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观察者选取的若干篇报道:
[新闻联播·时代先锋]李正连:锻造随时能战导弹劲旅
据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我国第一支常规导弹部队“种子队员”李正连,历经14个岗位,潜心备战,勇于担当,锻造出一支随时能战的导弹劲旅。
这是一次特殊的实弹发射。联合作战指挥部首次向导弹旅临时下达作战命令,随机抽点发射单元。李正连率领部队当日接令,当夜出发,经过近2000公里转进按时占领作战阵地后,立即进入发射状态。导弹准时发射。
火箭军某导弹旅旅长李正连说:“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打出了这型号导弹,在多种状态下的最佳历史精度。我觉得这就充分说明了,旅里已经完全具备了独立实战能力,上级只要一声令下,我就能遂行各种作战任务。”
“箭在弦上”已成常态,部队闻令“随时能战”是这支导弹劲旅的自信和底气。李正连是个大嗓门,雷厉风行、严以求实是他的性格。战备训练中他专挑险难课目练,盯着短板弱项补。今年年初,下着暴雪的荒凉戈壁,滴水成冰,呵气成霜。李正连毅然带领部队挺进大漠,让官兵和装备承受大自然严酷考验。
火箭军某导弹旅营长张驾卿说“我吹哨发放警报信号,哨子冻得粘到我嘴皮上取不下来,后来还撕掉了一块皮,我们经历了身体极限和心理极限的双重考验。”
历时38天的冬训,导弹旅组织多轮整旅高强度火力突击、连续火力突击综合演练,摸清了武器冬季作战性能,形成冬季严寒条件下导弹旅训练实施规范、作战能力分析评估报告等8项成果。近年来,导弹旅遂行跨区驻训、红蓝对抗、实弹发射任务近10次,次次“闻令即动、凯旋而归”。
新华社:初心不改砺神剑——记火箭军某导弹旅旅长李正连
新华社记者张选杰、李兵峰
在壮阔的导弹方阵中,一位导弹旅长的身影匆忙、步履铿锵——
他时刻恪守入党宣誓时的庄严承诺,在10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干得出彩;
他时刻聚焦备战打仗,战斗足迹遍布一个个导弹阵地;
他时刻严于律己保持本色,营造清风正气,让官兵心无旁骛投身强军实践……
三十载军旅时光荏苒,火箭军某导弹旅旅长李正连保持初心,潜心砺剑,在强军路上笃定前行。
牢记初心,忠诚镌刻导弹阵地
3年前,领导找到正在原第二炮兵作战部任副部长的李正连,听取他本人意见,让其去原部队“官复原职”。
从机关到基层,平级调动到原来的单位,从首都北京到高原偏隅,有的人或许难以接受,李正连却毫不犹豫地答应:“这不是选择的问题,是必须服从。”
出生在苏南红色土地,李正连从小听着长辈们讲述的沙家浜红色故事长大,对共产党有着极其朴素的感情。
1986年,他参军入伍来到战略导弹部队,被部队特有的“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浸染影响,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融入了他的血脉。
当兵第3年,由于表现优异,他在同年兵中最早一批加入党组织。在鲜艳的党旗下,“对党忠诚”的铮铮誓言,成为引领李正连前行的航标。
军校毕业后不久,他作为“种子队员”,参与组建我军第一支常规导弹部队,即“常规导弹第一旅”,成为中国新型战略力量建设的“拓荒人”。
上世纪90年代,“常规导弹第一旅”执行战略威慑任务,时任连长的李正连,带领官兵挺进预定区域,成功发射导弹,准确命中目标,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圆满答卷。
2009年初,经过9个岗位历练的李正连,上任某导弹旅旅长,从环境较好的南国到条件较差的西北,从一支声名赫赫的导弹劲旅到刚刚组建没多久的新部队。
