃的过程。
全市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圆满举办“东亚文化之都”系列活动。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灵山湾文化产业区、万达东方影都加快建设,影视之城、音乐之岛、帆船之都城市品牌影响力日益提升。
2010年10月,青岛大剧院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当时媒体报道:“青岛大剧院的落成,是青岛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青岛文化事业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许他们能够从直观上感受到东部增添了新的文化地标,可对于侯方宇来说,巨变开始了。
2010年7月,青岛大剧院落成之前三个月,侯方宇入职文化部下属企业中演票务通,负责青岛地区的工作。“那个时候我天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当天的报纸,看文化新闻找演出,觉得哪家有可能会有演出,我就去联系。”侯方宇回忆,5年前他需要一场一场地去找演出来充实票务网站,即便是如此,同时在线售票的演出也不会超过十场。但自从青岛大剧院投入使用后,演出的场次直接多了3倍以上。
侯方宇介绍,在青岛大剧院出现之前,能够经常给市民提供文化演出的只有几家本市文艺院团,老百姓能够欣赏到的艺术种类相对单一。但青岛大剧院启用之后,可观看的艺术形态就丰富起来了。“随着像歌剧《图兰朵》、《巴黎圣母院》等这些世界经典的引进,还有实验先锋剧的展示,市民看多了、听多了,见识就广了,艺术鉴赏力也就提高了。与此同时,体育场馆的大型演唱会也在这几年多了起来,像五月天、周杰伦、张学友、郎朗等以往只能在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看到的大型演唱会的出现,都让观众口味变得更挑剔起来。”侯方宇说。
侯方宇认为,随着青岛演出市场的一步步规范,5年来观众鉴赏力在不断提高,口味变“刁”,一般的演出吸引不了观众。票好不好卖,往往与价格高低没有太大关系,而与演出的内容和品质有关,这也是后来本土制作大剧《红高粱》场场爆满的重要原因。《红高粱》是获奖剧目,品质肯定有保证,而恰恰观众的欣赏水准也达到了这个层次,于是才有了现象级的盛况。“只有将更先锋、更前沿、更好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引进来,市场才能进一步活跃起来。”侯方宇介绍,像青岛交响团2015年演出的全部是大曲子,青岛大剧院今年计划引进特别先锋的剧目,这些都是在遵循艺术规律下的市场行为,“观众已经能够坐下来,并且自发到剧院看演出,那我们就必须想办法不断提高来满足这个要求。”
在侯方宇看来,几年间出现的青岛演艺市场的繁荣与这些年青岛文化的普及离不开,青岛大剧院保持的是高端人群的艺术普及,而2014年在李沧剧院启动的“惠民院线”活动就是针对中低收入人群的普及,5元至30元的票价,让许多从没有进过剧院看演出的老百姓开始整理自己的服装仪容,“庄重地去看剧,这是对艺术的尊重”。
侯方宇说,通过普及来引导观众欣赏演出的消费习惯,即使是在“北上广”也是这个规律,这是艺术的规律,也是市场的规律。而作为一个票务商,他最直接的体会就是“供需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演出都是大客户包场的多,演出前要找赞助商帮忙买票,但现在不一样了,散户的购买力上来了,好的演出一开票就卖光了的事常有。”这个时候观众的体验就成了市场的先导,于是“互联网+”思维的导入应运而生。2015年,北京微影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的“微票儿”与青岛“惠民院线”李沧剧院演出季联手,推出微信“无缝化的手机端闭环购票体验”,为青岛演出产业带来新的营销思路。移动互联网时代,购票方式的改变,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剧院看演出,侯方宇感觉到了自己事业的春天已经来临。
【关键词】城市档案
用历史语言感动观众
■出场人物:周兆利
从小学到大学,16年的读书生涯之后,有多少人愿意毕业后把自己扔进一堆浩如烟海、多如牛毛的档案材料中去?周兆利就是其中之一。“我从小就喜欢历史,所以高考的时候就报考了北京大学中国历史专业。毕业时赶上青岛市档案局招聘公务员,我没犹豫就来了。”现在青岛市档案局主管宣传工作的周兆利告诉记者,工作快20年了,普通百姓大概很少有人对档案关注,但他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在搜集、整理、挖掘城市历史档案,乐此不疲。他们的努力为这座城市的历史增加深度、广度和温度,丰实她的性格和风骨。
周兆利坦承,在以往,除了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他们跟外界的接触通常就是给市民、学生讲讲课,有时候策划一些展览。但进入21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整体素质的提高,市民对于城市文化需求的层次在不断提高,“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认知和宣传,需要了解更多深层次的东西。于是催生了影视剧、纪录片等多种形式,要求我们对城市历史文化做深度挖掘和宣传。”
