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流动商贩孩子入学难 父母不得已签假合同(图)

来源:青岛日报-- 2013-08-15 06:56:46 字号:TT

流动商贩孩子入学难 父母不得已签假合同

  个案

  市长热线介入小贩子女入学有望

  自7月16日以来,在汽车站做小生意的张玉峰(化名)一直愁眉不展,家中的两个孩子一个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一个到了上中学的年纪,但都因为自己没有劳动合同和社保证明,陷入无法报名上学的困境。

  张玉峰和妻子来青做小买卖已经20多年了。据他说,2007年大女儿上小学的时候,他只是拿着他和妻子的身份证、户口本,从原籍的教育主管部门开个转学证明,又通过亲戚办了一张“假合同”,给孩子报名上了学,当时的政策还没有要求提供社会保险证明。

  但现在政策变了。7月16日张玉峰去他所住出租房附近的小学报名时,招生人员告诉他,必须同时具备劳动合同(或工商营业执照)、社保证明以及其它一些材料才可报名。

  “我们摆小摊的,没有劳动合同,也办不出工商营业执照,平时也没有交社保的意识,根本拿不出这两项证明。”张玉峰说。

  17日,记者拨打了该区市招生咨询电话87868296,工作人员称:早在4月23日,他们就通过学校、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传播渠道向社会公布了孩子上学需要满足的条件及所需要的材料,《政策指南》上的规定是严格按照青岛市教育局政策制定的,缺少两样证明中的任意一个,他们都无法为孩子办理入学手续。教体局有关人士还向张玉峰提议回户籍所在地上学或者就读私立学校。

  但张玉峰说这两条路都走不通,“我的户籍在东北,那里只有几个远房亲戚,怎么可能接收两个孩子?她妈妈得了乳腺癌,去年刚刚做完手术,家里给孩子母亲治病已经用光了所有的积蓄,现在手头就剩好心人捐助的两万块钱,得给她妈妈攒着买药,私立学校两个孩子一年加起来得三万,怎么可能上得起?”

  为了让孩子上学,张玉峰找朋友帮忙,与一家公司签一份“名义上”的劳务合同。但在办理社会保险时他又遇了难。招生处要求缴纳的社会保险有时间上的限制,即个人社会保障卡缴费起始时间须为2013年5月30日之前,显然即使他现在交了保险金,也无法符合学校的入学要求。

  张玉峰开始向报纸、网络等媒体求助。

  7月30日,得知相关情况的市长热线主动给张玉峰打来电话,详细询问了他和孩子的基本情况,并告诉他会把事情向主管部门反映。7月31日,张玉峰激动地告诉记者,所在区教育主管部门给他打电话,让他带着已有的材料,去教体委谈谈。8月初,市长热线再次主动给张玉峰打电话,回访事件进程,据张玉峰本人的说法,他觉得孩子上学这事,“问题应该不大”。

  非个案

  为孩子入学,家长不得不签“假合同”

  在采访的过程中,张玉峰告诉记者,他身边一些流动摊贩或者收废品的外来务工人员也曾和他遇到相同的困难,“社会保险他们提前交好了,但是出具的劳动合同都是找人代办的。”

  记者在网络上也常常见到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提供劳动合同或者社会保险,或者是居住地和工作地分属不同的区市(招生办要求劳动合同必须是在本区市),在给孩子报名上学的时候,遇到很大的困难。

  网友“天大地大中间小”在去年7月11日发帖称因为劳动合同不在居住区域,孩子无法在居住区报名上学;

  一名自称叫“邢春华”的网友在今年7月1日也发帖称,由于高位截瘫,丈夫离家出走,无法提供劳动合同或者工商执照,孩子上学不够条件;

  网友“男儿当自强”在今年5月份也曾询问没有劳动合同怎样为孩子办理入学的问题……

  一直致力于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服务的岛城知名“小陈热线”创办人陈明钰告诉记者,每年到了上学报名的时候,总是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因为缺少劳动合同、暂住证、社保证明等问题而向他求助,希望他能想想办法,帮助孩子上学。但他对此也感到非常无奈。

  针对这部分新市民子女入学难的情况,青岛市教育部门有没有相关的应对措施呢?为此,记者电话采访了青岛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工作人员称针对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提供劳动合同或工商营业执照以及社会保险证明的外来务工人员,青岛市教育局也没有相关的政策,所以他无法回答记者的问题。具体的解决方案他建议记者咨询每个区市的教育部门。8月8日,记者拨打了外来人口较多的李沧区教体局宣传处的电话87629224,工作人员回复说:市南、市北、李沧三区都是统一执行市教育局的规定,她建议记者还是从市教育局了解一下。

  记者从教育部门人士口中得知,之所以要求外来务工人员出示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证明,主要是为了确保这些务工人员在青岛是有固定工作的,“以前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没有固定工作的外来人员,在孩子上学上到一半的时候,把孩子领走了,去别的地方了,联系不上,这样就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采访手记

  如何不让少数新市民群体落入政策的空当中?

  近些年来,青岛市政府对新市民群体制定了相当多的优惠政策。仅从新市民子女入学来说,和本市儿童一样,所有符合政策条件的新市民子女都可以免费进入公立学校,享受义务教育。

  为了保证教育资源的优化,方便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现行的招生政策必要且必须。可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自谋职业,或者是所在企业为一己私利不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加上意识缺乏以及信息渠道不畅等原因,造成一些 外

  来务工人员无单位、无保险、无工商登记,最终,这些因素成为他们享受包括子女入学在内的各种城市公共服务的障碍。

  扫清这些障碍,首先要让新市民懂得如何可以更好地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这方面,需要政府更细心、更贴心的政策宣传。比如说,在外来人口流动量较大的汽车站、火车站,或者是劳动中介、外来人口聚集较多的社区等,设置 “新市民温馨提醒”宣传栏,开办社区讲堂,甚至是社区工作人员上门解说等方式,告知新市民,享用这些社会公共服务,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张玉峰现象的存在,也提醒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是否可以更加的细化?这样方可不让少数群体落入政策的空当中,也使区市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有章可循。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