“昼无为、夜难寐。”旅政委杨洪全这样评价自己的搭档,“27年党龄的李正连,将忠诚镌刻到一个个导弹阵地。”
践行初心,紧盯“明天的战争”
“点火!”“点火!”一声声令下,几发导弹怒吼,飞向遥远的目标。这是李正连所在旅一次接受上级评估考核的情景。
考核在实战化背景下进行。刚抽点完部队,他立即率部出发,几昼夜跨区机动近2000公里,按照实际作战流程准时实施发射,打出了这型导弹历史最佳精度,也标志着这支“导弹新兵”跻身劲旅之列。
“如果战争来临,我愿冲在最前面。”这句话李正连不仅常说,而且落在行动上。
上世纪90年代初,某新型导弹进行试验发射,他主动请缨执行任务。在零下30摄氏度的环境里,他和战友住土坯房,天天与发射架为伴,刻苦学专业、抓紧练技能,圆满完成发射任务,为常规导弹部队战斗力建设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
为带出过硬部队,李正连倾注全部精力。任旅参谋长时,部队正处发展关键期,他把行军床搬到办公室,整天守在作战室、训练场,全身心投入战备训练筹划,总结梳理的一系列成果被推广,成为其他部队学习的“蓝本”;任旅长时,部队刚组建,武器装备才到位,如何快速形成作战能力,是摆在他面前的最大难题。
他一边抓部队专业学习和导弹操作训练,一边抓全旅的战备状态,带人修订完善20多种战备和应急处置预案,对10多类作战物资进行逐个规范,很快使部队全员出动时间比原来缩短三分之二。
短短3年时间,这个旅实现数次跨越,通过全军“军事训练一级旅”达标考核,被评为“全军基层建设先进单位”。
“军人准备的,永远是明天的战争。”这句话写在李正连的案头,更写到了导弹旅的建设中。
他在旅里组建“蓝军小分队”,具备侦察、电磁干扰、特种破袭等能力,不间断对全旅进行“打击”,营造了浓厚实战氛围。
他要求每名号手在精通主专业的同时,必须熟悉一个其他专业,解决了“平时发射有专家把关,战时谁来当保姆”的问题。如今,全旅不依靠上级专家就可实现独立发射。
他主动向上级请缨,率先参加火箭军对抗训练,全旅在被誉为“磨刀石”的训练基地,与兄弟部队3轮对垒交锋,解决11个战法问题,经受了全要素实战“大考”后,快反、防御、突击等能力大幅提升。
坚守初心,营造导弹劲旅的“青山绿水”
23年前,身为连队干部的李正连,来到我军第一支常规导弹部队。面对蒿草遍地、荆棘丛生的环境,他和战友们一起,从无到有、艰苦创业。
几年前,走上旅领导岗位的他,面对单位所处的“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夏天似火烤、冬季裹皮袄”环境,和当年一样激情创业,无论是专业学习,还是日常训练,都带头干带头训带头学。
上级组织3公里考核,他一马当先,成绩优秀;基地组织军事技术大比武,他在旅团主官比武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一名。
“要想官兵练兵不懈怠、备战不松劲、打仗不怕死,就要知兵为兵爱兵。”李正连说。
他和党委“一班人”研究出台慰问救助家庭困难官兵、协助解决随军家属就业、保障官兵探亲休假权益等“服务官兵十二件事”,先后解决官兵学历升级、医疗保障等36个问题。
第一次到距离机关20多公里的分队检查,李正连发现官兵喝的水含碱量较高,很快就为这个仅有26人的分队配备了一套净水设备。
近年来,这个旅调整任用干部百余人,选取士官一千余人,官兵成长进步完全靠能力实绩,干部履职尽责普遍较好,官兵满意度达到98%。
光明网:铁血担当砺剑人——火箭军某导弹旅旅长李正连强军备战纪实
关山重重,长剑引弓,发射“零秒”即将到来。天上,卫星过境侦察窥视;空中,电磁迷雾笼罩覆盖;林间,“蓝军”分队潜伏袭扰……
指挥所里,火箭军某新型导弹旅旅长李正连鹰隼般的目光,凝视着电子地图上不断变化的电磁频谱曲线、气象卫星云图、空情预警信息等,在多维立体的战场空间里寻找火力突击的发射窗口,指挥一枚枚导弹直刺苍穹,精确命中目标。