周兆利认为,直白的宣传语言已经过时,“用历史发言,城市变得更为生动,纪录片和电视剧讲述的历史贴近青岛老百姓的心灵,都是父辈祖辈经历过的事情,很多都是身边的场景,那观众就自然而然感动、认可,从而更热爱这个城市,并以这个城市为荣。”
周兆利说,既然是要挖掘、呈现城市的历史,以前似乎“藏在深闺少人识”、只为小众服务的档案局就逐渐成为“香饽饽”,因为历史不能瞎说,不能戏说,“我记得我个人是从2004年开始接触这些纪录片、影视剧的,通常是参与立项讨论、选题策划、担任历史顾问等等,但去年是很明显感觉特别集中、特别忙的一年。前几年有像《青岛要塞》、《跑马场》、《影视之城》等作品,去年一年突然爆发,就有《青岛1914》、《大师在青岛》、《在海边等你》、《海路》等等,这些还只是青岛本土参与策划、制作的。”
周兆利介绍,除了本地,还有不少省里和外地的剧组,“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因为每周有节目,所以他们有一个摄制组就常驻青岛,还有安徽的、东北的媒体也来了,比如吉林电视台拍摄以劳工为主题的专题片,都会找档案局的同事去给他们提供素材、把握历史。去年6月到9月那一段时间,我们都有点应付不来了,因为你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然后再接待,很多时候好几天看不到孩子,等你回到家,家里人都睡觉了。”周兆利回忆,印象特别深的一次是《大师在青岛》拍摄时,他和几位编剧从晚上六点开始聊,不知不觉,一直聊到凌晨一点。
尽管加大了工作量、占用了私人时间,但周兆利和同事们都是愉悦的,“比如我们给《青岛往事》的编剧赵东苓老师提供了许多青岛的史实,后来电视剧中看到的不少内容都是根据我们的一些研究成果演绎的,像美华银行倒闭事件,原型就是当年的明华银行倒闭。”
除了作为幕后顾问,周兆利和同事们也经常走到镜头前,讲述那段历史,而这些纪录片播出后,他就收到很多亲朋好友的电话、短信,“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了。”有时候聚会,大家也把这个当做一个话题,自己俨然成了“大明星”。“倒不是说自己上了电视都有张扬,就是觉得,我们做的这个事有人关注了,这就有意义了。历史档案不再是‘死’的,它‘活’了,而且在焕发出勃勃生机。”周兆利说,青岛有独特的城市历史,有感人的青岛故事,还有辛勤耕耘的文化人,青岛的城市史诗也正在走上国家级的舞台,为更多人所关注。
【关键词】世界速度
青岛造列车跑出世界纪录
■出场人物:周勇
在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有这样一位大师,身为中国第一代 “高铁调试工人”,他和他的团队手中调试出的高速动车组,超过700列,安全运营里程超过10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5000多圈。他就是周勇,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电工高级技师。
2004年,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引进时速200公里高速动车组,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项目的重头戏——调试重担落在了公司的首席制造师周勇等人的肩头。从这时起,周勇手里调试的列车,从普通的机车车辆换成了高速动车组。为了尽快掌握高速动车组调试技术,周勇下起“狠”功夫,边学原理,边做试验,当时仅查阅的图纸和资料堆积起来就有两三米高,工作笔记达几十万字。在不到两个月里,他和同事们就基本消化掌握了高速动车组调试技术,打破技术壁垒,外方专家都颇为惊叹。
2008年,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自主开发世界最高标准的时速高达380公里的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周勇再担重任。从时速200公里到时速380公里,简单的数字对比,却是横亘在周勇面前的一座技术高峰。“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压力”,周勇说,高速动车组电机的电流每上升一个等级,电气调试难度、复杂程度就成几何倍数增加。
那段日子,周勇满脑子只有一件事——“CRH380A调试”。在车间里,他从一点点修改完善作业要领书,到厚达105页的CRH380A调试作业要领书出炉,整整“蹲”了两个月。这个要领书实现了高速动车组调试技术的全面创新,CRH380A高速动车组调试时,每列动车组的调试周期从原来的14天缩短到5天,单此一项,就为公司累计节约成本达1030万元。
周勇凭借精湛的技艺,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高速动车组电气调试的金蓝领专家,而周勇身份的巨大转变以及一系列成绩的取得,也正是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2011年,研发出更高速度试验列车,在实验室滚动试验台上,列车创造了605km/h的实验室滚动试验最高速。2012年,第一列城际动车组问世,填补了国内空白。2014,第一列耐高寒抗风沙动车组问世。之后,永磁高速动车组横空出世,引领未来动车组发展方向。2015年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问世,并正式奔赴线路开展试验。
京沪高铁上,CRH380A风驰电掣,创下运营动车组最高试验速度486.1公里/小时的世界纪录!中国速度,震惊世界!
