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故事】不会玩摄影的作家不是好大夫

来源: 作者:谢小真 孙志文 | 责任编辑:朗拿度 2016-06-20 05:57:32

【青岛故事】不会玩摄影的作家不是好大夫

    【往期回顾】

    【青岛新闻网独家】

    66岁的胡义利是地道的青岛人,干了一辈子医,是青岛市立医院肝胆外科知名专家。

    “人总得活出点味道来!”这位教授级的医学“大咖”有两大人生乐趣——摄影和写作,他笑称自己是“开刀界最会照相的人”。数十年间,他用数万张老照片记录下这座城市的历史年轮;他笔耕不辍,原创近百篇有关青岛的故事,为正在渐渐被人遗忘的久远记忆,构筑起一座充满乐趣的“秘密花园”。

【青岛故事】不会玩摄影的作家不是好大夫

    爱人嫌他是个“败家子儿”

    从十几岁开始,胡义利对摄影的着迷便深深扎根心里。没有钱买设备,他就到处借,从最初的120胶卷相机玩起,到后来135相机和理光相机,他都用得得心应手。上世纪80年代末,在医院上班的胡义利每月工资只有70多元,结婚时家里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他却花了800多元买了一台“天价”设备——奥林巴斯胶卷相机。

    “为了这个事儿,俺老婆天天叨念我‘是败家子儿’!”

    从那时起,每逢闲暇时,胡义利就背着他的相机,游走于青岛的大街小巷,用纪实的拍摄风格记录城市的旧貌新颜。胡义利说,他不爱去拍些名山大川或是秀美自然风光,他的照片更接地气,每张照片都在诉说一个故事,或者表现一个来自市井生活的普通人。

    “五六年前,当时青岛最大的旧城改造工程——云南路片区拆迁。大型挖掘机在废墟上轰隆地响着,四下无人,唯独站着一位套着破衣烂衫的老者。”胡义利走上前询问得知,老人已经八十多岁,上过大学。“老爷子告诉我,都是土快埋到头顶的人了,真的不想走。”一边说着,老人把一张破旧的棕子床垫费力地卸下来。

    “这床垫是解放前的老物件了,当时特别值钱,还好使,等我搬了家再找人给我做张床。可是,就是不知道我还能不能等到那时候了!”

【青岛故事】不会玩摄影的作家不是好大夫

    他用数万张照片记录青岛

    小港拆迁时,胡义利背着相机又去了。“在一座四层小楼里,遍地的建筑垃圾。一层楼的厕所边上,竟然倒着一座维纳斯雕塑!我根据光线,横竖拍了几十张,但总觉得少点什么。”后来,一个穿着迷彩服的民工路过,当他看到这尊赤裸的爱神雕塑,立即露出吃惊和窘迫的表情。“咔喳!”胡义利要等的就是这一刻。

    哪里有故事,哪里即将消失,哪里最能代表青岛,胡义利就扛着相机去哪里。问起他摄影的目的,胡义利说他有一句“名言”恰好能回答这个问题——“自己哄着自己玩儿。”

    数十年里,胡义利拍了数万张有关城市发展轨迹的老照片。2009年,在青岛解放60周年时,青岛市出版了一本摄影绘画书法集,里面收录了老中青三代摄影家共92张摄影作品。

    “这是非常令我自豪的一件事,因为其中就有我的一张老照片!”

【青岛故事】不会玩摄影的作家不是好大夫

    读书“两路子”的“老九”

    除了摄影,胡义利另外一大爱好就是写文章。胡义利有个笔名叫“老九”,是他青岛二中的老校友起的。“《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假扮胡彪进了山,山寨里排行老九。再加上红色年代的‘黑九类’里,知识分子被叫‘臭老九’,我就成了老九!”

    胡义利说,写文章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靠着大半辈子的知识储备。“对待知识,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无论遇到什么,我都要问个究竟。而且我脑子特别活,喜欢动脑,举一反三。”

    1974年,结束两年上山下乡的知青岁月,胡义利进入昌潍医学院,成为一名工农兵大学生。“早些年有‘少不读《红楼》’的说法,说是‘淫书’,容易让少年人移了心性。可后来毛主席说:‘这是一本讲阶级斗争的作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因此,我就托人买了一套老版《红楼梦》。”

    不为家族由盛而衰伤春悲秋,不为宝黛之恋唏嘘不止,学医出身的胡义利却从专业的角度把这部作品“吃透”了。“‘病美人’黛玉的真实死因是空洞型肺结核;宝钗的娘因为薛蟠吃喝嫖赌患心绞痛,宝钗寻了一味药,就是栝楼,有润肺、化痰、滑肠的功效。”

