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抗战青岛记忆】富二代8兄妹抗战鬼子闻风丧胆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王建亮 2015-08-12 06:49:40 字号:A- A+

抗战青岛记忆

抗战青岛记忆

抗战青岛记忆

抗战青岛记忆

    “听家里人说,父亲出生时家境非常好,酒坊、码头甚至是附近的一处矿场也是由父亲家负责开采。”王令君说,提起父亲的抗日经历,不得不从父亲的家庭说起。在王一民的家乡,“老烧锅”烧酒非常出名,当年就是由王一民家的酒坊所酿,销往莱州、龙口、蓬莱等周边几个县。王一民家亦农亦商,家中房屋建了前后三排,共30多间,生活上相当殷实。

    王一民的父亲王腾武是一个思想开明的人,他把8个孩子都送去了学校。王一民从小就有着远大的抱负,“父亲从小就崇拜岳飞、文天祥这些民族英雄。”王令君说,父亲小学六年级时,国文老师曾出了一道“立志”的作文题,年仅10岁(三年级直接升入五年级)的王一民奋笔写道:“苟安于家庭小康,饱食终日,无所作为,乃是庸人之趣;效于国家社稷,解民倒悬,方为男儿之志……”这样的胸怀,让老师看了啧啧称奇。

    1936年,17岁的王一民考取了山东省立益都师范学校。第二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王一民耳闻目睹了日本侵略军的猖狂进攻、大片国土沦丧,当年冬天,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到寿光找到了共产党员马保三领导的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参加了八路军,走上武装抗日的道路。

    伏击

    缴获日伪军武器运输车

    王一民回到家乡招远发展抗日武装。他说服动员亲邻好友参加抗日队伍,并与日寇展开了一系列的武装斗争。

    1939年春天,日军占领了掖县、招远和黄县等地后,运送军火的汽车肆无忌惮地在烟潍公路上狂奔,车上的日伪军甚至把田间劳作的无辜百姓当成靶子。当时,由于抗日队伍的装备太差,无法与日军正面交锋,唯一的办法就是破坏公路,可王一民慎重考虑后,决定打日伪军的汽车。鬼子的武器那么精良,很多人提出质疑,认为是拿鸡蛋碰石头。王一民告诉大家,破坏公路不过是拖延时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打就要把敌人打痛”。

    根据王一民的布置,抗日组织决定在公路两侧埋伏,袭击日伪军的运输车,切断敌人的运输线。“父亲带着部队在公路上埋地雷,然后在公路旁的沟里潜伏了三天。”王令君说,一天清晨,敌人的3辆运输车大摇大摆地开来,最前面的一辆车首先轧响了地雷,还没等敌人反应过来,抗日队伍就扑了上来,3名敌人被击毙,12名日伪军被活捉,还缴获了一大批长短枪和机枪,而抗日队伍无一伤亡。

    家毁

    破坏日军运输招来报复

    这一仗不仅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令日伪军再也不敢在夜里运送物资,抗日队伍的士气也跟着提升了许多。此后,王一民先后指挥了王家、于家、石老嘴、黄山郭家等大小战斗20余次,足迹遍及招掖边区,使日伪军闻风丧胆。然而,王一民的抗日行动也遭到了敌人的疯狂报复,他的家庭屡屡遭到迫害。“公路伏击战的第二天,日伪军就通过汉奸查出了是我父亲带人打了运输车,于是到我们家烧房子、抢东西。”王令君说,她曾回招远老家看过家族的老屋,被日伪军烧毁的房子至今还保留着。据村里人讲,当时鬼子连烧了王一民家8间屋子,砸烂了王家赖以生存的生活用品,抢走了许多家当。可王一民继续率领部队打击敌人的运输队伍,气急败坏的敌人又放火烧了他家的所有房子,甚至还派出了飞机轰炸未烧毁的房屋,致使王一民一家人无家可归,四处漂泊。

    有人劝说王一民,为保住自己的家应该两面应付,也就是让家里有人当二鬼子。王一民当即回答:“两面应付就等于向敌人妥协,佘太君等女流之辈尚能舍家保国,我等堂堂男儿,就是情况再恶化,也绝不向敌人屈服。”

    潜伏

    奔赴青岛领导地下工作

    1942年夏,平度城西关有一位姓尚的小学教员被日伪军以通共嫌疑抓进监狱。为了营救尚老师,胶东军区西海军分区敌工科获悉,第8集团军平度医院院长湛寿春与第8集团军司令王铁相是东北老乡,加上经常给王铁相看病,因此关系密切,于是找到湛寿春请对方帮忙,湛寿春当即表示可以。几天后,尚老师果然被释放。

    当年秋末,王一民来到湛寿春家中。两个人第一次见面,谈得非常投机,湛寿春被王一民的谈话所折服,之后多次协助王一民完成任务。由于敌人的扫荡和封锁,根据地药品奇缺。一天,王一民听湛寿春说,王铁相让他到青岛进药。王一民当即提出一同前往……一周后,6只装满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大木箱子在“平度第八集团军医院药箱”的封皮掩护下运到了抗日根据地。不久之后,胶东军区还在西关建立了联络站,转运物资更为方便。

