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小头条 > 正文

无线风筝自识途 此心安处是吾乡

2015-02-21 13:34 作者:冯蕾 责任编辑:朗拿度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分享到:

    【新春走基层】

盛装“架水节”

无线风筝自识途 此心安处是吾乡

    大年初一,在湖南省通道自治县坪日村,侗族姑娘盛装欢度“架水节”。光明日报记者杨舒摄

只为别后的重聚

    马年最后一天,春雨如丝。

    从北京赶回老家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行程一千多公里,只为一次别后的重聚。

    推开贴着大红福字的门,爷爷还是坐在那把双人沙发上。

    一旁的座位已经空了两年八个月二十四天,那是奶奶生前坐过的地方。

    奶奶生于1926年。和爷爷结婚是20世纪40年代,十九岁的她从建始县坐船到恩施城。“她坐的是木船,船头上扎了大红绸子。”爷爷回忆说。当年奶奶因为相貌好,她的照片还被印在月饼纸上……后来有了我爸爸和四个叔叔。

    回忆变得香甜,空气里弥漫着糯米莲藕的味道。父亲、三叔、四叔在厨房准备年夜饭,我和三婶、四婶、堂弟、小侄子、侄女围坐在95岁的爷爷身边。

    “蕾蕾好像瘦些了吧”“是怎么回来的”……爷爷看着我,慢慢地问着。

    今年,北京回恩施有直达的高铁,以前要坐24个小时的普快列车,现在只需10个小时。2006年,高速公路通到了恩施。今后回家可以坐飞机、坐火车、坐快客,要是夏天,还可以从武汉坐船到巴东,从巴东开车到恩施也只需要两个多小时。

    爷爷没有坐过飞机、高铁,在他的记忆里,还是山路弯弯,沟沟坎坎。说起从巴东到恩施的艰险,爷爷给孙女们讲起当年的故事。

    20世纪初,爷爷跟着他父亲从事盐业生意,据说当年还开了票号。十多匹马组成马帮从巴东出发,到达恩施城和重庆周边。一路上,高山、峡谷、深涧……有一次在野三坡遇到土匪,马队被洗劫,从此一蹶不振。没有实体做支撑,票号渐渐失去了往日风光……这之后,爷爷改做药材生意。山里人的一生是惊险的,充满风浪的。

    “赶快吃,这是你爸用柏树枝熏的腊肉。”爷爷依旧坐在大家长的座位上,红色棉袄里的他笑得像一个可爱的孩子。

    “老幺估计没赚到钱,过年也不回来了。”爷爷说。

    老幺是爷爷的小儿子,也是我小叔。前些年在油田工作,这几年出来单干,因为受经济环境影响,钻井的活儿不像过去那么好做。生活总需要起色。最近,小叔开了一家土家菜馆,每天只做一席,但流水能达到上千元。

    “老幺就是不定性,要做就要好好做下去。”爷爷说。

    “你们工作好、身体好,我就高兴!”爷爷接着说。

    每次回家,爷爷都满心欢喜地说着相同的话,只是背驼得更矮了。可记忆里,还是那个为我撑着大伞,在和平街小学三二班门口等我的爷爷。

    从到外地求学、工作算起,阔别家乡已有17年。一年回一次,或者两年才回一次。家乡的人多了,车多了,楼多了。飞速的发展,几乎让我摸不清回家的路。但有一个家会留在心底——对于游子,是腊猪蹄火锅里不变的香;对于孩子,是长辈们无尽的唠叨;对于爷爷,是一块红布的思念……


在非维和部队展示中国文化

无线风筝自识途 此心安处是吾乡

    由中国第十八批赴非洲刚果(金)维和工兵分队主办的首届《美丽非洲·文化中国·和谐世界》主题文化夜,于当地时间1月17日晚在刚果(金)的“中国半岛”营区举行,中国官兵、联合国官员、友邻维和军人和当地民众参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欢度春节。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俊摄

    【新春走基层·年俗新景】

记忆中的磕头拜年

    大年初一,清晨六点,山东省济阳县仁风镇史家村,爆竹声声,此起彼伏,睡梦中听见奶奶说:“这个时间点,要是以前,早就磕头拜年回来了。”

    听到磕头拜年,不由得想起小时候的大年初一。那时,家家户户凌晨四五点就得起床,烧香、拜神、放鞭炮、煮饺子。即使很困,我也会早早起床,穿上妈妈为我买的新衣服,给奶奶磕头拜年。因为奶奶会给我压岁钱,所以每年都盼望着。等我长大后,就没有了压岁钱,但磕头拜年早已成了习惯,深深地刻在了心底。

