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千亿级产业链挺起青岛制造脊梁
实体经济托举青岛腾飞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青岛做厚家底做足成色》的文章,高度赞扬了青岛实体经济。
众所周知,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基础,是提升城市地位的重要抓手。回望青岛近几年的发展之路,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紧抓实体经济不放松。近几年来,青岛一手抓规模与转型,一手抓创新与技改,推动实体经济加快向新兴、蓝色、高端和智能方向发展。实体经济不断交出出色答卷:“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第11位跃升到第5位,总量在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三位;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在全国负增长的情况下,增长15.3%;发明专利申请量比2011年增长近16倍,在副省级城市中位次由第13位上升到第1位……青岛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跨越千亿级台阶,2016年,终破万亿元大关,在奋勇争先的全国城市行进图上,刻下熠熠生辉的“青岛坐标”。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青岛实体经济能“逆势飞扬”,除了百年现代工业基因的“底蕴”外,拼块头、重品质、找定位、补短板、创时代的齐抓共管是青岛做厚家底、做足成色的关键所在。今起,早报推出系列报道,细说“青岛现象”背后青岛经济的升级换挡之路。
制造业是最重要的实体经济,也恰恰是青岛的优势特色之一。 “青岛制造”是 “中国制造”一路砥砺前行的典型缩影。青岛的工业享誉国内外,拥有“上青天”的美誉、 “五朵金花”的骄傲和“品牌之都”的辉煌。然而,当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如何赋予制造业新的生命力,成为亟待破解的新命题。
青岛敢于破题抢先布局,打造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挺起青岛制造脊梁,引领全市工业和实体经济上规模的同时加快向蓝色、高端、新兴转型升级。今天的青岛已经构建起了基础雄厚、特色鲜明的工业体系,2016年,全市十大新型工业千亿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3840.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75.7%,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新路径。
[定调]
青岛抓实体经济不放松
在去年9月举行的、有“轨道交通展览奥运会”之称的德国柏林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上,中车四方所打造的一款智慧列车,惊艳了与会者;海尔研发的世界上首台3D打印空调惊艳亮相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青岛作为曾经的老轻纺工业城市,已实现了向中国制造业名城和品牌之都的战略转型。
早在2011年,青岛服务业占比就已超过第二产业,但青岛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工业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因此,在十一次党代会之后,青岛随即召开加快先进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发展动员大会,使青岛的转型演绎为“加快服务业发展”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双轮驱动”和此长彼长。
[破题]
壮大经济总量提高产品层级
如何提升实体经济?青岛立足实际,祭出有鲜明特色的“青岛方案”。 2012年,青岛提出打造家电、石化、服装、食品、机械装备、橡胶、汽车、轨道交通、船舶海工、电子信息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力图构建特色鲜明、产业集聚、链式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壮大经济总量提高产品层级。而今,十条千亿级产业链已硕果累累:2016年,全市十大新型工业千亿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3840.2亿元,同比增长6.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75.7%,成为青岛制造业争胜全国的利器。十条千亿级产业链带动青岛工业整体提升,青岛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00多家,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7万亿元,在同类城市中排在前三位。
产业链亮点:
轨道交通领衔高端制造转型
今年春运中,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投入动车组1009列、1144组,覆盖全国90%以上的高铁线路,青岛实至名归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高铁心脏”。据统计,全国60%的高速动车、25%的城轨地铁都是青岛造,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正是青岛推广的十条千亿级产业链之一。
“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而且难以捕捉,如同射击场上的移动靶,而企业满足市场需求就像在打靶——你只有具备行业领先的创新能力和全谱系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研制能力,才能精准地击中一个又一个移动靶。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总经理马云双用这样的比喻,来揭示企业高端定制、行业领先的底气由来。
汽车产业链成为后起之秀
近期,中国最大的重型汽车生产企业的中国重汽,将投资15亿元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新能源商用车项目,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商用车2000辆,产值18亿元。从整个青岛来看,汽车产业链作为后起之秀,潜力无限。北汽、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新产品不断下线,将为全市汽车产业链带来新的增长点。
“预计到2018年初,主机厂将实现全面投产。 ”一汽大众(青岛)华东生产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主机厂的顺利建设将倒逼30家核心零部件企业加快建设投产步伐。目前,已经有23家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扎堆落户即墨,并将围绕一汽大众开展生产业务,给一汽大众乘用车提供零部件,未来将进一步完善青岛汽车产业链。
支撑
产业集聚区推动实体经济换挡
建立产业集聚区,发挥集聚效应,是实现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的有力支撑,也是青岛推动实体经济换挡升级的又一法宝。近年来,我市把50个工业产业集聚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引擎和新增长极,促进全市工业产业集聚度持续提升。在青岛城阳区棘洪滩,曾经荒芜的盐碱地,如今已集聚中车四方、庞巴迪等100多家整车装备及零配件配套企业,成为闻名遐迩的“动车小镇”。
2016年,50个工业集聚区完成工业产值11480亿元,同比增6.9%,其中,黄岛家电电子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1028亿元,实现我市千亿级集聚区零的突破。
目标
工业总产值剑指2万亿
十条千亿级产业集群就如劈波斩浪的航母舰队,体现着青岛转型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产业优势、政策东风,种种利好成为一把把打开青岛经济升级的金钥匙,推动青岛经济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
对此,我市又提出实施产业创新行动,加快推进“青岛制造2025”的要求。争取到2020年,构建功能完善的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互联网工业三大产业创新体系,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基本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新型工业产业链,建成国内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城市。(记者 王婷)
上一篇:李群书记再推实体经济 青岛今年这样发力
下一篇:习近平寄语新闻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