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铁腕“治气”,呵护“青岛蓝”
将生态文明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环保基础环节 从细节做起改善空气质量
“到2020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不低于85%,优良天数310天以上。” 青岛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我市未来几年空气质量改善提出明确目标,环保部门将这一规划大目标分解为2017年乃至未来几年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小目标。科学决策、精细执法、铁腕治气、生态修复……这一系列举措将让市民呼吸的每一口空气变得更清新更洁净。
呵护“青岛蓝”,科学决策精细执法
27岁的王欢喜欢跑步,平均每天跑两公里。“元旦期间,我在雾霾天外出跑步,回来后嗓子就难受,咳嗽不止。后来,听取了医生的建议,跑步前先查一下空气质量指数。原来光听说空气对呼吸系统有影响,这次是亲身体会啊。”
为了获得让王欢们适宜的“锻炼空气”,逐步改善空气质量,让“青岛蓝”常驻,今年我市将突出对PM2.5、有机废气、污染源的防治工作,科学谋划。
青岛市环境监测站空气质量预报中心主任孙萌和她的团队每年都要分析过去一年青岛市空气颗粒物的来源。从他们所做的源解析结果看,城市扬尘对PM2.5和PM10的贡献率最大。2015年城市扬尘对PM2.5的贡献率达22%,名列第一。
“要保卫‘青岛蓝’,首先要治理城市扬尘。”孙萌说。
2017年,我市将严格落实建筑工程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在具备场地和工期条件的建设工地安装视频监管系统;加强建筑废弃物管理;推广“洗扫一体化”道路机械化保洁模式,创建省级“深度保洁示范路”,打造50条示范路、360条一级路、480条二级路。
而改善空气质量,不仅需要宏观政策,也需要对每一个治理细节的苦干、实干和“较真”,用“小目标”来推动“大目标”逐步达成。
2017年全市煤炭消费量比2012年消减151万吨,完成40台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发展清洁能源、新建天然气管网180公里、新增天然气用户8万户,推广绿色建筑、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200万平方米以上,推进老城区企业环保搬迁工作、争取搬迁企业关停4户以上……“把责任细化到治理的最基础环节,这是我市倡导的精细化执法的基础。”市环保局污防处处长李德成说。
数据统计显示,从2016年11月到2017年3月22日,全市共检查燃煤污染源单位1684家次,监测燃烧设施748台套,检查扬尘及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735家,立案查处废气类违法排污行为49起,罚款271万元。
铁腕治气,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32岁软件研发人员张林两年前主动申请从外地调到青岛工作的动因就是向往青岛的好空气:“之前有一次到这儿出差,那天天特别蓝,伴着海风,我特意多吸了几口青岛的空气。”到了青岛以后,他发现青岛有时也有污染,但在他可接受范围内。“只要时间允许,我尽量乘公交、地铁或拼车上下班,这就是所谓的‘绿色出行’吧,我相信会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有所助益。”
张林的感受,也印证了青岛市的空气污染源解析结果。2015年,机动车尾气对PM2.5的贡献率达14%,在城市扬尘、二次硫酸盐、煤烟尘之后,排在第四位。在2017年我市的铁腕治气决策中,防治机动车船排气污染被重点提及:加强对黑烟车、未经环保检测车辆等违规车辆的监管,加快“绿色港口”建设,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2017年7月1日起所有制造、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的重型柴油车须符合国V标准要求,全市加油站供应的普通柴油全部达到国IV标准。
改善空气质量,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仅偏于一隅无法取得理想效果。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强调大环保,气、水、土的综合防治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如果水出问题了,根源往往是在岸上。”家住李村河畔的李先生对此深有感受。他在岸边生活了40多年,经历了李村河部分河段水质由清变浑再变清的过程。“河水浑浊的那几年,空气中有一股怪味,别提到岸边溜达了,走路都想尽量避开。”后来,我市为改善河流水质,“河”“岸”共治,推动全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现在,沿岸景观带次第建成,河水清澈,锻炼休闲的市民又找到了新的活动地点。
我市在改善空气质量,打好蓝天保卫战的过程中,治气和治水多重发力。2017年,我市将分批实施重点行业企业清洁化改造,全面排查13处省级以上工业聚集区废水预处理、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建设运行情况;完成11个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项目,新扩改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或再生利用要求;完成12处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实现城市建成区基本无黑臭水体目标;继续实施墨水河深度治理工程;推进嵯阳河、泽河湿地建设项目,确保河流水质稳定达到地表V类水质标准。
多措并举直指我市空气质量的逐步改善。在环保一线工作了38年的陈凯有一个梦想:“我的小孙子今年刚满2周岁,小朋友抵抗力差,带他长时间出门前都会查查局里对外发布的AQI指数。我希望等他再大一些的时候,每次点开网站,里边的数值都在0-100之间,出行提示也都适宜户外活动或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