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花式”科普,让知识以很酷的方式进入大脑

2024-05-30 09:17 责任编辑:中石 来源:青岛宣传
分享到:

“五千个在哪里?七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这句诗,道出了人类近乎本能的求知欲。

某种程度上,科普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刚需”——老年人熟练地在医学科普短视频里学习养生之道,年轻人热衷于在B站科普频道加油充电,每逢节假日科技馆都会“长满”大大小小的“好奇星人”……

在供给端,科普的“打开方式”越来越多样,知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抵达我们的大脑。

青岛科技馆的科学达人秀深受孩子欢迎

今天(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这些天,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也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在此期间,青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市民奉上“科普嘉年华”。

科普如何把“冷知识”焐热?“卷”起来的科普还能怎样给人“开脑洞”?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说,科普就是给未来“播种”。这些年,科普变得越来越炫酷有趣,知识、兴趣和梦想的种子正在以很酷的方式进入我们的大脑。

随时学,不知不觉“知识点+1”。在B站,每年有2亿多用户观看科技类视频;在抖音,科普类话题播放量超过1万亿次。网友随时随地,想学就学;科普达人花式整活,“卷”出新高度。

比如,众多院士教授变身科普网红,把“厚知识”讲“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深圳卫健委等官方账号争做最靠谱的科普、最有趣的灵魂;各领域的宝藏UP主一本正经地解释各种奇思妙想,让网友“奇奇怪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在青岛,全省首家海洋科普直播工作室定期开播,海洋专家卖力讲好“海的故事”。92岁的青岛水族馆(青岛海洋科技馆)“老当益壮”,位列抖音“2023最受用户喜爱的科技馆”第5名。该馆在2023年推送了200个科普短片,仅《巨型鱿鱼之谜》的播放量就超过1500万。

游客在青岛水族馆(青岛海洋科技馆)参观

沉浸学,“魔法世界”惊奇无限。在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看来,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都与魔法无异。“魔法”是怎样施展出来的?科技馆是寻找答案的好去处。

比如,全国最大的综合性海洋主题科技馆——青岛科技馆拥有6个常设展厅、200多个互动展项,游客一边“玩”一边体验科技的神奇。青岛科技馆还原创了沉浸互动科普剧《郑和“夺”宝记》,跌宕的剧情贯穿着科学实验,让观众沉浸式参与实验、侦破悬疑。

沉浸互动科普剧《郑和“夺”宝记》

互动学,来一场“奇妙相遇”。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斐然,大国重器频频亮相。这些重器高端却不“高冷”,与网友互动不亦乐乎,打开了科普新方式。

比如,“国资小新”在淘宝店铺上架了玲龙一号、深海一号等16件硬核国货,在直播中,工作人员与网友热情互动。看似遥不可及的大国重器,以这种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虽然买不起,却不妨碍数以千万计的网友围观、“加购”、收藏。

“穿越”学,感受“宇宙级”科学浪漫。我们的科普课堂还被“搬上天”。最近,很多人在关注神十八乘组太空养鱼、种菜那些事。随着“我们天上有人”成为常态,太空授课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从2021年起,“天宫课堂”已经开了4次课,极大激发了中小学生“仰望星空”的梦想。

弗朗西斯·培根说,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而且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卡尔·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不应该是一个封闭圈子中专家们的私有财产,应当为公众所理解,并且为公众服务。两位哲学家的话,道出了科普的重要意义。

近些年,科普越来越“好玩”,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

科技上新让科普更有料。科幻作家刘慈欣曾感叹:“如果放到30年前,《流浪地球2》是拍不成的,因为投资人会认为电影不可信。他们会觉得,中国怎么会有宇宙飞船、太空电梯呢?但我们现在不会有这种感觉,因为中国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巨大变化。”科幻如此,科普亦如此。强盛的科技托举繁茂的科普,让科普越来越有料。

比如,5月29日,青岛造深水油田开发大国重器“海葵一号”抵达海上作业区。这个“大块头”和海葵有啥关系?为啥又被称为“超级能源碗”?各路媒体贴心科普,及时为大众答疑解惑。

“海葵一号”抵达流花油田作业海域

技术加持让科普更炫酷。VR、裸眼3D等技术的赋能,让科普更具“赛博朋克的诱惑”。

比如,在青岛科技馆,游客可以在“深海空间站”开启全包裹、全沉浸的深潜器体验;可以通过地面动态屏幕与影像的结合,见证沧海桑田的海陆变迁;可以利用VR眼镜和360度动感平台,感受海洋威力、体验海里逃生。

游客感受海洋威力,体验海里逃生

变“我要说”为“你想听”。少了照本宣科、单向灌输、枯燥晦涩,多了娓娓道来、欢乐互动、妙趣横生,科普的传播方式不断改进升级,“用户思维”让科普严谨性和娱乐性兼备、知识点与笑点齐飞。

比如,B站古生物学UP主“芳斯塔芙”提到,科普要和观众打成一片,才能把大家的注意力“争夺”过来。其“法宝”是讲故事,把古生物人格化、剧情化、情绪化。再如,有着“中二所”昵称的中科院物理所,开设了“我要提问”专栏,网友大开脑洞,提问千奇百怪,不仅为科研带去启发,也为科普带来更多创意。

一位诗人说,科学的界限就像地平线一样,你越接近它,它就挪得越远,这种不断的接近是永远不会停止的。科学探索无边无际,科学普及也永无止境。在实践中,科普还能怎样更好地帮人“开脑洞”?

从“讲知识”到“传精神”。科普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更要讲好科学故事,让科学家精神深入人心、光耀时代。就在5月30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这是全世界首个以国家名义为科学家群体建立的博物馆。

青岛这片土地涌现了一大批科学家,拥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校史馆等多个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丰富的展陈实物让公众“零距离”感受科学家风采。2023年,青岛还成立了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走进高校、中学,为青少年带去“榜样的力量”。

小朋友参观中科院海洋所科普展厅

从“重在参与”到“众在参与”。让科学触达更多受众,是科普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重在参与”还不够,要实现真正的“众在参与”。

比如,从5月30日开始,青岛面向全体市民推出第二届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2023年开展的首届竞赛吸引了近15万人次参与,而本届竞赛将采取“网络答题赢科普场馆门票”形式,丰富的奖品将调动更多市民的积极性,推动更多市民走进科普场馆。

青岛市科协推出的“科普易行·智慧地图”汇聚了青岛10区市140家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图源:青岛市科协

从“单打独斗”到“强强联手”。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两个专业的人联手,将碰撞出更多火花。比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上海戏剧学院联合打造老年健康科普短剧,让科普“大餐”不仅“花样多”“营养足”,更“合胃口”“易消化”。

从“科普人”到“科研人”。“野生”科普网红也能评职称,当上研究员?最近,“菠萝君”“混子哥”“稚晖君”等网络科普大咖获评上海市科技传播高级职称。这一招,更好地调动了市场端科普人才的活力,让科普之于他们不仅是“兴趣驱动”,也成为可以投身一辈子的事业。

“不刷题的吴姥姥”吴於人曾这样形容自己为科普所做的努力:“我可能扔了一小块石头打击了一下水面,现在激起了小浪花,在知识的大海里不值一提。”希望更多的科普达人、科普爆款涌现,在公众心里激起更多的科学涟漪。

作者:王沐源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中石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