【青岛故事】不会玩摄影的作家不是好大夫

    他是最会讲青岛故事的人

    退休后,胡义利每天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晒”文章。除了亲身经历过的农村题材,写的最多的就是有关青岛的小故事。翻看他的朋友圈,《青岛的里和院》、《古力》、《扎猛子》、《嫚儿》、《望火楼》等百余篇文章,像掺杂着海腥味的风,唤醒老青岛人渐渐忘却的泛黄记忆。

    “青岛有一座著名大学,恐怕你们年轻人都没听说过,”胡义利说,“它叫德华大学,旧址就是现在的济铁局青岛分局。德华大学是由德国人出资、清政府辅助建立的理工学院,也是第一所设立在中国,并得到清政府承认的德国大学。”

    这座后来因日德战争爆发停办的大学到底有多“牛”?胡义利解释道:“当年德国派了老师来上课,其中有一位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发现了伽马射线。另外,当年孙中山受青岛基督教会邀请来青演讲,就选在德华大学里。”

【青岛故事】不会玩摄影的作家不是好大夫

    还原老青岛“拉崖儿”记忆

    胡义利说,史学家大多记录了历史辉煌的一面,但他记录的是更加真实和贴近生活的事情。

    “‘拉崖儿’这个名词恐怕年轻人都没有印象了,”胡义利说,“我们那一代人都知道,特别是男孩子大都去干过。”

    青岛解放初期,港口码头和铁路货场来往运输的货物越来越多,各种运输工具一齐忙活。当时的经济条件很差,没有重型运输工具,很多的物资运输还要靠人力拉的地排车来完成。所以在青岛的老市民中,就有很多拉地排车挣钱养家糊口的。

    “最早的地排车是实木车轮的,车轮的最外层包上一层铁皮,用铆钉钉上,车帮上可以插上挡板,便于袋散装的货物。现在老市区的马路两边还残留着石板铺的条形路,一边马路上有两条,一条约有一尺多宽,中间又是用沥青铺的路,在靠近码头的马路上,还能看到那种石条中央有很深的凹陷,这就是地排车常年累月走在上面所留下的痕迹。”

【青岛故事】不会玩摄影的作家不是好大夫

胡义利向青岛新闻网记者展示他收藏的马车汽笛。

    胡义利说,青岛人管拉地排车的人叫做“拉大车的”。老市区上坡下坡比比皆是,人拉着地排车行走在平路上都很吃力,遇到上坡就更吃力了,经常会有拉着拉着拉不动,车就停在了上坡的半路上了。

    “青岛人称上坡不叫上坡,叫‘上崖儿’。这时候最好能有人给帮着在后面推推,或者在旁边给帮着拉拉,这崖儿就上去了。因此就产生了一个新的行当,叫做‘拉崖儿’。”

    胡义利说,他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也曾经背着大人偷偷地去新疆路、冠县路一带拉崖儿。

    “因为年龄小,体力有限,车主一般不太愿意让我拉,就是让我拉了,也不会给我太多的钱,”胡义利笑着回忆,“我记得,从海员俱乐部拉到冠县路崖儿顶上,车主会给我五分钱,最多时一趟可以挣到一毛钱。这样反复几趟下来,每天傍晚也能挣个两三毛钱。当时的冰棍三分钱一支,一碗青汤面条八分钱,极少的时候也可以去解解馋。”

    “大爷,拉着吧?车主问,多少钱能拉?男孩说,一毛!车主说,挂上吧!”胡义利说,多少年过去了,他常常会回忆起少年的时光,脑海里会浮出这样的画面。

 【青岛故事】不会玩摄影的作家不是好大夫

胡义利家中的一个窗台上,摆满了他的藏品,这其中大多是有一定历史的老物件。

    “人总得活出点儿味道来”

    “我是老三届的最后一届,上的工农兵大学,受教育程度可以说是个‘半残废’,算不上正儿八经的文化人。”坐在书房里,胡义利笑着对青岛新闻网记者说,“可是我们这代人努力了,我们努力地适应并服务这个社会,而且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已过花甲之年的胡义利仍然每天要到医院坐诊,但除了上班时间,读书、写作、摄影就是他最愿意做的事情。“人生其实很短暂,所以人总得活出点儿味道来!”(青岛新闻网记者 谢小真 孙志文)

【青岛故事】不会玩摄影的作家不是好大夫

在市里医院,胡义利提笔画起肝胆图例。数十年的肝胆外科治疗经历,让他对人体的这两个器官格外熟悉。

【青岛故事】不会玩摄影的作家不是好大夫

在家中,胡义利收藏了一台有百年历史的打字机。

【青岛故事】不会玩摄影的作家不是好大夫

在市立医院,胡义利接受青岛新闻网记者的采访。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