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黄海2号”过关,中国对虾添“丁”
近日,黄海水产研究所对2016年度中国对虾“黄海2号”高健康种苗大规模培育工作进行了现场验收,这标志着黄海水产研究所成功培育出养殖对虾新品种。 “黄海2号”生长速度快,收获体质量比未经选育的野生种提高30%以上,目前已在北方地区推广养殖2万亩。
新品种对虾生长更快
“黄海2号”中国对虾已在我国山东、天津、河北、江苏等沿海省市推广应用,目前在北方沿海推广2万亩,实现产值1.2亿元,黄海水产研究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新品种对虾生长速度快,收获体重也比未经选育的野生种提高了30%以上,非常适合大规模商品虾的养殖,丰富普通市民餐桌。
目前全国养殖最多的对虾品种是南美白对虾,但是随着近年来部分地区养殖病害的高发,南美白对虾养殖的成功率呈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黄海2号”的出现将成为未来的市场补充。据了解,1959年我国成功培育出第一批中国对虾虾苗。上世纪90年代末,青岛在全国率先引进和推广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等外来品种,养殖渐成规模,开始冲击中国对虾,三虾争霸历史开启。
历经10代连续选育
据悉,“黄海2号”是采用群体、家系与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经10代连续选育而获得的优良品种,生长速度快,收获体质量比未经选育的野生种提高30%以上。“黄海2号”的这些特点与“黄海1号”高产、稳产的特点形成互补,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
此次验收专家组由来自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天津科技大学等地的专家组成。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黄海所孔杰研究员等专家关于中国对虾 “黄海2号”良种选育和育繁推一体化的情况汇报,以及各扩繁点负责人关于亲虾培育及苗种生产的情况介绍,并通过统计亲虾数量、随机抽样及审查生产记录等方式对中国对虾“黄海2号”苗种扩繁情况进行了现场验收。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清印表示,“加大对虾抗逆性选育工作的力度,开展多性状复合育种研究,不断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新品种(系),使中国对虾养殖业逐步走向成熟和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今后对虾遗传育种研究的方向。 ”
将重振对虾养殖产业
“1993年对虾白斑综合征的暴发性流行,使当时的对虾养殖业一蹶不振。 ”黄海水产研究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强抗病性是中国对虾新品种选育的重要标准之一,比如中国对虾“黄海2号”具有明显的抗病性,表现为不发病、染病后死亡慢等特点,染病死亡时间延长10%以上,表现出优良的生长和抗病性能,养殖池存活率达到60%以上。同样,由黄海所培育的中国对虾“黄海1号”抗逆性强,同比总发病率低,发病率不足10%,而采用未经选育的对照池发病率在30%-40%。
我国的对虾养殖之路
据悉,我国对虾养殖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80年代初至1987年,我国对虾养殖面积从几千公顷发展到近10万公顷,养殖对虾产量从几百吨增长到近20多万吨。对虾养殖成为辽宁、山东、河北三省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最大亮点。 1988年至1992年,我国对虾养殖驶入平稳期,对虾养殖的产量保持在20万吨左右,连续几年产量居全球之首,并在国际对虾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1993年对虾白斑综合征的暴发性流行,国内对虾养殖产量开始急剧下降,全国对虾养殖产量从1992年的22万多吨,下降到1994年的5.5万吨。近年来,黄海水产研究所致力于新对虾养殖品种的选育和研发,随着养殖技术的升级和品种优化,中国对虾养殖开始重新焕发活力。(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