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融入村中,踏踏实实干几件事,让村民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这是胶州市里岔镇良乡一村 “第一书记”徐勇写在日记里的话。徐勇已是第二年在良乡一村担任“第一书记”。
徐勇的一天从早上4、5点钟开始,他会扛着工具下地,赶上哪家村民在地里干活就跟着一起干。6月的一天,村民尹其英和丈夫在大棚里扬鸡粪,徐勇扛着铁锨要来帮忙,两口子忙拦他:“这棚里又热又臭,你快出去吧。”徐勇不肯走,跟着忙活了一上午。“只有深入田间,才能深接地气,”徐勇说,跟着村民一起干活,能真实地了解村民的需求。
徐勇电动车后座上有个自制的工具箱,里面是他置办的各种工具,但凡村民有需要维修的东西,他接到电话,立马赶去维修。
88岁的赵本荣是村里的困难户,和70岁的儿子生活在一起,家庭没什么收入来源,生活十分困难。见赵本荣家院子里杂草丛生,满是鸡粪牛粪,徐勇自掏腰包买来水泥,动手在他家院子里铺出一条水泥路;见窗玻璃碎了,徐勇又买来玻璃换上;看到赵本荣家堂屋和里屋没有隔断,徐勇又找来工具,钉起块挡板,把房间隔开。
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徐勇依靠自己的派出单位市委宣传部,确定了69位处级以上干部对村里的贫困户“一对一”帮扶。这69位干部一年2次进村走访,截至目前,累计捐助帮扶钱物价值15.6万元。
良乡一村有蔬菜种植的传统优势。打进村那天起,徐勇就琢磨着要为村民的蔬菜销售打开门路。他跟村里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主任赵波一起,接下为青岛市部分企事业单位定期供应蔬菜的订单,与中国石油大学黄岛分校等部分高校达成了建立蔬菜直供基地的合作意向,实现了“农校对接”。仅村民庄殿忠家的大棚,每个棚的年收入达到4万元,比之前翻了一番。
除了建立新的销售模式,作为市委宣传部网络办副主任的徐勇还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依托网络,建立网站,帮助菜农开展网络营销宣传,提高良乡一村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他先后发表博文、网帖600多篇,图片2500多张,点击量超过10万人次, 有效解决了菜农市场信息不畅等问题。
徐勇还为良乡一村建起了村民“流动夜校”、小记者站,并印发了“村报”《创业路》。他想从观念上改变村民,让村民成为有知识、有技能、会经营的现代农民。
今年5月,虽然徐勇已经在良乡一村工作了一年,但舍不得的村民们集体签名要求留住这个 “第一书记”,让良乡一村在他的谋划下实现村强民富。(本报记者 刘丽娜本报通讯员 李颖慧)
上一篇:刘洋:高端沥青叫响“青岛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