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在拍摄32件流失文物展览图。
7月20日,备受瞩目的流失境外20余年的32件出自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的春秋时期秦国金饰片正式移交甘肃省博物馆收藏。
根据中法两国关于流失文物返还原属地的原则共识,国家文物局将32件金饰片全部划拨甘肃省博物馆收藏和展示。为纪念流失文物返还故里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化盛事,国家文物局、甘肃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回归特展”,由甘肃省文物局承办,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博物馆协办,展示早期秦文化内涵和特殊价值,介绍我国打击文物盗窃盗掘犯罪和追索流失文物工作成果,营造更加有利的文物保护和流失文物返还氛围。
这32件金饰片于上世纪90年代初被非法盗掘、走私出境,后由法国相关人士购买并捐给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和相关考古学家一直在关注这些金饰片的下落。2014年,中法两国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努力,寻求到文物返还的恰当途径,促成文物原捐赠人同意撤销对吉美博物馆的捐赠行为,再由原捐赠人将文物返还中国。
“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回归,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次主动追索文物并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为今后的文物追索工作提供了经验。”主动致函吉美博物馆、要求返还大堡子山流失文物的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段勇说。
延伸阅读
发现文物流失主动建立证据链
只要是看过展览的人,都会认同这些从法国归来的金饰片显然出自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在该遗址被盗前并未有类似文物面世,在该遗址系统发掘后也未在国内外其他遗址发现过。这批金饰片具有显而易见的唯一性。”段勇说。
国家文物局为此专门邀请了法方的专家对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同样的金饰片进行了科学对比。由于一些金饰片依然带有出土时的土壤,有的还有当时残留的朱砂,包括金饰片的工艺,都有着完整的相似性,完全的“同宗同源”。
段勇说,这次大堡子山流失文物的追索,是我国在发现文物被盗后,立即开展抢救挖掘,启动专题调研,完成流失文物调查报告、建立文物被盗流失的完整的司法证据链,开展国际公约和相关国家适用法律及返还案例研究之后,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编制相关的法律文书,然后主动向相关单位或个人致函,表明我国对被盗文物的主权立场,明确提出返还要求。
2004年起,国家文物局指导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西北大学5家单位组成联合课题组,启动以大堡子山遗址为中心的早期秦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课题组2006年在大堡子山遗址发现城址1座、夯土建筑基址26处、中小墓葬400余座以及丰富的文化层堆积等,尤为幸运的是,在被盗秦公大墓(M2)旁发现“秦子乐器坑”一座,出土带铭青铜镈3件、铜虎(附于镈)3件、甬钟8件、石磬2组10件。这些出土文物进一步从形制、纹饰、铭文等方面证实,流失海外的“秦公”、“秦子”等文物均出自大堡子山被盗大墓。
仍有大量被盗文物流失海外
甘肃省考古所所长王辉说,用金片来装饰车马并非秦人的传统,周秦还崇尚青铜器及玉器,用金的传统在埃及、在欧亚草原比较多见,这也显示了早期秦国的兼容并包。“这些金饰片对于研究秦早期的西垂文明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们理直气壮追索的一个主要原因。毕竟在国际上,对于与一个国家的文明息息相关的文物,舆论上认为应该无条件返还。”
目前大量的大堡子山流失文物主要被美国、法国、比利时、日本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公私机构收藏。有学者在比利时收藏家处见到秦式金虎1对2件、镂孔鸷鸟形金饰片3对6件,推测与法国巴黎所见金虎和鸷鸟形金饰片有密切关联。在日本MIHO博物馆发现秦式青铜甬钟两套各4件,一套秦公钟,铭文为“秦公作铸龢钟”;一套“秦子钟”,铭文有10多字,从形态、纹饰、工艺等来看,MIHO博物馆所藏与大堡子山“乐器坑”的铜甬钟十分相似或者一致。
已经发现的流失文物和已经回归的都只是冰山的一角,追索的路注定是漫长悠远的。“这次成功追索给我们提供的启示是,首先要有科学详实的调查、完整的证据链,然后要在此基础上进行长期交涉、不懈沟通、友好协商。我们不但在不同场合多次与多国进行沟通,而且全面冻结了相关博物馆与中方的业务合作。最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促成重要文物的回归。”段勇说。
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说,文物被盗流失是历史的遗憾,通过努力使非法散失在世界各地的中国文物回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国家文物局将继续加强国际合作,按照国际公约的相关原则精神,积极通过外交、法律等手段,争取促成更多流失文物早日回归祖国。(记者 范培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