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是中国最早放映电影的城市之一,1907年,德国人的水兵俱乐部大厅放映早期的外国影片。上世纪30年代,电影逐渐成为青岛市民时尚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青岛文化艺术资料汇编》统计,到1937年,“青岛的电影院子,数量不算少,大小一共是十一家,九家在市区,两家在近郊,很多大城市如重庆、昆明、南京、汉口……较之亦都逊色莫及。”位于安徽路的青光剧院,先后由德商、美商、英商经营过,曾叫明星大影戏院、银星大戏院、明星电影院、青光电影院、青年剧院、银星剧院。放映的都是西洋影片,来这观影都是外侨,头等票价要1块大洋(一般影院最贵的6角,普通工人的平均月工资是6元)。
1921年,李可柏开办福禄寿影院,以放映好莱坞电影为主,为方便中国观众观看,影院将外语翻译成中文。同时影院兼演歌舞、戏剧。1931年,建于中山路的山东大戏院是当时青岛最大的电影院,专门放映国产影片,可容纳观众750人。1933年影院经过改造后,还演出过戏剧。
据记载,影院的观众还具有鼓掌的嗜好与兴趣,“有时候,他们简直好似专门为了鼓掌才进电影院来的,只要遇有一个最低限度的机会,他们绝不轻轻放弃劈劈拍拍狠命地热烈捧场,夹杂着欢呼与笑语,响彻屋宇。看白戏、买半票,打戏院的风气亦非常兴盛。”
戏院是市民娱乐消遣的另一场所。抗战爆发前,青岛有各类戏院7家,大舞台戏院主要演唱京剧,票价两角到六角不等,名伶马连良、尚小云、梅兰芳、余叔岩等都曾登台献艺。群英大戏院和国民茶园则是针对社会低收入阶层的戏院,国民茶园的票价仅需洋2分。书场也是不同身份的市民爱去娱乐的地方,1935年前后,全市书场达到十五六处,书场演出种类主要有落子杂耍、评词、鱼鼓、大鼓、梨花京津大鼓等。
青岛每年的夏季,靠近港口的马路上(以冠县路为主),为了迎合军舰来青设立跳舞场。美舰来青时,舞场林立,美舰出港时,舞场停业,经营者以白俄人最多,另一些常年设立的舞场则是供摩登青年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