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抗战青岛记忆】农民护送情报斧劈两鬼子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 2015-08-19 06:16:17 字号:A- A+

    9名船员奋勇夺商船

    日军占领青岛后,立即对港口实行严密封锁,日本侵略者将掠夺来的煤炭、原盐、矿石、布匹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回日本,再将屠杀中国人民的武器弹药整船整船运到青岛。日军还对抗日根据地沿海严密封锁,任何船只不得往来。广大船员对敌人的暴行敢怒不敢言,但在中国共产党全民抗战的政策和统战工作的影响下,抗日热情日益高涨,并伺机展开斗争,支援抗日根据地。

    “隆华三号”是新造的仿美式甲板的大型木帆船,长约40米,载重500吨,属汪伪华北联营社所有。联营社是日本侵略军为统治中国航运强行组成的,挂汪伪旗帜,实权在日本人手中。“隆华三号”的船长、大副、二副、营业主任等5名负责人均为日本人,只有最下层的9名船员是中国人。船航行于青岛、长崎(日本)、塘沽之间,以商业运输的名义为侵略战争运送物资。1944年12月中旬,“隆华三号”满载由青岛生产的白棉布、绒布4万多匹以及白糖等物资,起航开往日本。9名船员中,水手长滑宝发,水手田均庆、金登俊等,都是天津人,从小相熟,感情笃厚,都痛恨日本侵略者。起航前,他们商定,将船开到其它港口,支援抗战,并与中共地下工作人员取得联系。但因准备工作不充分,未能直接起义。

    “隆华三号”出航后,在海中航行了3个昼夜,大家议决起义,将船开到抗日根据地。在滑宝发、田均庆的领导下,9名船员作了战斗分工,并用斧头、铁棍当武器,击毙船长等日本人,俘虏日本大副,而中国船员无一伤亡。

    物资顺利送达根据地

    由于战斗过程中过于紧张,操舵手忘记记录航行方位,“隆华三号”成了盲目航行。其间一架日本飞机3次飞来盘旋侦察。第三次,船员们把已经扯下的汪伪“国旗”拿出来扬了扬,飞机才飞走,再没回来。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几名起义船员决定将日本大副抛进大海。

    十几天后的一个黎明,前方出现一个小岛。根据海图分析,大家认为可能是连云港东南的东牛山岛,于是继续北驶。远方出现一个海湾,船员们一面准备停靠,一面做好应对准备:如果是日伪港口,则谎称来找船行代理处求援,因船上已断粮断水;如果是八路军,则天遂人愿。“隆华三号”静静地抛锚,5人留守看船,4人架舢板进港。原来,此处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柘汪镇(现属江苏省连云港市),八路军当即将他们接引上岸,并连夜派船寻找“隆华三号”,因为当天晚上海上漆黑一片,直到第二天才找到。“隆华三号”的到来,为根据地庆祝抗战第八个新年增添了喜悦的气氛。八路军领导迅速调动部队和群众,日夜起卸“隆华三号”载来的物资,水驳陆运,人欢马跃。卸完物资后,八路军决定拆除商船,还没等拆船完毕,日军就从连云港出动飞机和炮艇来抢船,但为时已晚,岸边只留一个空船残骸。

    多数船员参加八路军

    根据地领导十分重视 “隆华三号”船员的爱国壮举,认为这是对侵略者政治、经济的沉重打击,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青岛城市工作的重大成就,也是爱国船员拥护抗战向往根据地的光荣行动。4万多匹棉布和其它物资,对遭受敌人长期封锁、环境艰苦的根据地军民来说意义非凡。中共滨海区委城工部部长华诚一,青岛工委书记刘特夫、副书记于荣光,青岛办事处主任李立知等先后接见了全体船员。根据党的政策,组织上决定给予物质奖励,拨出黄金数百两与北海币数十万元发给9名起义船员,去留听其自愿。多数船员经过学习,觉悟进一步提高,有的参加八路军,有的被派回青岛从事地下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青岛地下党组织发动了多起海上斗争。1943年5月,裕泰船行的“同兴号”轮船从青岛开出,在徐家麦岛的海面上,押运的伪警察被中共地下工作人员解除武装,船被开到文登县张家埠港。1944年12月30日,共产党员宋臣、刘宗智发动日本拖网船船员刘宗爱、刘志成等13人起义,将2名日本监工押入底舱,将拖网船开到胶东根据地的乳山口。这些海上斗争,支援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战争,同时在政治上、经济上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抗日村民斧砍两鬼子