山风萧萧,战车辚辚。这位从军30年,荣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火箭军“十大砺剑尖兵”的导弹旅长,自信地走出指挥所,仰望导弹腾空划出的壮美轨迹,一幅新的“砺剑图”已在他心里勾划开来。
宁可备而无战,不可战而无备。他坚持用打仗标准抓备战——
永远箭在弦上,时刻闻令出征
夜探该旅,正赶上一场不打招呼的应急拉动。子夜时分,刺耳的“战斗警报”划破夜空,官兵迅如捷豹,驾驭着战车长剑,转瞬消失在茫茫夜幕之中……
“‘箭在弦上’已成常态,部队闻令‘随时能战’!”李正连的大嗓门,源自一份满满的自信。然而2009年李正连刚当旅长之时,心中却充满忧思。
赴任之初,李正连组织战备拉动,发现不少战士守着背囊侃大山,连警报讯号都分不清楚。时隔不久,整旅千里转进执行演练任务,基层营连的战备物资“锣齐鼓不齐”。
“这种状态能打仗吗?”拷问,如重锤猛击着这位戎马疆场的优秀军人。军校毕业,李正连进入我军第一支常规导弹旅“种子队”,从此开始“天天抓战备、常年高戒备”的日子,从连长、营长到作训科长、旅参谋长,打仗那根弦,越绷越紧。
作为旅长,李正连心里清楚,部队组建时间不长,要在戈壁滩上建起一座导弹营盘,实属不易。但他更清醒,部队组建一天,就得备战一天,常备不懈,苦练不怠,时刻等待着那一声号令!
带兵打仗,使命催征。李正连带动全旅官兵牢固树起打仗标准,反复锤炼战备“组合拳”。
他打起背包住进发射一营搞试点,白天实地查短板,夜里挑灯定措施。一种行动一种行动地研究、一个物件一个物件地规范,不仅对战备所需的物资种类、数量、装卸载顺序等作出规范,还按照规格大小,体积重量、功能特点进行模块化、标准化配套储备,使整营应急出动时间缩减2/3以上。
试点结束,全旅“找茬”,不断细化,反复完善,一份《旅物资标准化建设实施细则》出炉,按照不同战备等级和要求,相继建成14个涵盖16类万余件器材的战备物资库、14个包含19类万余备件的“装备备件库”,依托信息化系统构建实时更新的“数据库”,使部队时刻保持“随时能用、随之能战”的临战状态。
那年盛夏,一位将军到旅里视察,晚饭后散步时突然问:“你们整旅轻装紧急集合,需要多长时间?”李正连一愣。
“给你们××分钟!”将军语气坚定,在场的人无不捏了一把汗。李正连风一样冲向作战值班室,警报骤然大作。
预定时间内,全旅集合完毕!将军审视着这支虎气生生的部队,满意地点了点头。
实战需要,逼着思维升级。李正连组织训练骨干,围绕担负的使命任务、部队地域特点等,建立完善三级岗位执勤防卫力量、三级联动应急处置力量,建立全天候预警监控值班机制,研究细化13种战备方案和12个应急处置预案,采取“全年轮换值班、循环滚动训练”的方式,常态化开展高戒备值班拉动、整旅全装拉动、防暴处突等“七个拉动”,探索的常规导弹部队“四级”值班待战模式在火箭军部队全面推广。
眼睛里永远有敌人,才可能战胜敌人;宁可备而无战,不可战而无备。李正连带领的这支虎狼之师,每天都有新变化:一体化指挥平台覆盖所有点位,鼠标一点,号令全旅;战备值班分队日踞发射架下、夜宿导弹车旁,枕戈待旦、闻令出征;野战干粮试吃,由“先补后吃”代替“先吃后补”,虽是顺序简单一变,战备状态却更高了。
以作战的方式训练、以训练的方式作战,他坚持从难从严摔打部队——
磨砺大国剑锋,锤炼东风剑法
发射演练年年搞,但这种打法,很多官兵还是第一次经历——
那年秋天,该旅千人百车挺进训练场,刚刚抵达就接到战斗命令,趁着夜幕完成火力突击演练。照惯例,以往驻训都分“三步走”:长途机动、安营扎寨、训练发射。而这一次“未扎营帐,先打一仗”。
此役,“设计者”正是李正连。旅参谋长孔强说:“看似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旅长抓训练,专盯‘七寸’打!”
