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海尔波兰建厂海信南非建产业园 青企走出青岛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2013-09-09 13:14:42 字号:TT

海尔波兰建厂海信南非建产业园 青企走出青岛

    海尔联手法格投资5600万欧元波兰建厂丰富欧洲布局,切斯利成功收购贝尔维德尔旗下“魔彩”品牌;软控股份完成对全球领先轮胎检测设备品牌TM-SI的收购……2013年的秋天,青岛企业“走出去”似乎提前进入了收获期。

    这是一股“集体出海”的大浪潮。据青岛市商务局最新统计数字,1~7月份,青岛市核准对外投资项目44个,中方投资额9亿美元,同比增长12.5%。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20.2亿美元,增长8.1%。2013年,青岛“走出去”的速度,明显加速。“走出去”快速奔涌背后,青岛海外布局正悄然变化。海尔、海信等老牌“出海者”,其“跨国经营企业”布局思路更加清晰;与此同时,一批中小企业试水海外,作为青岛“走出去”的主力军,通过并购等新方式建立跨国经营,或是抱团打造产业园区,集体促成了优势产能的海外转移,让青岛建立起越来越多元化的海外影响力。

    跨国经营企业后续有力

    占地10万平方米,拥有40万台电视、40万台冰箱产能……6月,海信集团南非开普敦亚特兰蒂斯工业园投产,撑起非洲最大家电生产基地。截至目前,海信在非洲已经拥有位于阿尔及利亚、埃及、南非等多个生产基地,这艘拥有7万员工的航母级跨国企业,正在悄无声息地稳拓“本土化”势力圈。

    不仅事关海信。9月6日,海尔牵手法格投资5600万欧元在波兰建立新工厂,进一步丰富欧洲布局。青建集团甚至用“跨国指数达到50%以上”,作为衡量国际一流企业的基准。青岛最早的“出海者们”都不约而同走上“跨国经营企业”这条道路。

    珠玉在前,背后不乏强有力的新生代。据青岛市商务局统计数字显示,2012年,民营企业已占全市境外投资项目总数的74.3%,中方投资总额的88.1%,成为青岛“走出去”的主力军。新兴力量注入,正丰富着海尔、海信等家电巨头构建起来的“几头独大”的海外布局。

    这其中有政府刻意引导之力。2013年,青岛市下发《关于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开放引领战略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将率先探索“并购、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新模式,鼓励青岛企业通过新模式的开拓培育壮大跨国经营市场主体。加快外贸企业向跨国经营企业转型升级。

    青岛“走出去”企业的自主选择与之不谋而合。8月,软控股份刚刚完成对全球领先轮胎检测设备品牌TM-SI的收购。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鲁丽娜表示,“跨国经营思路”的确立,助力软控实现了覆盖轮胎生产工艺85%产品系列的产业链拓展之举。近期,软控正谋划国内中小客户占20%,国内外大客户承担80%,反转传统的“二八”市场布局。此时,距软控首个海外“研发中心”建立不过4年。

    这侧证出此种“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互动模式,很大程度上成为跨国经营企业建设的一条“捷径”。这不是单纯企业运营角度的超脱,更多是国际化经营积淀带来的水到渠成,而它也有助于“走出去”企业,更迅速、更稳健地收获国际优秀资源。

    2013年,更多青岛企业正向着这种趋势聚拢。“在未来2-3年时间内,通过海外并购,地恩地将实现产品线和销售区域的拓展,深入扩展全球化经营,把地恩地发展为跨国企业,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青岛地恩地集团相关负责人的规划,讲出的是一众青岛“走出去”企业的心声。

    海外产业园区链状崛起

    2013年,在青企海外奋斗中,最火热词汇莫过于“产业园”。

    海尔产业园、海信产业园……此类“航母级”产业园的建立,基于多年跨国经营实力的自然承接。而在框架之中,也为产业链上的其他青岛企业预留了位置。

    “目前,产业园一期建设完成,剩下的部分非常期待青岛做塑料、包装等家电配套企业和物流企业入驻。我们会签订优先采购战略协议,利润至少是这条产业链的1/3。”海信集团南非分公司总经理刘斌告诉记者,这其中有着利润的逻辑,塑料、包装等部件越洋成本太高,南非当地采购价格依旧令人咂舌,几乎是国内3倍。