    栖身染坊传递情报

    姜立亭是山东胶县人(今为胶州市),今年已经90岁,他年轻时正是日寇铁蹄践踏中国大地的年代,这位看似平凡的农民身上却发生过不平凡的事。近日,姜宝凤向记者讲述了爷爷姜立亭的抗战故事 。姜立亭曾上过四年私塾,所以在那个年代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上级下发给村大队的一些抗日的秘密文件,常常是由他念给村干部们听,因此他总是比别人提前一步吃透文件精神,再向大家讲解。姜立亭为人本分,思想上比较牢靠,有一天,村长悄悄通知他晚上十点到村磨房去一趟,并一再嘱咐他一定要保密不许告诉任何人。当晚姜立亭跟家人撒了个谎就去了,在磨房里见到了他一生中印象里最深刻的一个人——“小木匠”。村长向“小木匠”简单介绍了一下姜立亭。“小木匠”立刻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立亭同志你好!”经过一夜的交谈得知,“小木匠”是我党的一名地下工作者,通过村长的推荐和暗中考察,有意发展姜立亭为地下联络员,任务是接收来自王台的地下联络员送来的情报,再由他送到大约驻扎在今平度市境内的一个山村里的“滨北司令部”。爷爷自然是欣然领命,深感荣幸。

    不久,姜立亭就在村长的安排下,在村里的染房当了一名染布工,送情报时他就以染房采料员的身份为幌子外出活动。一开始传递情报还算顺利,但到了1941年,日伪军在胶东地区发动了“六一大扫荡”,有一次王台的地下联络员前来送情报时被日本鬼子围追,姜立亭急忙把他藏进染缸里,眨眼工夫四五个举着“膏药旗”的日本鬼子就赶到了,呵斥他有没有发现那人。姜立亭佯装不解,当场挨了两枪托子,被踹在地上,险些丧命。至今,姜立亭给众人讲起这段生死难忘的经历时仍是义愤填膺,对鬼子是恨之入骨。

    保护发报机斧劈两鬼子

    一天,一小撮日本兵举着膏药旗突然进村扫荡。由于染房里藏有一部上级刚配发的发报机,转移已来不及,为保护设备,姜立亭没有跟随村民进山躲避,随手抄起一把斧头揣在了怀里。不一会儿,一个拿着匣子枪和一个端着刺刀的日本鬼子进了门,那个拿匣子枪长官模样的鬼子用枪戳着姜立亭的心窝叽哩呱啦一阵吼,端着刺刀的鬼子就到处搜、到处砸。姜立亭从柜台下摸出一把大洋佯装讨好,趁两鬼子得意之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怀中掏出斧头,一斧头劈花了匣子枪长官的脑壳,又一斧头砍断了鬼子兵的脖子。瞬间放倒了两个日本鬼子,事后连他自己也都有点蒙,但来不及多想他抱起发报机夺路朝村南的小白石山跑去。

    姜立亭斧劈两鬼子,不仅保住了发报机还缴获了一支匣子枪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1944年春,胶东抗日根据地转入了攻势作战,姜立亭送情报的任务也随之结束。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之前,在八路军胶东部队展开的全面大反攻中,他还顶着炮火上前线抬伤员、运送弹药。

    “爷爷说,他多方打听当年介绍他参加地下联络组织的‘小木匠’是谁,后来才知道是当年任胶县县委副书记的郑子扬。”姜宝凤听爷爷说,郑子扬是洋河镇袁家小庄村人,年轻时学得一手好木工手艺,后因生活所迫,四处打零工,加入党组织后,就以做木匠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4年秋,郑子扬在现在的九龙镇打连沟屯村秘密开展地下工作时,由于本村伪保长告密,拂晓被驻防在王台的日军突袭包围。为掩护战友们撤退,郑子扬在村后的山坡上与日军展开血战,最后壮烈牺牲。

    全国解放后,姜立亭当过村会计、到大沽河出过工、干过小买卖,直到现在仍然过着平静的农民生活。每每提起年轻时那段往事,他总是说:“祖国身陷危难之时,那是一个爱国青年应该做的,没什么值得炫耀的。”

    姜宝凤说,如今爷爷把这些故事讲给后辈听,也是为了让后人们铭记,在日寇侵华时有千千万万个如他一样的普通老百姓义无返顾地投身到火热的抗日救国运动中,他们不怕死、不怕苦,不为名、不为利,不求回报,凭的是一腔对祖国的热爱和无限忠诚。

    红色商人暗送情报

    潜伏青岛做生意传情报

    说起父亲在抗日战争时的各种惊险经历,今年82岁的郝懿鑫老人依旧十分激动,在没有枪炮的战场上,他的父亲郝彦忱用自己的智慧和经营手段,通过经营多家公司、买房置地,为八路军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以及紧缺的粮草、衣物。

    1938年,日军刚侵占青岛的时候,老家在烟台的郝彦忱作为一名商人,悄悄地在青岛潜伏下来,以商人的身份作为掩护经常在青岛、天津、上海之间往返,一方面是打探各种与日伪军有关的消息,另一方面则通过做生意赚钱,这些钱中的绝大多数,都通过各种渠道,以银元和物资的形式送到了八路军部队中,支持抗日根据地的活动。郝彦忱的外孙女王琳琳回忆说,家族里很多人都参与了抗战,姥爷郝彦忱、舅舅郝懿鑫和母亲郝青云,还有其他的亲戚,都协助父亲或转移物资、或传递情报。“在抗日战争里,我姥爷做的事情太多了,但他在家里说得并不多,我所知道的一点事情,也都是母亲和舅舅只言片语中提到的。”已经退休的王琳琳告诉记者,她的舅舅郝懿鑫曾计划写一部家族抗战的回忆录,但最终因为疾病而不得不放弃。

