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是一种称谓,更是一种崇敬,一种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先生们”或开学科之先河;或取得世界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或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推动着我们这个大国的进步与发展……他们是我们泱泱大国的国之梁材、民族之魂。相形之下,王健先生在三尺讲台耕耘40余年,默默无闻。
王健,曾用名王建,1925年出生在安丘。15岁他独自从山东去往北京上中学,1942年他与朋友一起偷偷跑到西安,考入了黄埔军校西安分校,成为黄埔第18期学生。
他1943年加入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浴血奋战三年。1946年考入山东大学文史系学习至1950年,成为新中国解放后山大的第一批毕业生。1950年分配至青岛铁中任教,先后担任历史、语文教研组长。连年被评为青岛铁路分局先进工作者、济南铁路局优秀教师、青岛市优秀教师。现任山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青岛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
想象着那个果决刚毅、奋不顾身的热血青年,每天和死神打个招呼、目睹死尸成堆鲜血成河的惨烈依然毫不退缩的勇猛;我想象着那个投笔从戎、御侵卫国的年轻士兵,从众多牺牲者中生还,烽烟散尽,他抹掉战争的痕迹,重新回到校园继续读书的平静;我想象着那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面对那段慷慨悲歌的戎马生涯……
虽然已离开教学岗位20多年,但谈起教育来王健先生的理念非常先进,他说,做老师首先是真诚,用真心对学生;其次是认识到学生到优缺点;再次是要“摆正位置”,与学生平等的互相讨论……
他们为这个国家与民族所奉献的平均年限及其特有的教师品德,也必定会让更多青年老师在无比感动中产生对生命的深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