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新京报针对“最难就业年”进行的一份调查问卷中,“找工作是否动用过关系”一项,成了受访者颇为关注的焦点。调查显示,约有21.5%的受访学生承认自己为求职动用过“关系”。此外,还有21.5%学生因为“关系”、性别、户口等因素,在今年求职时有过“被挤掉”的经历。
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大四毕业生李同学直言,自己求职不顺的原因就是没有“关系”。没有“关系”的应届生该如何寻出路?一名负责就业辅导工作的老师表示,学校应根据学生意愿,建议部分缺乏“关系”的应届生到二三线城市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观点
1 没“关系”应去二三线城市
北京一家预算公司的古经理坦言,虽然公司层面会尽可能考虑平等对待每个求职者,但现实是,“关系户”往往能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获得工作机会。
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陈同学说,如果一个毕业生关系不硬,在同等条件下的竞争中总是无法胜出。进不了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也挺好的,那边机会多,也更需要大学生去挥洒自己的青春。
对此,北京一家重点院校负责就业辅导工作的冯老师说,对于家庭贫穷、缺乏“关系”的家庭,学校会给予一定经济补贴,并根据学生意愿建议去二三线城市或者基层实现人生价值,例如做“村官”。
2 二三线城市也“拼爹”
“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都有‘拼爹’的现象。”中国就业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葛玉好,支持广大应届毕业生前往二三线城市就业,因为这是趋势,但他不认为一个学生因为没“关系”,就非要去二三线城市工作。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丁同学称,二三线城市更看关系,我进的这个二线城市单位今年就进来9个人,听说一半有关系。想进一些大型国有垄断企业也靠关系,我舅舅就在这样一个单位,每次查进来的应届生背景资料,肯定都有关系。
葛玉好说,大学生要认清这种现实,以乐观的态度选择企业文化更为开放、平等的企业就职,毕竟自身能力才是大学生求职时最为重要的方面。
3 有“关系”也会选二三线城市
武汉一所重点高校研究生会的副主席刘同学,曾组织就业辅导讲座。在他看来,负责就业辅导工作的老师会重点考虑学校的整体就业率,而非针对每个学生作出具体建议。
虽然他在一线城市缺乏用得到的“关系”,还在去年下半年求职屡屡因“关系”不硬而碰壁,但他认为,一线城市值得他去闯闯,“大不了闯不下去再回二三线城市。”
据其介绍,像他一些在意向单位有过硬内部关系的校研会同学,也会选择留在武汉等二线城市。
个案
被“关系户”挤掉 托“关系”后被录取
郑伟(化名)是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的研究生。
面临毕业,郑伟从去年上半学期就开始为就业做打算,陆续向十几家单位投去简历。去年年底,郑伟看到北京一家央企在进行招聘考试,便报了名。经过笔试,共有18人进入面试。
“其中17个人都是名校的研究生,只有一个女孩是湖南一所普通大学的本科生。”郑伟说,在和那名本科女生的聊天过程中,他得知女孩的父亲是这家央企的资深老员工。
面试结果出来,18个人中只有6个人通过终面,获得了实习机会。本科学历的女孩是6人中的一个,郑伟在这6人名单之外,“实际本科女孩的笔试成绩比我低了4分,还有一个比我高出2分的女生也没进入面试。”郑伟说,最终,6人中只有两人被录取,本科女孩仍是其中之一。
在准备这家央企面试的同时,郑伟也在做两手准备,他还报名参加了另一家央企的招聘考试。第一轮考试后,共10人进入面试。郑伟和他的一个同学并列第一。以第一名的身份进入面试,郑伟觉得,自己已经取得了很大的优势。
但这10人中,有两人是北京生源,“这家单位有招聘本地生源的指标。”郑伟说,在这一情况下,他感到与本地生源相比,自己被录取的几率变小了。这是一家他特别喜欢的单位,不想错过这个工作机会。于是为了更加稳妥,他想到了托关系。
郑伟说,“关系”是和他比较近的人,也是这家央企的员工,“倒没有花钱、请客这些程序。”最终,10人中只有郑伟和一名北京男生被录取了,与郑伟并列第一的同学未被招入单位。
“虽然我不知道这个‘关系’有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但当我‘托’了人时,等结果的时候就更有底气和信心了。”郑伟说。
“虽然我不知道这个‘关系’有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但当我‘托’了人时,等结果的时候就更有底气和信心了。”
上海没“关系” 返乡后欲做村官
“托关系其实也不是我想要的方式,但有时候就是没办法,可能我的成绩、能力不比别人差,但如果只单纯凭自己,真挺难的。”
24岁的东北人孟莹(化名)从小就没怎么离开过家乡,本科和硕士都是在东北一所普通高校读的。
去年9月研二开学后,她就跑到上海,开始了一段边实习边找工作的经历。因为学校不是重点高校,她感觉很难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在上海,她一直想找份媒体或企业文职工作,一家网站的副总面试她时她就问:“能不能让我做新闻编辑?”“能。”副总这么回答。她觉得有谱了。
今年过年时,家里的哥哥、姐姐、叔叔、伯伯都跑来劝,说在家附近随便找份工作得了,亲戚们也可以帮上忙。但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她还是告别了父母,去网站先实习了一段。结果,她感觉自己“被骗了”,只能做不喜欢的论坛编辑。很快,她回到了家乡。
4月时,孟莹得到了一家地方电视台招聘两名编辑记者的消息,经过努力,得到了面试机会。
想到这个电视台还能给事业编制,孟莹想起了托关系,“托关系其实也不是我想要的方式,但有时候就是没办法,可能我的成绩、能力不比别人差,但如果只单纯凭自己,真挺难的。”她说。
她四处求人,最后,一个朋友的朋友说认识电视台所在城市的政府分管领导,帮她打了招呼。在面试现场,她碰到了自己的竞争对手,3个本院的女生。虽然临场发挥没到理想状态,但孟莹觉得,自己还有希望。
可等了一周后,得到的消息是:自己被刷掉了。一同面试的同学后来说,不仅是她,4个人都没有被录取。孟莹随后打听到,她的笔试和面试成绩都是第一,“第一,还是被挤掉了。”孟莹无可奈何。
与此同时,她又开始考公务员了,大四保研后,她就开始公考,仅省考就考了3次。这次,虽然亲戚的关系没能帮上忙,但她已经通过了当地村官的面试,就差体检了。(记者 许路阳 申志民 卢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