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新型超级电容器,其充电速率远远高于普通电池,用其为一部苹果手机充满电仅仅需要5秒钟。制造这个电容器的基础材料,是石墨烯。
在新材料领域,石墨烯受关注程度之火爆,让人惊叹。甚至诺贝尔奖评委会的反应也超乎寻常——2004年,英国科学家成功地在实验中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从而证实它可以单独存在,仅6年之后,他们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作为全国石墨资源三大主要产地之一的青岛,在这场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中也不甘人后,不管是石墨烯的分离制备技术,还是新材料的应用,已经处在了爆发的前夜。
分离技术青岛“出新”
一克上千元,这就是优质石墨烯当前的价格。
在青岛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一间实验室里,青大泰山学者刘敬权教授指着一个装有黑色溶液的瓶子告诉记者,现在大家所用的石墨烯,大都是粉末形态,保存在溶液中,“因为它们很容易聚附在一起。”
据记者了解,现在国内多地都上马生产石墨烯的生产线。但刘敬权告诉记者,目前这些生产线生产的基本都是“石墨微片”,也就是多层石墨烯。“完美的石墨烯,也就是单层结构体,还没有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目前,石墨烯的分离制备方法有多种方式。一般来说,较大规模的石墨烯制备都是采用氧化还原法,“因为要用到强酸等强氧化剂,对环境影响比较大,而且生产出的石墨烯片小,会产生逆向聚集。”刘敬权说,这也就是为什么实验室里的石墨烯要保存在溶液中。
在如何有效分离出单层石墨烯并降低成本的道路上,刘敬权和他的团队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诺贝尔奖得主分离石墨烯的方法是用胶带一层层剥离,这种方法显然不能用于大规模生产。”但这种方法启发了刘敬权,通过两年的研究,他发明了新的方法。
“氧化还原法剥离出来的石墨烯,表面会破坏其结构,而且容易集聚。我们就是要研究如何避免这两个问题的出现。”刘敬权的办法,是以高分子作为媒介,采用物理剥离法,实验室实验已经成功分离出石墨烯,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研究基本与世界同步
对于石墨烯的研发应用,青岛市科技局已经立项攻关,项目经费达300万元,包括从石墨烯的分离方法到实际应用。
在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崔光磊研究员带领的团队,正在进行将石墨烯应用于锂电池以及电容器上的研究。
崔光磊的助手逄淑平副研究员告诉记者,“从锂电池上的应用来看,用石墨烯取代炭黑,可以大大提升电池的充电效率。”逄淑平表示,导电性好,表面积大,是石墨烯作为锂电池新材料的最大优势。
逄淑平告诉记者,由于石墨烯具有许多特性,因此其产业前景非常广阔,除了能充当手机充电器、汽车锂电池,另外在电子、航天军工、生物、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潜力,“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在石墨烯的“诞生地”曼彻斯特大学,研究人士们这样预言。
国内外对石墨烯的研究可谓风起云涌。比如宁波已开工年产300吨石墨烯的项目,重庆、上海等地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也有许多相关的成果宣布。目前全球有200多家公司涉及石墨烯的相关研究和开发,其中不乏IBM、英特尔以及三星等科技巨头。
“中国在石墨烯的研究上,基本与世界保持同步。”刘敬权说。根据英国科技策略机构剑桥知识产权公司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前,英国企业和院校的石墨烯相关专利共有54个,中国的相关专利数量是其40倍,美国是其30倍。过去几年中,亚洲地区特别是韩国和中国的石墨烯专利活动显著增加。
“一两年内,这个产业将会爆发。现在是爆发的前夜。”即使离最终的产业化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刘敬权仍然认定自己的判断。
一个全新产业即将诞生
石墨烯在青岛的研发,也正在进入这样一个前夜。
在刘敬权办公室旁边的一间屋子里,两台机器刚刚到位。刘敬权告诉记者,这是他们订制的中试设备,石墨烯的分离制备即将进入实验室的中试阶段,“实验室中试主要是调整配方和工艺,大约三个月的时间吧,然后进入企业中试。中试阶段,我们就能达到年产百公斤石墨烯的能力。”刘敬权对中试的成功没有任何怀疑。
逄淑平表示,从锂电池的应用研究上看,他们现在已经具备了中试能力。但在他看来,要想真正地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石墨烯的成本与处理工艺仍是困扰着科研人员与企业的两大难题。
石墨烯产业的发展在青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石墨在世界上储量第一、产量第一、销量第一、品种最全。我国石墨矿产储量为20亿吨,占世界石墨矿石总储量的72%,产量占全球产量的80%。作为全国石墨资源三大主要产地之一,青岛市占全国石墨矿产储量的22%。
据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在石墨烯研发应用的立项中,也包括了青岛的相关企业。“已经有企业认识到了石墨烯作为新材料所具有的广阔应用前景,并愿意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有资源优势,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结合,一旦能突破关键技术,青岛将迎来一个极具生命力的全新产业。(赵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