“以作战的方式训练、以训练的方式作战”,是实战化训练的最高法则。李正连告诫官兵说:“对军人而言,能打仗是基本要求,能打胜仗才是终极目标。打胜仗缺什么,平时不用实战化补回来,战时就会用鲜血来弥补。”
那一年,部队首次奔赴高原执行实弹发射任务。李正连自抬门槛:不外请专家,独立组织实弹发射;按照作战需要,全流程发射演练;全员备战,随机抽点发射单元。
“从难从严固然重要,步子是不是迈的太大了?”有人好意提醒。李正连态度坚决:“这一步,不迈不行,迈慢了也不行!”
作出这个决定,李正连心中是有底的。为了锤炼部队独立发射能力,他带着部队做了大量“功课”,“甩拐”行动初见成效,今天必须拉到演兵场上“溜溜”。
鏖战一个多月,李正连铆在阵地三十多天。当长剑扶摇而上刺破苍穹,他黝黑的脸庞露出一丝微笑。这一仗,不仅实现“四个首次”,还刷新该型导弹新模式发射最佳精度。
如今,“四个首次”又衍生出多项“军规”——连续部署转换、连续火力突击、变换发射阵地、变换打击目标、变换通信手段……新的“战场法则”,让这个导弹旅战斗力突飞猛进。
训练严一分,战斗力长一分;训练实一分,胜算增一分。李正连抓训练,专挑险难课目练,盯着短板弱项补。在他脑子里,训练不是看看“有多能”,而是查找“哪不行”。
刚当旅长那年,李正连发现野外训练场缺少待机地域,部队行动难躲“天眼”追踪,伪装是个大难题,他便着手在戈壁滩上建起半地下掩体,还专门请来伪装专家研究现代“隐身术”,战车长剑动之无痕。
那年冬训,驻训地域雪深没膝,极目之处,不见一兵一卒。号令一出,战车揭开雪地伪装,导弹精兵跃出雪野,在洁白的雪原上纵横驰骋,连上级导调组都大吃一惊:最近的警戒人员就伏在脚边的雪窝子里。
砺剑砺锋、练兵练将。李正连常说,什么样的指挥员带什么样的部队。在他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指挥员名册,他时常对照一个个名字盘点:运筹帷幄、摆兵布阵孰优孰劣,补齐短板、锤炼能力如何发力?
发射一营营长张驾卿还记得,当年他担任作训参谋时,一份作战方案被李正连五易其稿。几张面目全非的纸,很快摆到全旅指挥员的面前,李正连带头反思:一纸任职命令,距离打仗“资格”还有多远?