作为年轻的海尔创客,张翼带领团队打造快递O2O,让1800万用户不再为收快递发愁;而90后“小鲜肉”周扬回乡种菜后,网上“吆喝”半年赚了20多万……“十二五”期间,岛城大众创业、创新的氛围浓厚,一批企业迸发活力,一批创业者迸发激情。与此同时,岛城加大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力度,青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2015年,青岛市GDP达9300.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9.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63.98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4026.46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4909.63亿元,增长9.4%。三次产业比例为3.9:43.3:52.8。
【关键词】海尔创客
互联网+物流凭密取快递
■出场人物:张翼
不少市民已经对小区里的快递柜不陌生了,通过密码取快递也慢慢变成了小区业主习以为常的事情。然而,当海尔集团把互联网和物流行业加入到快递柜的项目中之后,快递柜已经不仅仅是一台暂存包裹的柜子,而是变成融合了社区金融、社区广告、社区电商以及线下社区服务网络的一个综合便民体系。33岁的张翼和其合伙人就是该项目的创始人,他们通过海尔创客平台掀开新的事业征程。
完成了1万多个社区的智能柜和社区驿站的布局,覆盖1800万用户,日均活跃用户40万。通过共赢增值模式,吸引广告商100多个,农产品供应商1100多个……这是张翼和合伙人创办的日日顺乐家2015年的成绩单,对于上线不到两年的一家企业来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着实不易。
“互联网很热,物流很火,如果能将互联网和物流及服务联系在一起,这样的项目不火都不行。”张翼自信满满地说。说干就干,2014年9月5日,项目筹备启动,由3名海尔服务及营销团队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发起,同时吸引互联网行业精英加盟,组成日日顺乐家创业团队。去年2月,10个社区智能柜上线试点成功,软硬件及APP端同步开发完成并上线。
跟预想的一样,社区智能柜一上线大受欢迎。据悉,一台主柜加上数台辅柜,日日顺乐家快递柜的最大占地面积也不过2.9平方米,可这小小的空间却解决了同时困扰快递公司、小区物业以及业主的难题。“业主不在家,快递员就得二次甚至三次投递,浪费时间和人力,就算把快递放在小区物业,物业也得派人看管,弄不好还会与业主发生纠纷。”张翼说,日日顺乐家快递柜的出现为快递的顺利存取提供了一个免费平台,替业主解决了快递无人接收的困难,也为物业和快递公司降低了人工成本。
在推动社区战略的同时,张翼和合伙人又独辟蹊径,不断开拓链接最后100米的新型平台。去年11月,农特产品直卖平台上线,三天交易额220万,订单2.1万个,打通了优质精品农特产品产地直达社区的运营模式。
“2016年到2017年,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社区服务平台的引领。未来两年内将进驻10万以上优质社区(全国共24万社区),实现日活跃用户千万。”当说起未来打算时,张翼这样说,他们还打算将日日顺乐家打造成为基于诚信为基础的用户最佳体验平台,成为服务者创业的平台,成为各方共赢增值的平台。
【关键词】创业孵化器
可拎包入驻享免费培训
■出场人物:柳正青
