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政府引领 农村居民免费学“舞艺”
即墨市搭建广场舞百姓舞台 3年培育起3000多支队伍吸引80多万群众参与
这是一组让人吃惊的数字:
近120万人口的县级市,以各社区农村居民为主的广场舞队伍达到3000多支;
全市直接参与广场舞活动的市民超过20万人,间接参与的超过60万人;
1000多个村庄建起了文化广场,政府掏钱培育了2000多名文艺骨干……
短短几年时间,极具地方特色的广场舞,跳热了即墨的城乡。全城互动,全民热舞,并衍生出显著的和谐效应,形成了即墨一种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正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明所说: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是什么、最倾向于干什么,文化活动就要精准对接、重心下沉。各区市要有自己的特色,即墨的广场舞就打造出了自己独到的特色。
即墨的广场舞,是怎样热起来的?又如何改变着当地的民风民俗?连日来,青岛早报采访组深入即墨的乡镇、社区,探究广场舞“即墨模式”的实现路径,解读隐藏在背后的发展密码。今起推出系列报道——“探秘即墨·全民热舞的和谐效应”。
政府引领 农村居民免费学“舞艺”
即墨市搭建广场舞百姓舞台 3年培育起3000多支队伍吸引80多万人
即墨全民热舞的背后,隐藏着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期盼,以及这座城市的领导者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思考和探索。
即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衣立渊说,虽然广场舞各地都有,但即墨将它纳入了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当中,在文化提升工程中加以引导规范,想尽办法让百姓大胆跳起来,走上大舞台,让更多农民找到了社会认同感,实现了自我价值,从而提高了群众的文化道德素养。取得的效果显而易见,村风、民风得到了提升,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保障了即墨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年里,百姓广场舞跳得开心,即墨市各方面的发展也取得长足进步。“山东省首届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相继花落即墨;在青岛市组织的年度群众满意度测评中,即墨市文化工作测评成绩位于我市前茅;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排名中,即墨市位列全国第9位、山东省第1位,是江北唯一进入全国前10强的城市……透过广场舞“即墨模式”这个缩影,也许可以探寻到即墨发展的某种文化密码。
民间缘起>>>
小胡同里摸着黑跳广场舞
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就上升到了重要位置。来自民间的广场舞以燎原之势在城市里迅速普及,大妈们似乎在一夜间“攻占”了城市的街头广场、小区空地,成为很多人缓解压力、调剂生活的文化活动。
广场舞具体什么时间传到即墨农村,已经无从考究,但很多人对舞动之初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当时的农村,受思想观念的影响,加上没有场地,大家还是比较拘谨,偶尔有人跳上一段,也都是找个人少的地方,不愿意声张。
4年前,即墨市北部的灵山镇的一件小事,折射了即墨广场舞发展之初的状况。那时候,广场舞刚开始流传到农村,家住灵山镇河南一村的村民孙玉玲是一名广场舞爱好者,一天晚饭后,她和两名喜欢广场舞的邻居一起来到村里的一条小胡同里,伴着手机里欢快的舞曲,摸着黑跳了起来。尽管手机音量很小,但又唱又跳的场面,还是被路过的村民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村民走出家门,围在胡同里看她们跳舞,这虽然让孙玉玲有些不好意思,但大家的夸赞给了她们继续跳下去的动力。
即墨市移风店镇的张王庄村,最先跳广场舞的几名村民也有着类似的感受。当时除了缺少合适的场所外,多数村民也压根不会跳,不少人在家跟着电脑、电视里的画面学习、模仿,大家都渴望能像城里人一样,有个广场、空地,可以用来跳舞锻炼。广场舞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大众健身活动。说起广场舞的萌芽和流行,村民逄文霞说,就像村里的年轻人喜欢聚在一起打篮球一样,他们这些中年人,感觉跳跳舞、出出汗,大家一起聊聊家常,能让忙了一天的身体放松下来,心情也愉悦起来。
顶层设计>>>
广场舞成推动群众文化抓手
“广场舞已经成为新时代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如果加以规范和提升,就成了很好的文化载体,不仅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还能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对于当初选择主动推广广场舞文化,衣立渊介绍说,随着广场舞在全国兴起,即墨市委、市政府敏锐地意识到,在有着悠久秧歌历史的即墨,广场舞是推动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一个很好的抓手。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当地政府部门清楚地看到,广场舞在农村尽管深受欢迎,但存在缺场地、少教练、没组织、无特色等问题。看到广场舞的群众基础和发展瓶颈,政府因势利导,决定从广场舞切入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提出了专门的文化提升工程,由即墨市委宣传部牵头指导、统筹协调和推进落实。
整个提升工程,就是围绕广场舞这个载体,真正深入到广大群众的内心,寻找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助推的抓手。最近的3年时间,作为即墨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之一,文化建设每年都要投入专项资金。把广场舞作为繁荣农村群众性文化的切入点,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以广场舞为载体的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即墨迅速蔓延开来。