    1945年5月,日本侵略军已日薄西山,投降在即。为了里应外合,胶东军区政治部联络部命令王一民以联络员的身份前往青岛,领导地下工作,为日军投降后我军接收青岛提供军事情报和培养内应力量。

    王一民,生于1919年,招远市辛庄镇徐家疃村人,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王一民和家人几乎耗尽所有的家产,其中13口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家园被烧、父亲被抓、妹妹受伤,但这一切都没有动摇他的抗日决心。近日,王一民的女儿、74岁的王令君老人整理了许多与父亲有关的史料,向记者讲述了父亲和家族成员的抗日故事。

    义举    

    兄妹8人全部参加抗战

    “父亲兄弟姐妹4男4女共8人,受他的影响以及当时抗战形势的需要,8人全部参加了抗日,其中有6人参加了八路军。”王令君说,1938年初,父亲王一民回到了招远组建当地的抗日力量,祖父对父亲辍学从军不仅没有责备,反而非常支持他抗日的义举。王一民在得到大哥王子耀(原名王得寿)的支持后,又写信给在奉天(今沈阳)工作的二哥王万寿、三哥王松山(原名王永寿),说服他们回来参加抗日。在8个兄弟姐妹里,四妹林欣(王玉溪)在王一民的启发和影响下,年仅12岁零8个月就参加了八路军。王家在当地成了少有的八路军家庭,掩护八路军成了全家的责任。当时日伪军在村里扫荡次数频繁,为了掩护八路军,王家全家齐上阵,把家里几间房子腾出来给八路军住,并且准备了很多衣服以方便八路军化装隐蔽。甚至还在家里专门挖了地道供八路军们随时撤离,那几年,王家掩护了好多八路军的高级干部。

    王一民不仅动员了全家人抗日,还倾尽全家之财资助,动员老父亲拿出多年积蓄购买枪支弹药。整个家族影响了全村乃至当地人,在他们的影响和带领下,附近百姓纷纷报名参军、捐款捐物,形成了一个支援前方和应征入伍的热潮,短短几个月内就拉起了一支100多人的队伍,在福天寺打出了“招远县抗日独立大队”的大旗,王一民任大队长。

    “我大姑王梅松虽然是小脚,但在招远一代非常有名,连鬼子听到‘王小脚’的名字都害怕。”王令君说,大姑“王小脚”的名号有着一个特殊的来历,王梅松知道弟弟王一民带部队打鬼子时,坚决要求参加,可因为从小缠脚,无法进入部队行军,王梅松为此很是伤心。后来王一民给她安排了一份特别重要的工作,负责送信、传递情报,因为她的小脚有更大的优势。“有一次,大姑送情报时遇上了鬼子盘查,大姑说是回娘家,鬼子不信,硬是围着她查来查去。”眼看着要耽误送信,王梅松从包袱里掏出两颗手榴弹,朝着鬼子高高地举起来,吓得鬼子调头就跑。“大姑把手榴弹扔出去后没有响,因为她忘了拉引线。”王令君说,大姑扔手榴弹的事情就此传开,“王小脚”的名字也让鬼子记住了。“从那以后,大姑出去送情报的时候身上就缠上一圈手榴弹,遇到鬼子就扔,还炸死过两个鬼子。后来,大姑入了党,还把两个儿子送上了战场,其中一个儿子牺牲在兖州战役上。”王令君说。

    影响

    从大家闺秀到抗战家属

    王一民家和妻子柳淑琴家都是当地的大户人家,但王一民家比较进步、开明,而柳淑琴家则是一个封建礼教严明的家庭,虽然是门当户对,但思想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曾让两家的父母十分担忧。然而,王一民和柳淑琴结婚后,柳淑琴很快就适应了王家的教育和氛围,尤其是思想和政治上很快融入了这个大家庭。柳淑琴在丈夫的影响下积极参加抗战,她在后方组织村里的妇女做军鞋、纳鞋底缝补袜子,甚至也负责送信、送情报的工作。“现在回忆起来,我还记得母亲常常把情报缝在我的衣服里,然后带着我到邻村去送信。”王令君说。每次送情报,都会有个老人在村口接头,柳淑琴不让她多问,见了老人只管叫姥爷,以至于一段时间里,王令君十分疑惑:自己怎么会有这么多姥爷?