“我希望市民通过手机软件购买家政服务,能变得像滴滴打车一样简单。”2012年中旬,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柳正青带着创业梦想,“拎包入驻”了创业孵化器,托普科技创新工场。3年孵化期满后,“滴滴家政”已经有8万多人注册,并与李沧家庭服务就业创业广场合作,为1000多名保洁员提供了专业培训和就业岗位。“前期平台建设投入了400多万元,目前公司的市场估值已经接近两个亿。”柳正青说。
“我大学毕业后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了几年,我有一个设想,希望把滴滴打车的模式应用到家政行业。”柳正青称,在传统家政服务模式中,绝大多数家政服务员与家政公司没有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双方是简单松散的抽成关系,由于责权不明晰,在服务过程中会出现乱收费、磨洋工、造成损害不赔偿等纠纷。柳正青设计的“互联网+家政服务”,雇主只需要下载“滴滴家政”软件,输入服务时间、服务地址和联系方式,选择服务项目后,系统会帮助匹配家政人员,家政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抢单。
柳正青称,自己最初只有一个设想,既没有创业资金,也没有创业团队和场所。进入创业孵化器后,他先后获得了400多万的研发资金,可以免费使用300多平方米的研发场所,此外创业孵化器还提供了免费的财务、人事和法务服务。托普科技创新工场帮他组建了创业团队,并联系了多名大牌创业导师,为他们这些创业者免费培训。
柳正青称,经过3年的孵化,“滴滴家政”软件经过不断升级,已经比较成熟,目前正在进行线上线下推广,相信很快就会覆盖整个青岛。预计在2016年,“滴滴家政”可以整合青岛市10%的家政服务份额,预计收入高达1.3亿元左右。
去年12月10日,李沧区家庭服务就业创业广场正式启用,希望以“滴滴家政”软件为中心,把全区的家政服务行业进一步整合,不仅完善产业链,还可以解决马路边非法零工的问题。目前“滴滴家政”已经为1000多名保洁员做了系统培训,并提供了就业岗位。
【关键词】农村电商
网上卖菜半年挣20多万元
■出场人物:周扬
大学刚毕业的“小鲜肉”选择了回乡种菜,借助青岛的农村电商平台,在网上卖菜。1993年出生的周扬,将长在地里的鲜菜图片传到网上,收到订单后,送到客户家里,这种销售方式,吸引了不少回头客。周扬说,没想到在网上卖了半年菜,就收入20多万元。
父亲是一名地道的菜农,种的菜都是运到大集上销售,卖不上价钱不说,有时候还要为销量犯难。正因为如此,周扬大学还没毕业时,就想在网上帮着父亲卖菜。那时,因为农村电商还没起步,物流派送是最大的难题,只能在朋友圈里销售少量的蔬菜。2014年上半年,周扬一毕业就回到了老家即墨七级,在瑞湾村租了几亩地,和父亲一起种菜,接着又投资建起了几个蔬菜大棚,利用网络卖菜。刚开始因为不成规模,几乎没什么订单。去年,一个绝好的机会来了,青岛市要在农村建立农村电商平台,即墨七级政府很快建起一个农村电子商务中心,将菜农集中起来打造销售平台。周扬成了其中的一名网络菜商。
“有了物流进驻农村,农产品一下子就被激活了。”周扬兴奋地说,当时他就给自己的菜园起了一个名字叫“金田园农场”,又在电商中心注册了网销平台,因为卖出去的菜都是刚从地里收上来的,物流也能跟上,所以赢得了不少回头客。
“网上卖菜也需要有技术,市场需要什么,就要提前打算才能卖得好。”周扬学的是营销专业,对市场的把握可以说十分灵活。回乡不到两年时间,他就从外地引进了不少新蔬菜品种,有芦笋、水果萝卜等10多个品种。另外还养起了鸡鸭鹅等,将活家禽“搬”到网上,卖得也很红火。
周扬说,去年,他看到全国各地到处都在销售水果萝卜,于是他一下子种了10多亩。因为紧靠大沽河,水质和土地很适合种菜,水果萝卜的照片一传到网上,立即就引来抢购。不到一个月就卖了5万多斤。看好这一前景的周扬还留了一手,等别人家的大田水果萝卜都收完了,他还有几亩的大棚晚熟水果萝卜,因为很少人尝试冬天种植新鲜萝卜,所以在网上卖出了比较高的价钱。
