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他放弃安逸生活替父亲扛起梦想 "精英"是父子俩一生的招牌

2020-06-30 05:40 作者:李倍 张力伟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独家】

文/李倍 视频、图片/张力伟

你愿不愿意为了父亲的梦想放弃自己安逸的生活?曹安铭的回答是肯定的。

说起曹安铭,就不得不提到他的父亲,中国武术散打界的泰斗曹茂恩。作为一个“武二代”,在曹安铭头30年的生命里,他的名字常常会被人忽略,因为别人习惯称他为曹茂恩的儿子。

曹茂恩自幼习武,辉煌一生,是享誉全国的散打名教头,曹安铭从小看着父亲打拳,跟着父亲四处比赛,也亲眼见证着父亲创立武馆,开馆收徒。但一生习武的父亲洒脱惯了,收徒弟只讲究“眼缘”从不过问学费,久而久之,武馆的经营出现困境,而随着父亲年事渐高,武馆还要不要开下去成了压在父亲心头的一块巨石。

“你愿不愿接?不愿接就关了吧。”尽管父亲说得潇洒,但曹安铭依然看到了父亲眼神里的的落寞。而接手武馆这件事,对于那时的曹安铭来说无疑是道艰难的选择题,他虽对拳击和散打都不陌生,但接手武馆就意味着要放弃他如日中天的事业和安逸的生活。把一个30岁男人的全部成就统统归零再从头开始,谈何容易?但曹安铭知道,父亲是有多么热爱武术事业,“精英”之于他早已不仅仅是一块招牌,而是生命的一部分。“只要我活着,就不能让‘精英’死了。”这是曹安铭给父亲的答案。

他坐在自行车的大梁上 跟着父亲“拉赞助”

今年的父亲节,曹安铭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小时候没少给您添麻烦...现在,希望您以我为傲!节日快乐@曹老师。曹安铭口中的曹老师,就是他的父亲,中国武术散打界的泰斗曹茂恩。

人们常说“星二代”的童年都在摄影机下度过,而“武二代”的童年则是在拳击垫上度过的。曹安铭说,他刚记事时,父亲还只是个业余的散打教练,他带队训练时,自己就在垫子上跑来跑去,跑累了就坐下来看父亲训练,有时候也跟着比划比划。除了拳击垫,父亲自行车的大梁也是曹安铭常待的地方,那是一辆很破的大金鹿自行车,除了铃不响哪都响,但就是这辆很破的自行车,它的大梁曾载着年幼的曹安铭随着父亲南征北战,也因此父亲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马背上的水手。

父亲是个“武痴”,他为散打队的付出让坐在大梁上的曹安铭都看在眼里。当年父亲从拳击转到散打时,带领着一支业余散打队,为了能让这支散打队有比赛经费,寒风刺骨的冬天,父亲骑着自行车带着年仅7岁的曹安铭赶到50里地外的一家工厂“拉赞助”,“大清早出发,中午才到,下午等来了厂长给的1500块钱赞助费,有了这钱队员就能去比赛了,我父亲冻得双手发紫,可他却笑得很开心。”曹安铭说,尽管“拉赞助”这事儿已经过去了30多年,但他至今仍记忆犹新。

放弃安逸生活 他决定替父亲扛起武馆

在曹安铭的眼里,父亲的拳击生涯是靠他自己一点一点打出来的。改革开放之后,拳击解禁了,散打也被列入了全运会项目,但是对于父亲来说,当时已经年过三十的他错过了一个拳手的黄金年龄,只能退居二线作为拳击、散打教练,山东散打队的前身就是父亲带出的班底,在之后的全国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由曹老爷子带队的散打队拿回了五枚金牌。

与父亲的拳击人生一并构建起来的还有位于大尧三路上的精英武馆,彼时,父亲时任山东队总教练,学生和徒弟遍布全国,买下这间武馆的初衷本是为了方便会客,后期武馆开始陆续招生,父亲习武一生很是潇洒,收徒弟极看重“眼缘”而不过问学费,由于父亲教拳认真,慕名而来的学员不少,“精英”很快就成了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尽管父亲在散打圈叱咤风云,但年轻时的曹安铭并没有想过要子承父业。初中毕业后,曹安铭凭借运动员特招进入山东体院,毕业后出国深造,留学归来,曹安铭在青岛和澳大利亚两国间做起国际贸易生意,不仅生活安逸,收入也非常可观,一单生意往往能顶上父亲教几年的拳。

而随着父亲年事渐高,武馆在运营上也出现了问题,武馆还办不办成了压在曹氏父子心头的一块巨石。“你愿不愿接?不愿接就关了吧。”尽管父亲说得潇洒,但曹安铭依然看到了父亲眼神里的的落寞。而接手武馆这件事,对于那时的曹安铭来说是个艰难的选择题,他虽对拳击和散打都不陌生,但接手武馆就意味着要放弃他如日中天的事业和安逸的生活。把一个30岁男人的全部成就统统归零再从头开始,谈何容易?但曹安铭知道,父亲是有多么热爱武术事业,“精英”之于他早已不仅仅是一块招牌,而是生命的一部分。思虑良久,最终曹安铭决定替父亲扛起武馆。

“只要我活着,就不能让精英‘死了’”