面对“五个不会”的忧思,李正连在全旅推行“十项举措”求解:协调上级机关和院校,加大指挥员信息化素质和军兵种知识培训力度;每年对人才建设进行评估,划出指挥员素质变化曲线;演练一律不准带脚本,也不准背脚本;开展针对性训练,提高精确筹划、精确指挥、精确评估等能力……
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2013年秋天,上级组织军事技术大比武,该旅大获全胜:李正连夺得旅团主官组冠军,孔强在旅团参谋长组折桂,机关参谋组夺得团体第一。
聚焦明日之战,规划今天之练,他坚持瞄准战场创新战法——
平时敢于求败,战时方能决胜
李正连喜研兵法,略谙棋道。曾有棋师面授机宜:“常人走一步看一步,高手走一步看三步,甚至五步十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李正连说:“棋道如此,兵道亦然。”
聚焦明日之战,规划今日之练。李正连认为,作为导弹部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特殊地理环境和极端天候条件下、现代战争夜战夜训的‘四难’条件下‘随时能战、准时发射、有效毁伤’,就是实战!”
话虽不长,却是他多年练兵打仗的心得。那年,战略导弹部队组织旅旅对抗演练,李正连披甲出征。鏖战月余,斗智斗勇,李正连带着官兵研战法、破袭扰,一路鏖战,险胜而归。
这次凯旋,助推该旅跨入军事训练一级旅行列。李正连却无喜悦之色,他一一复盘重新审视战局:克敌制胜,不仅要剑刃锋利,更要剑法过人。
正在李正连勾画“对抗蓝图”之时,一纸命令将他调到火箭军机关,专司研究作战训练问题。一年半时间,他参与筹划组建了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蓝军”,组织了首次红蓝对抗演练,探索总结出“三步四法”对抗训练模式,一种全新训法载入史册。
2013年,李正连离开京城,再次回到这个塞外劲旅,带回的一份份“新剑谱”,为部队插上腾飞之翅。
磨砺剑锋,离不开“磨刀石”。可“信息化蓝军”远在千里之外,怎么办?党委议训会上,李正连提出:依托教导队组建蓝军分队,添置无人机、干扰器、特种作战等设备,让演兵场上多几匹“狼”,常态化开展对抗训练。
起初,官兵以为蓝军分队不过为了“装装样子”,几个回合下来才发现“狼性十足”:部队安营扎寨,无人机模拟“卫星临空”拍摄的图片上,十几处暴露点分毫毕现;待机地域,黑黢黢的树林里突然蹿出蓝军分队,一路袭扰破坏;发射前夕,通信遭到干扰,指令无法下达。
演兵场上,部队被蓝军分队折腾的叫苦连天,李正连却躲在指挥所里兴奋不已,主动给蓝军分队当起“参谋”,出主意、教狠招。几名营长脸上挂不住,李正连却给大家鼓劲:“今天训练敢于‘求败’,明日战场方能‘求胜’。”
与“羊”比武,胜之不武;与“狼”共舞,强兵精武。随着对抗升级,尝尽了苦头的官兵在一次次历练中不断成熟,克敌制胜的应对招法越来越多。
2014年夏,李正连带领部队再次挥师沙场,挺进火箭军红蓝对抗演兵场,与信息化蓝军交手。演练72天,5次部署转换、78次特情处置、29次发射演练,李正连带领官兵屡屡奏响凯歌。
制胜之道在于谋。班师回营,李正连却组织官兵进行检讨式总结,梳理出100多个薄弱环节,成为创新训法战法的风向标。如今,李正连带领部队打胜仗的“剑谱“上,正浓墨重彩地书写创新之举。
——为构设逼真战场环境,对导弹操作大厅进行信息化改造,一个“遮风挡雨”的训练场所将成为能模拟复杂困难环境、开展战技术融合训练、能实现全旅合成训练的“淬剑池”。
——着眼使命任务,加强作战对手研究,率先建立旅级“作战目标库”,按照打仗要求细化每一个作战环节,形成完备的军事训练体系。
——建立军情通报机制,每天早上开交班会,通报军情和卫星临空情况,作为组织军事训练的重要参考。
2016年初,李正连被评为火箭军“十大砺剑尖兵”,作为优秀共产党员作巡回报告,很多官兵为他挂满胸前的奖章点赞,他感慨地说,从军30年,获过无数奖,但我最喜欢这个荣誉:“砺剑尖兵”。(李永飞杨永刚)
中国新闻网:李正连的掌兵“秘笈” 多喊“跟我来”
当旅长7年,带领一支新锐之旅步入全军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全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先进单位、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行列,自己也登上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全军优秀指挥军官、火箭军“十大砺剑尖兵”的荣誉殿堂,火箭军某导弹旅旅长李正连执掌大国长剑,锻造导弹锐旅的掌兵“秘笈”何在?