“自己的菜不够卖,就帮着邻村的菜农。”周扬说,没想到农村电商平台这么畅销,正好让他赶上了好时候,算算账,半年时间就赚了20多万元。他打算在2016年,将周边几个村庄的上百户菜农联合起来,成立一个菜农网商联盟,抱团打造一个“网鲜”销售平台,让更多的市民吃上新鲜蔬菜。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12年磨一剑成行业领先
■出场人物:王瑞强
2003年,大学刚毕业的王瑞强带着满腔的创业激情和仅有的5000元来青创业,如今王瑞强所在青岛路博宏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被誉为岛城“最具融资价值的企业”之一。回想一路走来的创业历程,王瑞强认为公司之所以能走到现在,离不开公司每一位同仁的共同努力,同样也离不开政府鼓励创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
2002年,还在上大学的时候,王瑞强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边上开办了一家咖啡吧,为学生群体提供咖啡机冷饮,当时生意非常好,每天净赚200多元,这种创业成就感让王瑞强一下子就上瘾了。2003年2月,满怀着一腔创业激情,王瑞强只身携带5000元现金,租了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买了一台二手电脑、一张办公桌、两把椅子,再摸摸口袋剩下的启动资金已经不到100元。但在真正踏入社会这个大舞台后,这里的创业难度很快便给了王瑞强当头一棒。“那段时间反正是见人就发名片,没事的时候跑到公交车上发名片。”王瑞强表示创业初期一直找不到生意也曾让他萌生退意,而就在最困难的时候,香港中路上的一家小吃店找到了王瑞强,想订购一批油烟净化设备,给了7000元,一下子让他缓了过来。这笔生意除了让王瑞强有了在这个城市生存下去的资本外,更重要的是让他看到了政府和企业对环保的日益看重,也更加坚定了其在环保产业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慢慢生意有了起色,可要继续做大做强就面临着要将企业正规化、规模化的问题。在进行企业注册前夕,注册资本、流程等这些问题曾让王瑞强和合作伙伴头疼不已,但在真正实施的时候却发现实际情况远没有自己想的困难,没有歧视,不需要一次次地来回跑,便捷的注册程序让王瑞强感受到政府鼓励创业的诚意和决心。就这样由小企业成了“正规军”,王瑞强和伙伴们的腰杆挺得更直,在同企业谈判时也更有底气。如今公司自主研发的“工业有机废气吸附脱附净化一体机”,被评定为国内领先水平;自主研发的挥发性有机废气吸附+催化燃烧净化技术被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列为国家环境保护实用技术。
奋战5年迎“绿色重生”
■出场人物:李德华
“十二五”期间,我市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老城区企业搬迁,大批老企业借助搬迁契机,淘汰落后产能,重塑产品结构,转型升级。作为中国化学染料工业的先行者、近百年历史的双桃精细化工,也在搬迁中重获新生。双桃化工一厂副厂长李德华告诉记者,200多位“双桃人”经过5年的奋战,在平度新河,打造了一个现代高效绿色环保的“新”双桃。
今年30岁的李德华是2009年进入双桃精化,他的职业前景因为企业搬迁而变得异常闪光。2008年,双桃被列为首批启动搬迁的老城区企业,并于2011年初正式启动搬迁。“对我来说,企业搬迁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机会。”李德华坦言,进厂不到两年,自己就作为技术员被派到了平度参与新厂建设,虽然当时因为舍不得离家有些矛盾,但今天看来却是值得的。李德华从跑现场看管道走向,到跟着专家试车,再到二期项目参与设计、施工、试车、正式生产,职位一步步提升,同时,作为一名年轻的化工从业者,将化工厂的全套体系完整地参与了一遍,对他的职业生涯影响深远。