    世界分工格局的变化,让越来越多的青岛企业选择“走出去”进行海外生产。据青岛市商务局统计,2013年1~7月,在青岛企业的海外投资中,生产性项目有18个,比去年增加14个,中方投资额3.9亿美元,是去年的3.5倍。当这一批生产工厂位置稳固之后,海外生产型企业“共生”已经成为一种共性。这直接选择过渡到了对青岛“产业园”的尝试。

    目前,中启海外公司的柬埔寨保税港区的产业园已经率先动工。徐奎学向记者透露,在保税产业园,中启海外自用面积为100公顷,另100公顷“以商招商”强强联合。一同借助柬埔寨口岸办、税检、海关集中优势,形成产业聚集,实现产业园区的规模辐射效应。“海外产业园实为‘一箭多雕’之策:一方面,产业园多围绕中心企业进行配套,产业链接后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海外产业园多带有‘地产’性质,对于投资企业而言,也意味着不菲的租金收入。”一位常年驻外的青岛企业家为记者剖析了其中渊源,对当地社会的软性影响力也不得不提,他开了个玩笑,“做产业园的‘大哥’,无论是同政府要政策,还是联手与当地企业谈合作,都有更多的筹码。”

    青岛企业的“个体智慧”连点成面,织就的是青岛日益放大的海外城市影响力。截至目前,青岛“走出去”项目已经分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按照规划,“十二五”末期,青岛将实现青岛市境外投资额达20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达40亿美元。

    青岛优势产能海外转移

    最初“走出去”,青岛企业多立足于调整贸易结构、开展海外经济合作角度。近年来,“走出去”项目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设立境外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等领域。特别是2009年之后,《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出台,全球金融危机下,大批青岛企业趁势“抄底”。

    经由3~4年的海外酝酿后,2013年,青岛“走出去”企业进入了“成果回收期”。

    资源类回运率先开花结果。徐奎学告诉记者,目前,企业在柬埔寨的第一批300公顷林地已经采伐完毕,林中木材加工工厂正在筹划之中,2013年年底,花梨、黄檀、高棉酸枝等珍贵木材,将回运中国。这只是一例,川山国际并购的肯尼亚硅藻矿正在运作,福尚实业4000万美元收购玻利维亚铜矿第一批粗选铜矿石,按照规划也将启运回国。

    海外的多元化资源,正回聚青岛。与此同时,海外“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等渠道铺设也更加丰富。

    软控股份在美国建成软控北美技术研发中心;国家海洋局一所联手泰国普吉海洋中心建设中泰气候与海洋生态联合实验室;海信分别在美国、芝加哥和德国建设海信美国研发中心,海信光通信研发中心和海信欧洲研发中心……2012年,青岛市在海外设立五个研发中心,引入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加速了青岛优势产能的海外转移。

    据青岛市商务局统计数字,2013年1~7月,青岛市核准境外投资企业44家,同比增长25.7%,中方投资额9亿美元,同比增长12.5%。投资领域涉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汽车制造业、橡胶制造业等多个行业和领域。藉此,纺织、家电、机械、橡胶等青岛传统优势产业正在产生“外溢效应”。

    近期,瑞昌棉业正在非洲紧锣密鼓筹备生产性工厂,纺纱、织布等六个新工厂进入建设。瑞昌棉业正式进入加工领域。在组织非洲二十万农户种棉花的基础上,统一回收棉花进行加工,轧花、纺纱、织布……依托青岛“上青天”纺织传统优势,构建起完整的棉纺产业链。

    效应在持续发散,从新晋投资者来看,2013年,圣元营养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125亿美元在法国设立奶粉加工厂,成就青岛市境外投资最大食品制造加工项目。太平洋国际资源投资有限公司投资9800万美元在印度尼西亚中加省筹建太平洋橡胶工业园,生产橡胶制品……青岛企业表现出越来越强的优势产能海外辐射力。(朱君青)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