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专访青岛九旬老兵:枪林弹雨中险些牺牲 虱子太多棉衣用锅蒸

2022-09-03 06:21 作者:宋波鸿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独家】

(记者 宋波鸿)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7周年纪念日。战争固然残酷,回忆却依然涌动。夏末秋初,青岛八大湖社区,青岛新闻网记者特别来到了已经94岁高龄,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宫健老人家里,为他献上一束鲜花,听他讲述77年前的故事……

虽然已经九旬高龄,但讲起70多年前的战争经历,宫老显得精神矍铄,嗓门也大,气势十足。“当时胜利之时,村头敲锣打鼓的,别提多高兴了!我和战友们抱在一起哭,是又激动又高兴啊!”回忆起那来之不易的一刻,宫老现在依然心潮澎湃。

12岁入伍 他成了队伍里的“飞毛腿”

1940年,年仅12岁的宫健便入伍。“我现在还记得,‘八一’的时候,我们来到牟海县哨儿村,为了庆祝节日,部队给我们准备了一顿好饭,吃卷子(馒头)和猪肉。过完了‘八一’,我们就被送到了东海司令部(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去当勤务兵,一直到我14岁才从勤务兵转为传令兵。”

说起自己当时入伍的经历,还颇具传奇色彩。宫老介绍:“那年,我11岁,有一天晚上,干活回家晚,隐约看到村里三个人去到一个隐蔽的沟渠里了,回家就跟父亲说了。结果三天后,那三个人当中的一个上我家来,问我,你小子看到了什么?还继续问,你什么时候看到我们去那了?还有没有跟其他人说过?还好当时有个大爷帮我解围。”

后来,小宫健才知道他们原来就是地下党员。没想到的是,几天之后,三个人又上门来找他,几经沟通之后,他们开始经常让小宫健传递消息。这次偶然的“遭遇”,便成了宫健与共产党员的第一次接触。1940年,宫健离开家后,首先想到的便是参军。

因为跑得快,从1940年起,宫健就成了队伍中的“飞毛腿”,并担任起送信工作。想起战场上的经历,那些子弹似乎还在肚皮附近乱飞。甚至战友被子弹打开的头颅,依然历历在目。

火力太猛 险些在枪林弹雨中丧命

“1943年,我们得到情报,敌人要抢占一个村庄,我们提前在公路两旁埋下地雷,就在这次战役中,我负了伤,在我跑的过程中,窜出一个敌军,他一刺刀扎到我侧腰处,还好只是划了一道深口子。恰好当时的一个班长过来,一砖头砸在敌人头上,把他砸晕了。”就这样,那位班长一路拖着宫健,那也是他第一次在战场上死里逃生。

“那时候敌人军备特别好,打过来的时候火力特别猛,所以我们只能在村子里跟他们游击战。因为地形熟悉,并且能随时找到掩体掩护自己,就这样逐步消耗对手。有时候夜里睡觉都手脚抱着枪,随时准备战斗。”据宫老回忆,印象中那些扫射的子弹就在他的肚子旁边交叉飞过,他双手十指交叠,形容战争场面。

为了能够应对敌军连日连夜的偷袭,宫健和他的战友练就了各种“超能力”:他们可以根据草地里的小动物判断战场情况。比如兔子跑过来,说明敌军有异动,就要准备开战了;另外,如果一群鸟突然飞了起来,那就要警惕敌军是否要突袭。

另一个让宫健他们特别头疼的就是虱子,他说:“现在年轻人你可能不知道,那时候虱子在我们的棉衣里来回窜,还咬人。实在太多了,受不了,我们干脆就把棉衣都脱了,放到锅里蒸。”宫健说,当时和战友真是想到了各种各样应对极端环境的办法。

先后六次“挂彩” 体内弹片成“老友”

抗战胜利后,1946年宫健进入抗大学习,毕业后又投入了解放战争中。讲起自己多次“挂彩”(负伤),宫健还是记忆犹新,并倍感生命珍贵。

烟台解放之时,宫健的部队番号是警备四旅,等到从抗大毕业回去,部队番号就变成了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第二十六师,他先后担任骑兵排长、副队长。当时的第一仗就是攻打新泰莱芜,第二仗是攻打敌军将领李仙洲,第三仗是孟良崮战役……其中属孟良崮战役尤其惨烈。正是在一次次大大小小的战役中,宫健屡立战功。

宫健老人与家人。

“我前后共‘挂彩’六次。其中有一次,一颗子弹打到了腿上,无法就地治疗,只能一直接着跑,弹头就顺着下去了,等到就医的时候,探针在里面找了许久才最终把子弹取出来。”宫健负伤最严重的一次是在淮海战役的时候:“我当时站在坦克上,一颗子弹打在坦克上,弹片跳起来反弹进我的脖子里,我当场就昏迷了。”而这个弹片最终成了宫健的“老朋友”,至今一直没有取出。

抗日老兵宫健简介——

1928年8月出生,现居住在青岛市市南区。1940年3月在威海乳山(牟海县六区)入伍。194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抗日战净、解放战争,负伤6次,重伤2次,动静脉之间和两个脚踝处至今仍有弹片、弹头未取出,腿上伤痕累累。军旅生涯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等。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