2012年,双桃精化在新河化工基地顺利投产一期项目,成为我市化工领域首个实现新项目投产的搬迁企业。今年1月初,二期项目正式建成投产。“我们双桃200多人,奋战5年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李德华说。
搬迁项目不仅在最快时间内投产,而且产品质量国际一流,生产效率和环保指数大幅提升。另外,新建的二乙芳胺生产线和吡唑酮生产线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截至2015年12月30日,在全市列入搬迁规划的120家老企业中,已有109家启动搬迁,累计完成投资359亿元;截至去年底,全市搬迁关停企业达94家,企业环保搬迁工作完成预定目标。已启动搬迁的109户企业,80%落户省级开发区、工业经济功能区、产业集聚园区,形成集聚效应。据测算,已启动搬迁的109户企业,全部投产后将拉动县域工业总产值增加1000亿元以上。另据统计,搬迁腾出土地中约30%的土地将用于学校、幼儿园、老年公寓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城市道路和绿地建设,同时配建了7700余套保障性住房,提取保障性住房基金6亿多元。
【关键词】金融聚集区
搭建朋友圈助小微企业腾飞
■出场人物:常欣
随着金家岭金融聚集区不断大踏步前进,众多“金凤凰”争相落户金家岭,在这其中,蓝海股权交易中心通过出色成绩成为耀眼的明星。“很忙,但忙得很充实,忙得很有成就感。”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常欣受访时说,不到两年的时间,交易中心挂牌企业已达到329家。
“蓝海股权交易中心在不断求新求变,更好为企业服务,如今除了帮助企业挂牌及融资外,还通过发行私募债、建立众筹平台等方法来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常欣说,为了将青岛区域资本市场搞活,他和同事们经常加班加点,商量好思路,总结金点子,为小微企业走上资本市场提供便利。
“目前中心已搭建起三大平台,帮助小微企业破解融资难。”常欣说,例如,中心重点打造的中小企业股权交易平台,帮助挂牌企业实现多元化融资超过27亿元;财富管理产品交易平台发行“金珩财富”系列产品215期,销售金额约106亿元;“信蓝筹”互联网融资平台完成众筹项目27个,融资将近5000万元。
因为地处金家岭金融聚集区重要一极,中心也积极搭建“朋友圈”,助力企业腾飞。例如,在直接融资方面,中心吸引30多家基金公司落户周边,并与全国上百家创投机构对接,企业实现股权融资数十亿元。
常欣说,蓝海作为一个区域性的股权交易中心,如果只是发挥“中介”的作用,那么未来的发展将会止步不前。“蓝海目前率先推出合伙制企业挂牌,打造合伙制基金托管交易平台。”常欣表示,他们还率先推出《合伙企业挂牌管理办法》,吸收重要市场主体——合伙企业挂牌交易,进一步推动了区域性股权市场的专业化、多元化、集聚化发展。例如,2015年3月25日,燕赵股权投资基金中心在蓝海股权交易中心鸣锣挂牌,成为全国首家登陆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合伙制企业,为合伙制基金LP的登记、托管、交易提供了服务平台。
常欣比喻,蓝海股权交易中心做的工作就是“非诚勿扰”,为中小微企业与银行、券商、基金等机构搭建一个诚信朋友圈。“中心作为重要的要素集聚平台,不断吸引多种类金融机构,目前蓝海已经发展券商、投资机构等推荐会员和会所、律所等专业会员230家,合格个人及机构投资者超过5万个,为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提供全方位帮助。”
“接下来,我希望企业通过在我们平台锤炼、成长,尽快登陆新三板、创业板乃至主板等更高更大的资本市场。”在谈及接下来的愿望时,常欣说。
【关键词】邮轮母港
开港首年取得“满堂红”
■出场人物:孙齐