在接手武馆之前,曹安铭虽然顶着“武二代”的光环,但他并没有在武术的道路上有过多少造诣。“我9岁学游泳,12岁跟着父亲系统的学过散打,之后上体院学理论知识,毕业后出国留学,要说成就那时候真一点没有,有的只是‘曹茂恩的儿子’这个头衔。”曹安铭说。

“曹茂恩的儿子”这个头衔对他来说是无形的压力。曹安铭坦言,当年接手武馆时,各种各样的风言风语不绝于耳,“曹茂恩的儿子”这几个字开始变得刺耳。“从国外回来的纨绔子弟接手武馆,又没什么真本事,很多人看不起我。”曹安铭说,最让他伤心的是这里面也有父亲的徒弟,那些曾经看着他长大的人。

“我那时候就想一定要做出点成绩来让别人闭嘴,但我心里也打鼓,我拿什么做出成绩啊?”曹安铭说,立志是一回事,等真正实践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了。曹安铭说,2007年前后还没有商业化运营的概念,武术又是一个濒危行业,一间100多平米的武馆只有10个学员。“我经常把团体课上成私教课。”说到这里,曹安铭笑起来,别的武馆或俱乐部,一节课低于一名学员就不上课了,但在那时的精英武馆,只有一个人来上课是常有的事,但即便如此曹安铭也会认真地教完一节课。

回想起那段艰难的日子,曹安铭感触良多。别人都以为他“背靠大树好乘凉”,却不知道父亲留给他的只是一块“精英”的招牌。他说那时候的自己每天都很焦虑,每天都在想武馆的生存问题,“我晚上经常失眠,满脑子都在想‘今天怎么就来了一个人?是我教的不好吗?难道精英要砸在我手里了?’无数次的想,就像魔怔了一样。”

晚上失眠,白天他也睡不着。馆里没人的时候,曹安铭就上网看专业的比赛视频,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所有的教学视频、比赛视频几乎都被他看了个遍,“我那段时候就是一种破釜沉舟的信念,只要我活着,就不能让精英‘死了’。”

泰拳打出名堂 他要给“精英”开分馆

没有广告宣传,也没有自媒体营销号,曹安铭只能靠自己的本事,一拳一拳地教学员,再让他们口口相传。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精英武馆从10名学员增加到100多名。而2008年,曹安铭还干了一件足以影响武馆发展的大事,那就是参加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办的首届中国职业泰拳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

学武讲究采众家之长,曹安铭走的就是这个路子,凭借在武术圈里敏锐的洞察力,他成了国内最早一批接触泰拳的运动员。靠着认真踏实的劲头,他从全国泰拳比赛的边裁逐步成为场裁,2017年他更是成为全国泰拳锦标赛裁判长。与此同时,曹安铭作为中国泰拳国家队的教练,带领队员在泰拳项目上斩金夺银。从2017年的世界泰拳锦标赛,到2019年的世界泰拳锦标赛,曹安铭挂帅出征三届世锦赛,斩获四枚金牌,并成为首位踏上世界运动会泰拳项目赛场的中国教练。

“其实2009年的时候我就有点名气了,那时候就有人上门来跟我谈合作,开分馆。”曹安铭说,分馆到底开与不开,他和父亲产生了分歧。“父亲比较反对(开分馆),他觉得我分身乏术,执教之余的时间能搞好这一间武馆就不错了,最主要的是他怕分馆给精英‘臭了门子’。”曹安铭说,可那时的他才30多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既然要干就得干出个名堂,抱着这样的想法,曹安铭决心一试。就这样,精英武馆的第一家分馆——中联精英搏击俱乐部开业了。

他延续了父亲的梦想 也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直到现在,老爷子也顾虑重重,觉得开这么多分馆很累,也很费精力,但我现在停不下来了,因为跟着我‘吃饭’的徒弟太多了,是这个事业在逼着我往前走。”曹安铭说,大尧馆的馆长是他的徒弟,5年前他是第一位回武馆做专职教练的人,“老爷子对我的言传身教是做人做事要江湖,我做事从不亏待兄弟,这就是我理解的江湖道义。”

曾经在大尧馆学拳的那10名学员,如今都在曹安铭的各个分馆里做教练,“我鼓励他们毕业后出去发展,但我也跟他们说,如果在外面闯荡的不如意,精英永远给你留一个位置。”冲着曹安铭的为人和义气,回来执教的徒弟越来越多,而曹安铭也在教练待遇上很是大方,“我父亲那一辈靠打拳都吃不上饭,但现在不同了,我要让这些教练不仅有饭吃,还要吃的好。”

“即便我不在馆里,我也敢保证,他们的教学质量不会打一点折扣。”曹安铭说,与其说是他带着徒弟们“吃饭”,倒不如说是徒弟们成就了他。如今,在曹安铭和一众教练的努力下,“精英”已经在青岛建立起14家搏击俱乐部,各类技术动作的引入,尤其是曹安铭所擅长的泰拳,早已将原本定位于散打的训练升华为传授搏击的技巧,如此一来,俱乐部既是父亲梦想的延续,也是曹安铭事业的开始。

对于现在的成绩满意吗?曹安铭思索了片刻:“我对自己在运动生涯上取得的成绩很满意,但要想让“精英”从一个招牌变成一个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说,“有句话我从没对外讲过,但它一直在我的信念里,终有一日,我要让父亲的‘精英’无处不在。”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