    父亲带着儿女一起抗战

    郝懿鑫回忆说,抗战期间的父亲,在青岛经营过多家企业,包括中山路的长鸣唱片公司、绸缎庄、亚细亚火油公司、皮货商行等,都是为了掩护自己的地下党身份开设的,是八路军在青岛的联络点,而意外收获却是父亲擅长经营,经常到大连等地进货,反而收益颇丰,“所赚的钱多数都捐献给了革命队伍,为了掩人耳目,父亲用钱买地买房,用钱的时候再把地和房产卖掉,青岛和烟台都买卖过不少。”最传奇的一段经历是郝彦忱曾当过日伪军的村长,“当村长的地方是在烟台市,那里是老家,蓬莱县山北头村的村长,其实是伪军逼着才干,却正巧能为八路军做很多事,地下党身份一直没暴露。”王琳琳说。

    郝彦忱带着儿女一起抗战,当时只有十七八岁的女儿和十二三岁的儿子,因为不被注意,所以传递情报很容易成功,“青岛的地下党之间传递情报,让小孩子去不容易引起注意,在烟台农村时,我舅舅是儿童团团长,站岗放哨是重要任务。”王琳琳表示,一直到抗战结束,父亲和舅舅都是这样配合,从来都是化险为夷,舅舅郝懿鑫成年后,一直很怀念当“团长”的这段经历。有一次在青岛,日伪军抓壮丁,一名年轻人跑到郝彦忱开的绸缎庄里,他赶紧将年轻人藏好,自己镇定地出门与日伪军交涉,最终将对方打发走,据说这名被救的小伙子后来参加了八路军。

    抗战胜利时,郝懿鑫已经在胶东军区正式参军,从事文宣工作,后来专做情报工作。建国后,郝彦忱到了青岛盲哑学校工作,从事行政管理,当时老家的房子和地都差不多全卖光了,“为了八路军的军费需要,姥爷总是不遗余力地筹钱。”王琳琳表示,遗憾的是姥爷的故事并没有留下太多,如今母亲已经过世,舅舅也因病语言不便,虽然这段历史难免被尘封,但能有现在的好生活,每一个为抗战出力的人都值得尊敬。

    自制“装甲车”炸鬼子炮楼

    “那时我还小,很多事都记不清了,但是这个情景一直印在脑子里。”今年82岁的平度市民王大爷给记者讲述了一段当年发生在村里的抗战故事。

    平度位于山东半岛中部,胶莱河东岸,水陆交通便利。1944年底,日军为了控制往来交通,方便物资运输,在平度姜家疃建了一座炮楼,派日伪军驻扎在这里。据王大爷回忆,日军那时对来往人员车辆盘查得都特别严,一来保证运输道路的畅通,二来检查经由此处的“可疑”人员。1945年初,抗战进入到关键阶段。“那天村子里的大人都特别神秘,交头接耳地说着什么,我们几个孩子一番打听后得知队伍要去炸鬼子的炮楼,那时我才七八岁,也不知道害怕,就和几个小伙伴找了一个地方躲了起来,准备看好戏。”王大爷说,他记得炸炮楼的主要工具是一台特殊的“装甲车”,整个车身用木头拼装起来,车身上绑了好几床大厚棉被,棉被里面鼓鼓囊囊的,可能装着火药,车两侧用麻绳缠着几把大刀,刀锋朝外,几个人躲在车后面推着“装甲车”向炮楼冲去。

    炮楼上的鬼子见了急忙开枪,子弹“扑、扑”地打在厚厚的棉被上没了动静,躲在“装甲车”后的人安然无恙。敌人由于不清楚“装甲车”里到底藏了什么玄机,不敢贸然下楼,只能龟缩在炮楼里盲目放枪。不一会工夫“装甲车”便冲到炮楼前,车里跑出几个人后,只听“轰”的一声,鬼子的炮楼在一阵浓烟中被炸掉了半边。“大家都很高兴,奔走相告,终于有人替咱出了口恶气。”王大爷说,到现在他也没弄明白棉被底下到底藏了什么。

    请市民参与抗战史料征集

    为迎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青岛早报与青岛市政协文史委、青岛市档案局、青岛新闻网联合推出“青岛记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同时向市民征集有关抗日战争故事,尤其是与青岛当地的抗战有关的史料,包括青岛地区走出来的知名抗日英雄的事迹、照片、遗物、手稿等;反映日军在青岛地区进行殖民统治、经济掠夺、暴行罪行的有关文字、实物、图片等;反映抗战胜利后日军投降、庆祝活动等相关历史。如果你有相关故事,可联系青岛早报政教部或青岛新闻网,也可以直接投稿(联系电话:82933215;电子邮箱:qdzbzjb@126.com;官方微博:新浪微博@青岛早报;青岛新闻网征集邮箱:qdxww@qingdaonews.com)。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浪淘沙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