    磕头拜年是家乡过年的习俗。大年初一早晨,每家每户都会争先恐后地起床放鞭炮、煮饺子。在一家内部,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完年后,同一个家族的男人就开始结伴,挨家挨户去给长辈磕头拜年。每到一家,在正堂屋里,晚辈对着年长的老人双膝跪地磕头作揖,长辈上前扶起晚辈,给他们早已准备好的香烟或茶水,跟着父辈去拜年的小孩儿则会得到糖果吃。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村子里挨家挨户磕头拜年的人越来越少。问起原因,爸爸说磕头拜年是陈规陋习,村里德高望重的人也不支持;妈妈说年轻人不热衷,别的村子早就不磕头拜年了;奶奶说老年人起得太早,受冷遭罪。

    不磕头拜年,村里的习俗就变成了在除夕夜去长辈家“团拜”。大家聚在一起,说说笑笑,热热闹闹:妇女们聊家事,谁家的孩子娶了媳妇,谁的广场舞跳得最好;男人们聊村事,村里修了水泥路帮助大家致富,村委会立起了“四德榜”弘扬善行义举;年轻人聊国事,反腐倡廉力度前所未有深得民心。

    奶奶渐渐老了,磕头拜年的习俗也在渐渐远去,但它却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新春走基层·团聚的时光】

惋惜消失的差异

    就在两年前,我还在写这样的春节“规劝文”:“减少应酬寒暄、放下电子产品、调小电视音量,真正和家人平静悠闲地团圆守岁、围炉夜话,找回朴素的年味。”现在看来,事情还没这么简单。

    那时,我正在经历人生中短暂美好的四世同堂阶段。但随着祖父母相继离世,一个家庭中的“前现代”因素彻底消失了,“团圆守岁”“围炉夜话”失去了嫁接到现代生活中的最后的桥梁。

    我老家是冰城,父母在哈尔滨的数个地方辗转,直到退休,又搬到了山东一个滨海的小城。现在,他们又从山东来北京和女儿一起过年,却未显现出任何“跨地域”、“跨文化”的不适感。在我还在朋友圈中假模假式地怀念东北“雪地里竖起的红灯笼”“哗啦一下倒在地上的硬邦邦的冻梨”“用扁匙子蘸水切开的粘豆包”时,他们则表现出了与时俱进的文化“先进性”。

    我妈妈将姥姥家大部分亲属统括在一个微信群中,在那里,她设置议题、收发红包,安慰因退休金涨幅太小而焦虑的姐妹,指导外甥女们如何照顾小孩,对遭遇到“春节盘问”的年轻人给予治愈安抚。在她短暂休息的阶段,我父亲会把他为外孙女制作的“美拍”一个一个传上去,和群里其他小朋友的照片争奇斗艳。

    在我妈进厨房的时间,她让我注意盯着微信群里的红包,另外读一读支付宝抢红包的攻略。到春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她忽然从厨房里探出头来:“没摇上(羊年春晚‘摇一摇’红包)?”“你们几个一起摇!”

    我知道有无数青年人,在过年返家时感受到了城市和乡村的差距、传统和现代的隔阂,怀着在两种生活方式中转换的恍惚感。这是每年春节期间公共讨论平台上的大议题,无数文章借此抒情。但在这种讨论惯性之下,另一个议题却被忽视了——在城市化、全球化和大科技背景下,地域、城乡、代际的文化差异正被抹平,不同地方、不同年龄的人再难向彼此展现出文化的新鲜感和丰富的意涵,社会生活呈现出了一种高度的同质化。

    后边这种“高度同质”和前面那种“巨大反差”,共同构成了今天中国文化生活的景观,而这种耐人寻味的景观,则在春节期间展现得尤为明显。

    对于全球化和现代化所带来的同质化倾向,无数学者曾从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哲学角度投入研究,但恐怕仍然没有人能给出示范性的答案。英国学者约翰·汤姆林森认为,日常文化实践中最本质的东西,恰恰是由地方性而非全球性来定义的。文化与文化之间借助全球化所进行的非领土性扩张并不意味着地方性的终结,而是地方性的转型,即人们进入到了一个更为复杂的文化空间之中。他随便举例说,你到不同的地方,机场免税店和五星级酒店当然是相同的,但深入街市就是另一番景象。但他写下这段话时,还在世纪之交,不知道今天还会不会这么乐观。