“即墨的广场舞活动,恰恰可以达到繁荣农村文化活动、教育农民的效果。所以,即墨就把文化提升工程的着力点放在这上面,利用广场舞这个载体来繁荣农村文化,提升民众的道德文明水平。”即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克辉介绍,广场舞的推广,除了让更多人认识到舞蹈文化之外,这类群众文化也能够帮助群众培养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素质,在潜移默化中,让大家身心愉快,对于身边事物的审美都有所提高,看到更多美好的东西。
广场建设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广场舞深受基层群众喜爱,而场地受限制,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才能让更多群众舞动起来。即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克辉说,政府的介入,首先从农村广场舞的场地开始抓起。3年前,即墨1033个村庄,除了个别城乡结合部的村庄有文化广场外,绝大多数村庄没有可供居民跳舞的场地,而这一问题也正是即墨市委、市政府第一个要解决的瓶颈。
2014年的即墨市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到:确保3年内每个街道建成2处、每个镇建成1处百亩以上休闲健身公园。在当年公布的即墨市政府市办实事中,也专门列出一条:利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镇级休闲健身公园建设任务,年内在城区及周边先期开工建设6处镇级休闲健身公园,同时年内再建6处镇级全民健身广场、200处村庄文化休闲健身广场,逐步打造15分钟市民休闲健身圈。
政府的重视,让有着广场舞梦想的即墨人,很快梦想成真。此后,连续3年的政府实事中,都有一条是关于文化广场建设的。如今,在即墨市,村村都建成了文化广场,农村群众有了跳舞的专属场地。
“既然老百姓喜欢跳,就要让大家跳出水平,跳出花样来,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自我价值。而摆在眼前的问题,就是要帮助农村群众创造学‘舞艺’的条件。 ”衣立渊说。
3年前,首批来自即墨市各个农村的百姓广场舞爱好者,经过村镇选拔,第一次走进了即墨宾馆,接受了一次封闭式培训。这是即墨在文化建设历史上,首次由政府出资,请农民进城接受广场舞专业授课,至今让许多参加培训的农村大妈们难以忘记。 “现在的即墨市,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的文化广场,红红火火的广场舞已成为一道亮丽风景。”即墨市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高玉虎介绍,今年的海选赛从五月初开始,经过半年的选拔,在各镇、街道进行了18场海选赛,经过镇级海选赛和市级复活赛的激烈角逐,最终有20支队伍从3000多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进入全市决赛。在整个活动中,政府直接面向行政村文化骨干开展广场舞培训,调动了基层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培育了一批根在基层的文化骨干队伍。
连续3年,政府每年都从青岛甚至更高层面请来最好的文艺老师,集中举办即墨农村广场舞培训班,到目前为止,已经培育出了2000多名文艺骨干。现在,整个即墨1000多个村庄,广场舞队伍已经达到了3000多支。
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容易组织,但难在持久,基于这点考虑,即墨市委、市政府在培训农村文艺骨干的同时,又在谋划一个更大的百姓舞台。 “制订广场舞大赛前,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群众调查,怎样将广场舞文化提升到农村群众自我教育的高度,怎么样通过广场舞这个载体,提升农村百姓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质,成了制定这场比赛的核心问题。 ”张克辉介绍。
“广场舞第一年比赛时,并没有这么多人参与进来,但现在人数越来越多了。”张克辉说,前几年,跳广场舞的居民三三两两比较分散,人数有限。从即墨第一届广场舞大赛之后,参赛的队伍发挥了“酵母”作用,参与跳广场舞的人数越来越多。连续3年的广场舞大赛,即墨电视台直播决赛,直接观看的市民就达到60多万人。目前,即墨市村居广场舞队伍发展到3000多支,全市直接参演人员达20多万人。
说法
青岛市委党校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刘文俭
“即墨模式”有很好借鉴意义
“我们的广场就应该是市民交流的空间,即墨市通过政府搭台,通过硬件、软件双管齐下,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将人们聚集起来,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给人们带来满满的幸福感,这种模式非常好,其他地方也应该这样做,媒体也应该大书特书。 ”青岛市委党校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刘文俭对广场文化的“即墨模式”给予高度评价。
刘文俭认为,地方政府除了要抓精英文化,更不要忘记大众文化是基础。有些地方政府在文化建设时忽略了基层和乡镇,而即墨正抓住了这一点,将它做大做强,通过打造浓郁氛围的广场文化,人们实现了在现实中的互相沟通、互相包容、互相帮助。既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落到了实处,对其他区市来讲,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青岛市群众文化艺术馆馆长陆玲
自觉文化行为提升市民素质
群众参与度是文化活动社会效益的“晴雨表”。广场舞大赛最大亮点就是群众参与性,选手不设门槛、不限学历、不限年龄,所有市民均可报名参加。
广场舞“即墨模式”,最重要一点就是围绕满足群众文化权益需求,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发展供需契合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即墨市利用青岛市“五王”大赛举办的有利契机,将广场舞纳入全市广场文化活动建设中来,并给予适当的培训,规范引导,不仅提高了市民的参与热情,更提升了艺术品位。
对于群众文化艺术而言,政府部门的支持、引导,产生了良好社会效应,文化行为一旦成为自觉,就会激活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这样可以对市民进行文化熏陶,提升市民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记者 康晓欢 刘海龙 孙启孟摄影 记者 赵健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