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独家】
(记者 李丽涛 宁冠宇)
2月21日,当23名青岛勇士顺利完成赴土耳其抗震救灾任务,“青岛红十字救援队”的名字再一次出现在大众的眼前。
任谁也想不到,这支闯荡生死之间的救援队,最初竟然是由7名无线电发烧友组建而成的。15年来,从当初籍籍无名,到如今战功赫赫,这些人怀揣着“公益救援”的初心,从零开始,一步步前进。国内救援、国际救援,充满未知艰险的灾区前线总能看见他们的身影,他们不仅守护着青岛市民的平安,也在用尽全力守护着更多人的平安。扶危济困,他们就像暗夜里的一盏灯,解救着被苦难所困住的生命。
无线电“发烧友”变公益“救援团”
2004年印尼海啸,全球第一个发出的求救信号,来自于一位正在印尼做远征活动的英国无线电爱好者。在卫星网络并不发达的那些年,无线电对灾害救援起到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彼时,以李延照为首的一群青岛无线电发烧友意识到,除了自娱自乐,他们能做的还有更多。
直到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看着灾区惊心的画面,更加坚定了李延照他们做公益救援的决心。同年11月,7位无线电发烧友组建了一支青岛早期民间救援队——“175军团”。“175”源自常用的调频波段,“军团”则是寄希望于成为一支堪比作战军团的救援队伍,而这就是青岛红十字搜救队的前身。凭借着一腔热血,7人决心将公益救援当作毕生的事业来奋斗。
刚成立的“175军团”用“一穷二白”来形容绝不过分,没人员、没资金、没技术,作为队伍的主事人,李延照自己都不禁嘲笑是个“三无团队”。当时,国内的公益救援事业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条件有限,只能从BBS论坛上仅有的图片和文字教程中,一点点学习和摸索。
“被逼”进灾区 亲身领悟救援之道
可没过多久,一场“乌龙事件”,将毫无准备的“175军团”,硬生生推上了救援一线,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实战救援。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发生7.1级地震,消息传来,不知是谁在线上公开喊了句“175军团要上灾区救援”,一下子将队伍推上风口浪尖。毫无经验怎么去?但不去还怎么有脸继续干救援?无奈之下,李延照一行四人带着一台发电机、一个短波无线电、一些医疗物资和几把小铁锹,硬着头皮自驾前往了玉树。
第一次亲临地震现场,看着满地的废墟和呲牙咧嘴的建筑物,就连当过兵的李延照都有些发怵。本以为会丢人现眼,没想到就是这些简单物资,在灾区也派上了大用场。不同于现在百花齐放的局面,十几年前的民间救援力量实在有限。靠着手里的医疗物资,李延照和队友们在当地为幸存者寻医问药,进行基础的包扎治疗,并协助分发各类物资。
此时的李延照,尽管还没有在灾区进行搜索和营救的能力,但这次玉树之行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救援,什么才是队伍需要的发展。
靠“掏旱厕”换来的救援设备
从玉树回来后,李延照开始更加注重团队的技能学习。不再停留于论坛的图文教程,队伍进一步严格要求了日训和夜训内容,在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入队门槛也越来越高,光是救援志愿者都至少要满足700个小时的训练时长。
强化救援能力光是闭门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走出去、引进来,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救援技术,日韩、欧美,李延照带领着队员外出学习,或是请专业教练来青岛指导。
兵是练好了,可上战场没有武器怎么能行,购置救援设备也是重中之重。一边是队员日常训练的花销,一边是购买设备的资金缺口,哪边都不能舍弃。为了补贴队内开支,李延照一度计划着要卖房卖车。为了筹集更多资金,李延照甚至兼职起“掏旱厕”的工作。
“城阳这边很多工厂,那时候给他们掏一次旱厕能赚个2000-3000元,我们的第一批设备就是这样凑齐的。”回忆最初那段辛酸过往,李延照笑称是“泪水伴着幸福飞”。也许是有军人骨子里的那股执拗劲,当初夸下海口要将公益救援做成自己的事业,跪着也要完成。
很多人会疑惑,队伍每年那么大的开销,上哪筹集那么多资金?在李延照看来,既然是要做专业的公益救援,就必定不能让队员们自己贴钱。为了平衡队内收支,同时也为了队伍不被任何利益所绑架,专职队员在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开始成为“师承团”教练,每年通过课时费来补贴队内花销。
就这样,随着队伍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当初仅有7人的“175军团”,现在也壮大成拥有17位专职人员、170名志愿者的“救援担当”——青岛红十字搜救队。
公益救援 他们始终坚守这份初心
看着墙壁上挂满的40余面锦旗,如今的青岛红十字搜救队已是战功赫赫。
15年来,光是在青岛就参与860余次应急救援,成功救助1400余人。从最初的玉树地震,到雅安地震、彝良地震、鲁甸地震、尼泊尔地震、阿瓜多尔地震、北京7·12水灾、河南7·20水灾,再到如今的土耳其地震,每次国内外重大灾害的救援现场,都能看到青岛红十字搜救队的身影。
山地搜救、绳索救援、建筑物坍塌救援、潜水救援、急流救援、舟艇救援、山火扑救、冰面救援、城市火灾救援……为了更好地应对各类救援情况,青岛红十字搜救队早已实现多灾种救援,不论是技术还是设备,均已走在全国前列。不只是救援,这些年青岛红十字搜救队还致力于安全技能的普及,每年使7万-8万人受益,为推动城市平安建设贡献专业力量。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支队伍从不在光环与鲜花下驻足停留,只是朝着心中的目标不断前进。一路走来,既有不为人知的坎坷艰辛,但也有众所周知的奋斗成果;既有对前方的迷茫,也有对当下的感悟。
但自始至终,他们从未有过怨言,也从未停下步伐,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为了坚持“把公益救援做成事业”的初心。这份初心源于内心的家国之爱,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借口。“做暗夜当中的一盏灯,解救被苦难所困住的生命。只要初心不动摇,我们就会一直前进。”李延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