“少讲‘给我上’,多喊‘跟我来’”
2013年9月,某基地组织军事技术大比武,李正连挂帅亲征,率先捧回旅团主官组的冠军,发射一连班长魏永华只拿了个第八名,他羞愧难当:“旅长都拿第一名,自己怎能拖后腿?”
知耻而后勇,魏永华把李正连当作学习榜样发奋图强,苦练精训成为旅里数一数二的“导弹通”,入选基地技术尖子人才库,被树为优秀士兵标兵。
和魏永华一样,全旅官兵多是李正连的“粉丝”。旅政委杨洪全说:“李正连自身要求严,表率作用强,说话办事自然腰杆子就硬。”
李正连曾在多个常规导弹旅任职,当连长时执行台海方向重大军事任务荣立二等功,当营长时成为导弹发射专业“百问不倒”,任旅参谋长荣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
赴任履新,李正连望着眼前某新型导弹武器,和新兵站到同一“起跑线”上。恰逢此时,上级通知不久后将对该旅进行全员额专业理论考核,李正连在全旅官兵面前表态:“请大家放心,我这个旅长不会给大家拖后腿!”
此后,李正连进入“超常”模式:办公室里支起行军床,“三更灯火五更鸡”苦学专业理论;泡在训练场上跟学跟训,摸透导弹武器“脾气”;作训参谋、技术骨干成为“座上宾”,一起研讨战术技术难题。
一个月后,全旅大考,李正连端坐前排,奋笔疾书拿了高分,令不少官兵心生感慨:“跟着狮子干,咱就不会成绵羊。”
打铁自身硬,说话底气足。李正连作为一旅之长,很少讲“给我上”,说得最多的是“跟我来”。
那年暮春,部队千人百车万里机动,执行跨区驻训演练任务。军列抵达准备卸载,一场暴雨不期而至。李正连第一个穿好雨衣,大手一挥:“党员跟我上”。不到一分钟,全旅官兵都忙碌在雨幕之中,卸载任务提前完成。
这些年来,该旅执行上百次装备拉动、野外驻训、发射演练任务,李正连无需“身先士卒”,官兵次次勇敢冲锋,擎旗而归。
大嗓门、硬腰杆、板寸头,是李正连的标志;言出必行、干练利索、严以律己,是李正连的性格。说起他,官兵有讲不完的故事。
有一次,李正连到阵地检查,负责安检的哨兵“意思”了一下,他却掏出藏在兜里的打火机,指着墙上“严禁携带火种”的提示厉声问道:“号称国宝卫士,你够格吗?”
今年初,李正连买了个智能手环,和官兵开玩笑地说:“别看我年龄不小,观念也很潮。”一位参谋悄悄提醒他:“这种手环定位功能强,不适合佩戴。”李正连当即摘下“送”出营区,现身说法给全旅上了一堂保密课,一场安全保密隐患排查活动随即展开。
“营造清风正气,就是培育战斗力”
2016年5月,该旅营房科长王岸生提拔为某团副团长,成为全旅的热新闻,老母亲从千里之外打来电话:“岸生,咱就一个老实的农村娃,你莫不是攀上啥关系了?”