    有一次,王令君和母亲去送情报,快到村口时,正好一帮日伪军也走到这里,就在日伪军将她们娘俩拦下时,一位老人拿着烟袋冲着她们大喊:“你们娘俩怎么走得这么慢,我都在这等你们老半天了,赶紧的,你娘都给你们做好饭等着了。”母亲立马反应过来,在日伪军的盘问下,老人说是他女儿回娘家,日伪军没发现什么破绽这才将她们放走。

    女儿和女婿的工作深深感染了岳丈柳绍堂,当王一民到青岛做地下工作时,柳绍堂携大多数家产前来支持,把自己40多亩地变卖,所得用以给共产党购买武器装备。为了方便王一民工作,柳绍堂在青岛瑞蚨祥绸缎庄入股,王一民平时搞地下工作的资金也大部分来自岳父那里。

    父爱

    每次见到孩子都亲不够

    “那时候,父亲总是早出晚归,常常是我们没醒他就出门,夜里我们都睡下了他才回家,父亲腰里总是别着一把盒子枪,这让我感觉他实在太神秘了。”王令君说,她好几次问母亲,父亲到底在干什么?母亲只是告诉她:“你爸爸是个好人,他在做很重要很重要的事情,小孩子不要乱问,更不能乱说。”王令君记得有一天,父亲回来得比较早,一进门就到爷爷奶奶的屋里报平安。王令君则拿着一个小板凳放在窗边,偷偷地往屋里看,警觉的王一民立马发现了窗外有人,跑出门口,一把抱起王令君,又是亲又是咬,把王令君紧紧搂在怀里好久都不愿放下。“后来长大了才知道,那是一个父亲对子女的疼爱,他爱我们,但革命事业离不开他,他只能抓住有限的机会和时间,与孩子、与家人团聚,与我们相拥,那种亲吻到现在还是让人难以忘记。”王令君说,父亲牺牲时她的弟弟王成军刚满1岁,之前父亲每次回家,总要把王成军抱起来亲了又亲,而且特别喜欢抱着儿子一边轻轻晃,一边小声唱着歌:八路军独立营,谁参加了谁光荣,骑着马儿披着红,男女老少都欢迎,你看光荣不光荣……“这首歌是他调任胶东军区青年独立营营长时,自己写的一首独立营营歌,后来的几十年里这首歌还时常会萦绕在我的耳边。”提起与父亲在一起的情景,王令君不禁流下了眼泪。她说,父亲好几次把她和弟弟在睡梦中亲醒,招来母亲的责怪,可王一民依旧不舍得放下孩子。

    相关链接

    王一民事迹将搬上荧屏

    王一民,“七七”事变后参加八路军。1939年到八路军军政干校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招远县大队政委、胶东军区青年营营长、胶东军区大股伪军工作团团长。1944年底,负责领导青岛市敌工工作。1946年7月14日,被国民党军统逮捕。1947年4月22日深夜,被敌人活埋。

    记者从青岛金兰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了解到,以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王一民烈士专集》为基础,以王一民烈士的真实事迹为主线而创作的电视剧《家国天下》剧本已经基本完成,本剧聘请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人民解放军文艺奖获得者徐贵祥大校担任本剧的编剧。此外,青岛金兰影视历时一年时间创作的以王一民烈士真实故事改编的小说《谜金》将于今年9月在全国上架发行。该小说由徐贵祥大校作序,由《铁道游击队》作者刘知侠的夫人、中国老年人形象大使刘真骅,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倪萍,国际著名小提琴家吕思清,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著名主持人陈伟鸿力荐,由新华出版社出版。此部小说作为公益项目,金兰影视将把收益用于建立慈善红基金,帮助生活困难的革命前辈。

    抗战故事

    伏兵埋地雷袭击日本兵

    讲述人 王农

    家住红岛经济区西大洋社区的王农说,他的老家是莒县城北刘家村,本人自小就喜爱抗战史,他曾走访过国共两党在莒县的重要领导人和亲临其事的见证人,无意中了解到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些故事。

    1938年1月份,莒县城北6公里处的杨家店子桥南,驻防了100多个身穿深蓝呢子的青年军人,年纪大都在20岁左右,从驻防那天开始,每天都在河南桥两边挖战壕,因为冬天农闲,邻近村的大人小孩无事干,天天都去看士兵们挖战壕。士兵们对看热闹的人和来往行人都很客气,总是说日本鬼子快来了,打仗时不要出来看,鬼子不讲理,杀人放火。大约过了一个月,一天士兵们让大家赶快离开,然后跑到桥北挖小坑埋地雷,地雷上拴着筷子一样粗的麻绳,绳子也用土埋好,引向桥南战壕。当天下午杨家店子桥南桥北响起了枪炮声,急一阵慢一阵,一直响到太阳落山很久枪炮声和喊叫声才停止。后来才知道这是中国部队从青岛撤退之后留下的伏兵,也是日军入侵青岛后遭受的第一次打击。

    请市民参与抗战史料征集

    为迎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青岛早报与青岛市政协文史委、青岛市档案局、青岛新闻网联合推出 “青岛记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同时向市民征集有关抗日战争故事,尤其是与青岛当地的抗战有关的史料,包括青岛地区走出来的知名抗日英雄的事迹、照片、遗物、手稿等;反映日军在青岛地区进行殖民统治、经济掠夺、暴行罪行的有关文字、实物、图片等;反映抗战胜利后日军投降、庆祝活动等相关历史。如果你有相关故事,可联系青岛早报政教部或青岛新闻网,也可以直接投稿(联系电话:82933215;电子邮箱:qdzbzjb@126.com;官方微博:新浪微博@青岛早报;青岛新闻网征集邮箱:qdxww@qingdaonews.com)。(记者 王建亮)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浪淘沙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