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区的最西端,矗立着一座灯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就是青岛人眼中的团岛。 今天的团岛灯塔已被周围更高的大楼团团围住,但她依然是老青岛心中最接近“海”的地方。这盏世纪灯火,一直默默守候着胶州湾峡口百年不变的风平浪静。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总兵章高元带四营官兵驻扎青岛,为便于部队军需物资的运输,建了两座码头,其中一座就是栈桥。 转眼百年过去,栈桥的回澜碧波,遥遥衬托青岛湾西畔光阴未改的安居乐业。
青岛国际俱乐部旧址(现中山路壹号),是德国建造师保尔.费里德里希.里希特主持设计建造的,建成于1911年10月,是当时青岛各界人士的社交场所。
老青岛的西镇,指广州路以西的区域,德占时期主要为德军码头和兵营。1901年夏,在距离团岛南面海岸线大约一里路的一片坡地上,第二个华人劳工住宅区诞生了,因处于观象台以西,被命名为台西镇。 这是兰山路上空自东北向西南拍摄的老西镇,最远处是团岛,贵州路、西康路、南阳路、单县路和汶水路划分的街区,整齐有序,轮廓随海岸线而变化。
德国水兵俱乐部旧址(现光影1907)位于中山路南段,该建筑1901年开工,1902年5月10日建成启用。经认定,青岛水兵俱乐部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商业电影院。
海滨旅馆旧址,位于南海路23号,是当时东亚地区首屈一指的高端酒店。1912年,孙中山在青岛停留时曾入住海滨旅馆。
巷子邻里相连,屋顶房顶相通。一片片屋瓦,一个个院落,构成了西镇最真实的样子。
二院、五院、八院……大家几乎敞着门过日子,夏天都会支张小桌在门口吃饭。
还有金城影院,曾经活跃在西镇孩子的记忆里,作为曾经西镇最高级的电影院,谁小时候没去看过几场电影啊~
西镇的学校不少,青岛一中和青岛二十四中算是其中的“王者”。 台西镇的第一所学校台西镇公学堂,建于1915年,几经变迁之后,成为了现在的青岛市第二十四中学。青岛一中,自不必多说,谁都说不清楚一中到底有多少美女帅哥。到了放学,一水的身穿白校服的少男少女哗啦哗啦地走出来,说不定下一个黄晓明就在其中。
当年的西镇人也有西镇人的时尚。最靠近海的人,在青岛就叫“洋气”。 不扎在裤子里的白衬衣、肥大的蓝色海军裤、白边黑布鞋(也就是回力鞋)、双闸自行车,还有马粪包(上班的人装铝饭盒用的)。
香港电影《巴士奇遇结良缘》上的大喇叭裤、日本电影《追捕》上的“矢村头”,还有美国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中主人公麦克·哈里斯戴的蛤蟆镜,都演变成了当时的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