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故事】七旬老人雕出青岛四景 耗时两年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谢小真 孙志文 | 责任编辑:郑言 2016-01-21 07:02:36

整整五个月,王克谦创造并见证了雕塑“五月的凤”的诞生。为什么用“凤”不用“风”,老人家有自己的“说道”。

    【青岛新闻网独家】

    五月的风、廻澜阁、小青岛灯塔、青岛电视塔,四大青岛地标建筑,77岁的王克谦用了近两年时间按照100:1纯手工精致打造。

    为测量 至少去了五六十次

    王克谦老家城阳,十七八年前,他和爱人把家搬到青岛。退休前,王克谦是青岛电业局的一名线路工,1994年退休后,他又在民航局干起配电,一干就干到70岁。“退休前没有时间好好逛青岛,一退休,我就和老伴儿坐着公交车,到处玩儿。”王大爷说,“几年前来到‘五月的风’,这么漂亮高大的地标建筑,真是越看越好看!我看了一头午(上午)没舍得走。回到家,我就和老伴儿说,我想做一个一模一样的!”

    没过几天,一身干劲儿的王克谦就带着米达尺(青岛方言,钢卷尺)、碳素笔、本子、竹竿和小马扎,坐着公交车又去了。“它的造型是不规则的,我就在底下转圈看。”为了测量,王克谦用竹竿绑上细绳,细绳另一端系上石头,用作垂直测量。“不算顶上的尖儿,‘五月的风’一共18层,每层厚度一致,但方位、角度非常难测。”

    “最难的,要数‘五月的风’头顶那个尖儿。”王克谦笑着说,“因为近看是根本看不到全部的,所以我就跑到奥帆基地和音乐广场,从远处看。”

    王克谦告诉青岛新闻网,回到家,他找了一块厚厚的木板,在上面画出“五月的风”底座模型。“底座分了72等分,每一块我都标上了数字,我带着底座模型,去现场比对、测量、记录。要是哪一层、哪一拐弯又做不下去了,我就放下手头一切,拎着小马扎再去一趟。就这样,我前前后后去了不下五六十次。”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