    至少对我的家庭而言,无论在哪里过年,都是一样的年夜饭,一样去商场买东西,一样依赖智能手机和网络社群联系亲友。即便在东北,我们也再不会在冰雪里插旗杆子挂灯笼;即便在北京,我们也只是在庙会门口转了一圈,看到人山人海就知难而退了。现代化的幽曲之处在于,当你春运归家,在感慨两个生活情境的差异的同时,又发现,我们都没有机会再过一个与众不同的春节了。

    今天的中国,是该为差异的存在而着急,还是该为差异性的消失而惋惜?这真是一个伤脑筋的问题。但还好,苏轼说过,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可以看作现代人的哲学慰藉。


    【新春走基层】

桂林老镇里的舞步

    大年初一是雨水节气,雨下了一天。晚上,听到街边传来音乐的响声,妈妈说:“他们在跳舞了,一起去看看吧。”然后就带着我和媳妇来到街上。出于职业习惯,我特意带上了相机。在居委会门前的路灯下,几位街坊正伴着乐曲,踩着节拍跳交谊舞,下过雨的路面泛着亮光,各家各户门前的红灯笼一直延伸到街的尽头,古树下的舞姿甩出飘逸的长影,那画面让人忍不住按动快门。

    在桂林北部的庙头老镇,这是我第二次看到街边的舞步。两个月前第一次看到街坊们在路灯下跳舞时,我非常欣喜。还记得上初中时下了晚自习,我蹬着自行车,一手拿手电筒,一手把着车,骑在坑坑洼洼的烂路上时那份提心吊胆,眼下的这条平整的水泥路修好也才两年多,还装上了路灯,街上的人们多了一个夜间休闲的场所。而正在跳舞的这些人,称得上是小镇的文艺骨干了。

    跳舞的人里,50来岁的陈春艳舞步轻巧,她的丈夫赖联就显得笨拙了些,他们的儿子前两天刚从上海回来,在一旁乐得哈哈大笑,他叮嘱我一定要把他们的照片发给他留着。赖联就是镇上的牙医,他擅长唱歌,妻子喜欢跳舞,几年前他们和十几位街坊一起组成了“阳光文艺队”,从此就有了配合默契的舞伴,赖联就成了队里的“技术员”,为大家网购服装、剪接音乐和下载视频。

    54岁的经军艳在跳舞的时候始终面带微笑,一头短发、生性爽朗的她跳了10多年舞,是大家公认的队长。她经营着一家窗帘布艺店,也因为这个便利,许多舞蹈要用的服装就由她带领其他人直接担任裁缝了。她向我展示过他们跳《想西藏》时穿的服装,那都是用一些床单的边角料缝制的:“舞跳得好不好是一回事,有这个积极性,我们跳舞的目的就达到了。”

    在庙头老镇的夜空,绽放着花样越来越多的烟花,但只有在街坊们热情和自信的舞步中,我才更觉出一份年味儿的浓厚。


    【新春走基层·春节新风】

风清气正过廉节

    春节前夕,记者和吉林省敦化市的党员干部一同走进市丹江文体中心,立即被展厅内陈列的580多件廉政文化艺术品所吸引。“为官清正廉洁、做人一身正气”“廉生明,公生威”……一件件主题鲜明的作品,或以书法直抒胸臆,或以剪纸、绘画、刀画等其他艺术形式表达寓意。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不时发出啧啧赞叹,为附有题句“无染得天籁,清白品自高”的国画《白荷图》留影的党员安明说:“这既是一道文化大餐,又是一次反腐倡廉教育。”

    春节期间,吉林省各地充满了风清气正的浓郁氛围。辽源市东丰县337名正、副科级领导干部人人都签订了一份《廉洁过年承诺书》,“不收受礼品、礼金、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商业预付卡、电子红包;不用公款相互走访”的承诺字字有力。珲春市河南街道办事处更使反腐倡廉意识和观念渗透进家庭生活,他们将倡议书送到社区在职党员领导干部家属手中,号召干部家属和群众“争当廉参谋”“廉管家”及“小小廉政监督员”。

    节日的清风有没有吹进群众心里?吉林省蛟河市明月宫饭店老板徐女士说:“这个春节,来吃饭都是私人消费。”长春市重庆路某超市的34号收银员同样感受到了羊年春节的不一样:“礼品礼盒被顾客选购的很少,倒是简单实惠包装的商品更好卖些。”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朗拿度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