青岛邮轮母港自去年5月29日正式开港至今,共接待进出港邮轮38个航次,发送出入境游客32188人次,邮轮母港开港首年取得“满堂红”,邮轮旅游正成为青岛旅游的重要增长极。作为我市邮轮旅游从业人员之一,青岛中国旅行社出境中心经理孙齐感触很深,收获颇多。
2006年,孙齐刚参加工作没多久,就在我市一家旅行社的日韩部从事邮轮旅游组团工作。“那时候邮轮板块是日韩出境游中一个很小很小的板块,一年下来从青岛收的客人也就几十个吧,当时国内就天津港、上海港两个港口是邮轮母港,我们青岛收的客人一般都是经由上海港出发。”孙齐说,这样稀稀拉拉的市场行情一直持续到2011年,才有所改观。
当年,世界知名邮轮歌诗达号进青岛,在当时还是客运码头的青岛港6号码头接送客人。“2011年6月来青岛,8月离开青岛。2个月内,歌诗达公司在青岛跑了13个航次,发了1000多名客人。别小看这短短的2个月时间,这是世界知名邮轮公司第一次把青岛当做母港来收客发航次,并且联合咱青岛的旅行社在全市乃至省内部分城市掀起大规模的宣传,让青岛市民对邮轮业的认识逐渐加深,邮轮不仅仅是一种交通方式,更是一种全新的休闲度假方式。”孙齐说,客人们出发前还半信半疑,但回来后满意度很高,后期营销好做多了。
自此之后,我市打造邮轮母港的步伐日益加快,邮轮业如朝阳一般冉冉升起。2015年5月29日,青岛邮轮母港城正式开港,自此青岛正式进入邮轮母港时代。开港运营以来,青岛邮轮母港平均6天接待一个航次,高峰时段达到7次3船同时靠泊、1次4船同时靠泊,成为国内主要邮轮港开港首年靠泊邮轮最多港口。截至2015年底,累计接待客运班轮230艘次、旅客吞吐量约7万人次;接待邮轮35航次,旅客吞吐量32077人次,创造国内邮轮母港开港首年接待游客人数之最,预计2016年邮轮母港接待邮轮将达到70航次。
【关键词】董家口港
落后小渔村变超级大港
■出场人物:于海宁
从落后的小渔村,变成超级大港,董家口实现了完美蜕变,董家口矿石码头有限公司卸船队队长于海宁就是其中的一名见证者。“5年前,我刚到港口的时候,还是一片荒芜,到处在施工建设,现在董家口已经成为了知名大港。”于海宁高兴地说,这期间,儿子也读小学了,港口发展了,自己带的队伍壮大了,实现了家庭、事业双丰收。
回忆起刚到港口的时候,于海宁用艰辛来形容,“那时候,港口还在建设中,尘土飞扬,码头工人们都是吃住在工地。”于海宁说,因为条件有限,他们经常30多人睡大通铺,在板房里暂住。洗澡也成了问题,靠太阳能供水的澡堂经常缺水。“虽然辛苦,但是大家不觉得累,干劲儿十足。”于海宁说,那时候他才35岁,儿子也只有5岁,是最爱和爸爸玩的年龄,但是因为码头建设的需要,他最多的时候一周才回家一次,有时候甚至半个月回一次。“儿子现在读三年级了,因为陪他的时间少,和我都有些生分。”于海宁说。
不过,令于海宁感到高兴的是,在他和工友们的努力下,码头一天天变大,机械设备逐步安装好,厂区慢慢建成。如今的董家口不再是荒芜之地。自来水、取暖等基本设施已经全部开通,还专门为职工建起了四栋宿舍。青岛港还为常驻董家口的员工开辟了职工班车,解决了交通不便的大问题。
“码头试运行的时候,我和工友们都很兴奋,我们第一条船接卸用了30多个小时。”于海宁说,去年12月15日,40万吨超级矿船“董家口”号成功靠泊青岛港董家口矿石码头,这是淡水河谷以港口命名的40万吨大船的首次入华。“看着董家口号驶入的时候,工人们特别高兴,顺利完成了接卸任务。”于海宁说,凭借“大码头、大堆场、大保税、大物流”等综合优势,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正在成为超级矿船母港。
经过短短几年,董家口港区已建成40万吨矿石码头、可停靠45万吨油轮的原油码头、20万吨矿石转水码头等深水泊位,具备了一次性堆存5500万吨货物的仓储能力、每年6000多万吨货物的流通加工能力。未来将被打造成为大宗资源、能源的接卸、中转、物流、贸易中心和临港工业基地。(记者 锡复春 黄飞 康晓欢 王晓先 王婷 孙静芳 王磊江 王建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