“娘,咱家的关系,就是旅党委的好风气。”王岸生说的是大实话。在戈壁滩上的军营当营房科长是个苦差事,王岸生任劳任怨,一干就是7年,让这座“出门是荒滩、进门是江南”的营区成为“全军绿色营区”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可等到要调整使用时,几次都“擦肩而过”。李正连和政委杨洪全专门找到基地领导力荐王岸生,理由就一条:“不能让实干者吃亏。”最终,王岸生被调整为某团副团长。
“用好一个人,激励一大片。”李正连经常这样说,在这个“打仗型”干部的眼中,只有风气好了,官兵才不会为了成长进步分心走神,更不会为了升迁跑腿钻营,营造清风正气就是培育战斗力!
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生邢建军,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到该旅,李正连对这个“苗子”格外关注,既手把手搞好传帮带,又大胆使用压担子,短短几年就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破格从技术营营长提拔为副旅长,今年初又被推荐到某团担任团长。
几年前,旅总工程师岗位空缺后,李正连举荐了时任副参谋长的张纯峰。有人提出:“张纯峰还很年轻,让资历老一点的先用。”李正连却据理力争:“张纯峰当过连长、技术科长、技术营长,专业、指挥、管理样样过硬,用人不能按资历年龄‘排排坐’,而要用打仗的标准选用打仗的人才。”
最终,旅党委统一思想,推荐刚满31岁的张纯峰担任旅总工程师,在多次重大任务中表现出色,成为部队作战训练、科技创新、技术把关、决策咨询等方面的“定海神针”。
“踏实肯干、创新实干就是旅里的功臣,精神萎靡、懈怠推诿就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面对全旅官兵,李正连不止一次这样告诫大家,而且在他骨子里,对“出工”不“出力”、有“座位”没“作为”等慵懒散现象深恶痛绝。
“官兵的获得感,与贡献率成正比”
远离上级机关、地处大漠戈壁、自然环境恶劣。该旅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不仅全旅官兵安心本职热爱岗位,就连军嫂兵娃都乐在其中。
女战士占艳娟的话道出官兵的心声:“环境很苦,心里很甜,旅党委想方设法为我们排忧解难,营造拴心留人的好环境,让我们有了满满的获得感。”
当年,李正连前来报到,正赶上沙尘暴天气,让这个铁血汉子心头萌生一个念头:“当了这个旅长,虽然难以改天换地变环境,但一定要让官兵苦中有乐换心境。”
李正连和政委杨洪全带领党委“一班人”一项项梳理,思路逐渐清晰,一个涵盖改善生活服务保障、解决官兵婚恋难题、助力官兵成长成才、融洽官兵家庭关系等方面的“服务官兵十二件事”出炉,一抓就是六年。
从繁华都市走进大漠戈壁,一些战士训练之余渴望能有个“侃大山”“叙叙话”的地方,旅里就建起“战友餐厅”“军营卡拉OK厅”“军营互联网吧”,周末休息时间对官兵开放,既让官兵休闲有场所,也增进了官兵感情。紧接着,“战友超市”落成,琳琅满目的商品,全部以成本价出售。
部队地处大漠,风沙一来,天地昏黄,官兵健康深受危害。李正连和党委一班人带领官兵接力持续搞绿化,栽下一棵棵树苗,如今许多已长成参天大树,有效抵挡了风沙肆虐,美化了营区环境。
营区家属院是“大后方”,也是官兵的“后顾之忧”。李正连只要回到那里,总要在院里转上几圈,不断改善生活环境,不仅修建了电动车停车棚、机动车停车场、儿童娱乐设施,配齐健身器材,还在楼下设立医疗救护站、饮用水直饮点,让家属感动不已。
点点滴滴,关心无声,一些家属也吹起“枕边风”:“不好好干工作,就对不起这样的好领导、好部队。”
“爱兵,就要做到兵有痛痒我着急,兵有长进我高兴,兵有难处我解忧。”这是李正连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关爱官兵的真实写照。(作者 李永飞 侯志宇 孙二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